-
公开(公告)号:CN102725191B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080062782.1
申请日:2010-08-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 B62D25/025
Abstract: 作为构成门槛(10)的结构部件,具备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板状的内侧部件(11)和外侧部件(12),在内侧部件(11)和外侧部件(12)的车宽方向上且沿车身上下方向剖切的各个截面具有:车身上侧的上侧接合部(11a、12a)、车身下侧的下侧接合部(11b、12b)、在它们之间朝相向的对方侧突出的至少一个凸部(11c、12c)、在上侧接合部(11a、12a)和下侧接合部(11b、12b)之间且在凸部(11c、12c)的车身上侧及车身下侧分别设置的凹部(11d、11e、12d、12e),将内侧部件(11)和外侧部件(12)的彼此的上侧接合部(11a、12a)、下侧接合部(11b、12b)、凸部(11c、12c)彼此分别接合,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形成多个闭合截面(S1、S2)。
-
-
公开(公告)号:CN102099239B
公开(公告)日:2014-01-22
申请号:CN200980127698.0
申请日:2009-07-02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 B62D21/157 , B62D25/025 , Y10T29/49622
Abstract: 在中心立柱结构(1)中,中心立柱(10)的强度在弱部(17)处和在弱部(18)处是局部地低的。因此,当车辆侧面碰撞时,中心立柱(10)在弱部(17)处和在弱部(18)处弯曲,并且另一车辆基本水平地前进。这能够减小由于另一车辆的前进而在中心立柱(10)中产生的弯曲力矩,因此可以在侧面碰撞的情形中控制中心立柱(10)的变形、同时确保中心立柱(10)的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216148B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0980145594.2
申请日:2009-03-02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45 , B62D25/14 ,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骨架结构,该车辆的骨架结构即使在按邻接的状态配置两根构件并且其延伸方向变化的场合,也能够进行两根构件的焊接,而且能够提高强度。前纵梁(1)中的弯曲部(11)具有弯曲下构件(2)和长形的弯曲上构件(3);该弯曲下构件(2)的延伸方向按前方的一侧变高的方式变化;该弯曲上构件(3)沿弯曲下构件(2)配置。弯曲下构件(2)与弯曲上构件(3)在弯曲下构件凸缘中央部(22C)和弯曲上构件凸缘中央部(32C)被接合。该弯曲下构件凸缘中央部(22C)及弯曲上构件凸缘中央部(32C)形成为直线状。
-
公开(公告)号:CN102574548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0980161449.3
申请日:2009-09-1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B62D21/15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不导致车辆的重量的增加地增大框架构成部件的期望位置的强度,从而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车体结构。车体结构(1)具备:前柱(2)、中柱(3)、上边梁(4)和下边梁(5)。在前柱(2),在前柱外部R/F(21)的腰线部设有中柱衬板R/F(22)来作为第一加强部。此外,遍及比包括中柱衬板R/F(22)的区域大的区域,形成有高板厚部(23)来作为第二加强部。并且遍及比包括高板厚部(23)的区域大的区域,形成有高强度部(21A)来作为第三加强部。
-
公开(公告)号:CN102333691A
公开(公告)日:2012-01-25
申请号:CN201080009586.8
申请日:2010-02-2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IPC: B62D21/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Abstract: 前弯曲点(13)和后弯曲点(14)分别设在沿着前纵梁(1)的纵向方向的非末端位置处。此外,前弯曲点和后弯曲点分别布置于在前纵梁的宽度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前弯曲点布置在前纵梁的车辆外侧和上侧上。后弯曲点布置在前纵梁的车辆内侧和下侧上。
-
公开(公告)号:CN102216147A
公开(公告)日:2011-10-12
申请号:CN200880131763.2
申请日:2008-12-0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 B62D25/02 , B62D25/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其中,纵梁(1)在纵梁(1)的下表面具有作为朝车身内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的下壁部(1G),地板面板(20)接合于下壁部(1G)。这样,在地板面板(20)上施加了面内拉力(Fp)的场合,该面内拉力(Fp)不为使纵梁(1)与地板面板(20)的接合剥离的方向,而是为剪切方向,能够提高接合强度,另外,能够在倾斜面的地板面板(20)侧的端部形成角部,由该角部在地板面板(20)与纵梁(1)之间产生摩擦力,能够将作用于地板面板(20)的载荷分散到纵梁(1)。通过这些作用,不需要设置加强构件等即能够提高纵梁(1)与地板面板(20)的接合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202960A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申请号:CN200980143072.9
申请日:2009-01-0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IPC: B62D2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 B62D25/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骨架结构,所述车辆的骨架结构可以发挥高的生产率,并且,可以完全进行加强件与外车架的焊接,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在外部构件上设置加强构件时的加强构件的加强能力。在中柱的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上,设置多个向外车架侧突出的突起部(14)。这些突起部(14)(PL1、PR1~PL5、PR5)在加强件(13)的长度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另外,车身腰线附近形成不形成突起部的非突起部(N),在其它位置形成突起部(14)。
-
公开(公告)号:CN102099239A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0980127698.0
申请日:2009-07-02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 B62D21/157 , B62D25/025 , Y10T29/49622
Abstract: 在中心立柱结构(1)中,中心立柱(10)的强度在弱部(17)处和在弱部(18)处是局部地低的。因此,当车辆侧面碰撞时,中心立柱(10)在弱部(17)处和在弱部(18)处弯曲,并且另一车辆基本水平地前进。这能够减小由于另一车辆的前进而在中心立柱(10)中产生的弯曲力矩,因此可以在侧面碰撞的情形中控制中心立柱(10)的变形、同时确保中心立柱(10)的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511663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780032989.2
申请日:2007-12-1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25 , B62D29/002
Abstract: 隔板(4)和隔板(6)设置在槛板(2)中,使得槛板(2)的由于压曲而经历弯曲的部分位于隔板(4、6)之间。如果例如在车辆碰撞时槛板(2)的该部分由于压曲而弯曲,则隔板(7)被夹在隔板(4、6)之间,并吸收施加到隔板(4、6)的负荷。以此方式,当槛板(2)变形时,由隔板(7)吸收负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