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的鱼类增殖站野化训练系统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44899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1811198435.6

    申请日:2018-1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用途的鱼类增殖站野化训练系统;在生态水道上依次设置高位蓄水池、暂养池、生态鱼池、污水处理系统,高位蓄水池通过提水管道与污水处理系统连接,所述高位蓄水池、暂养池、生态鱼池、污水处理系统形成循环水道;沿生态水道长度方向,每隔5~10米设置生态跌水;所述提水管道的一端设有提水泵,提水泵位于污水处理系统内;所述高位蓄水池上设有放流阀门;所述循环水道沿鱼类增殖站布置,鱼类增殖站通过管道与暂养池连接。本发明能更好的利用鱼类增殖站已有设施设备,模拟天然水体环境,提高我国鱼类增殖站已有设备的利用率和放流鱼种的野外适应能力,适合应用推广。

    一种拦截净化面源污染的湖滨带及其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28164A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910290698.8

    申请日:2019-04-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拦截净化面源污染的湖滨带;沿湖区向外依次设置第一阶地、第一洼地、第二阶地、第二洼地、第三阶地、第三洼地,第三阶地的底部埋设有导流管;三级阶地的截面均为梯形,三级阶地的高程逐级增高;第一洼地和第二洼地的截面均为倒梯形,第三洼地的截面为下凹状,三级洼地的高程逐级增高;所述第一阶地上种植有耐淹型挺水植物,第二阶地和第三阶地上均种植有耐旱型挺水植物;所述第一洼地内种植有漂浮植物,第二洼地内种植有耐淹型挺水植物,第三洼地内种植有草皮。本发明通过改造湖滨带地形,将其修筑呈多级阶地及洼地,能够有效增加面源污染在湖滨带上的停滞时间,避免面源污染直接入湖,为湖滨带水生植物的吸收净化创造有利条件。

    一种确定鱼类对水力因子偏好区间的试验水槽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44901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11571897.8

    申请日:2018-12-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鱼类对水力因子偏好区间的试验水槽及试验方法,试验水槽包括上端消能池、中间试验段、下端适应区、水输送管道;所述上端消能池、中间试验段、下端适应区、水输送管道依次连通固定成循环通道,中间试验段的侧壁上有多块阻流体将中间试验段内的通道空间分割为多级相间隔的池室和竖缝;中间试验段中水流方向为从上端消能池至下端适应区。本发明不但双重保证了结果数据的可靠性还考虑了池室本身水力因子分布不均匀的影响,确保得到的鱼类对水力因子偏好区间更加准确;除了提供鱼类水力因子偏好区间确定方法,还提供了鱼类水力因子偏好区间数据在过鱼设施池室结构和进口布置等方面的应用。

    一种多用途的鱼类增殖站野化训练系统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44899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11198435.6

    申请日:2018-1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用途的鱼类增殖站野化训练系统;在生态水道上依次设置高位蓄水池、暂养池、生态鱼池、污水处理系统,高位蓄水池通过提水管道与污水处理系统连接,所述高位蓄水池、暂养池、生态鱼池、污水处理系统形成循环水道;沿生态水道长度方向,每隔5~10米设置生态跌水;所述提水管道的一端设有提水泵,提水泵位于污水处理系统内;所述高位蓄水池上设有放流阀门;所述循环水道沿鱼类增殖站布置,鱼类增殖站通过管道与暂养池连接。本发明能更好的利用鱼类增殖站已有设施设备,模拟天然水体环境,提高我国鱼类增殖站已有设备的利用率和放流鱼种的野外适应能力,适合应用推广。

    一种鱼类集运鱼系统
    4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69029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811495354.2

    申请日:2018-12-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鱼类集运鱼系统,包括固定在大坝前段水表面的集鱼平台;所述集鱼平台包括从右到左依次连接的贮水池、集水池、集鱼池,在贮水池的一侧设有可垂直升降的进口闸门,集水池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Ⅰ,集鱼池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Ⅱ,集水池闸门Ⅱ上安装有伸缩杆;所述贮水池的上方安装有拦鱼网栅;所述集水池的上方安装有导鱼栅,集水池的底部设有集水池出水孔;所述集鱼池的侧壁底部设有集鱼池出鱼孔。本发明在鱼类保护方面,借助电站水轮机进水口水流吸引力将鱼类吸引到集鱼平台进口附近,进一步的,鱼类顺着水流,通过集鱼池出鱼孔来到坝下,整个过程无人为对鱼类造成影响,并且减少了鱼类进入水轮机的进水口的几率,加大了鱼类下行成活率。

    一种具有鱼类趋流性研究功能的集鱼堰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430182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465772.7

    申请日:2018-12-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鱼类趋流性研究功能的集鱼堰系统,包括拦鱼导鱼装置和设置在拦鱼导鱼装置一侧的过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拦鱼导鱼装置包括设在河流岸边的固定墩,固定墩上固定连接有栅架,栅架上间隔设有栅片和栅网;所述过流通道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平流通道,中层为集鱼箱,下层为监控通道,监控通道设在平流通道的一侧,集鱼箱安装在平流通道的一端;所述监控通道与栅网、栅片相邻。本发明可以判断河段哪种鱼类具有趋流上溯习性,并确定其上溯时间段,确定上溯个体大小和趋流性发生的水体环境等指标,并利用一种拦鱼导鱼措施,达到对鱼类趋流性进行实时监控和捕获鱼类资源的目的。

    一种底栖和穴居性鱼类栖息隐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973836A

    公开(公告)日:2017-07-25

    申请号:CN201710270762.7

    申请日:2017-04-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底栖和穴居性鱼类栖息隐蔽装置,包括支架和PVC管,所述支架有多层,每层的高度与所放位置的PVC管的外径一致,且PVC管以横纵交错的方式紧密镶嵌在支架的各层之中;所述PVC管的两侧凿有漏孔,每一层内PVC管通过漏孔相连通,且同一层的PVC管摆放方向一致。本发明采用木条或不锈钢管和PVC管制作而成,所需材料易得,制作方法简单,可为鱼类提供避光场所和充足的栖息隐蔽空间,还有利于鱼类进出和管道内部水体流通,此外,本装置便于放置,容易清洗。

    一种鱼类增殖放流站用集约型卤虫孵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19168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154613.6

    申请日:2016-12-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类增殖放流站用集约型卤虫孵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孵化槽,孵化槽内安装有水温控制机构,孵化槽内安装有若干孵化罐,孵化罐顶端安装有光照控制机构,孵化罐底端为锥形段,锥形段置于孵化槽底端外部,在锥形段两侧分别插装有收集管和排放管,收集管顶端伸入孵化罐内并置于孵化罐正中央,锥形段内底部安装有气石层,锥形段末端固接有带止水阀的气管,气管末端连接有充气翻滚机构。本发明灵活多变,可避免大规模集中孵化因孵化失败而引发的饵料供应不足以及资源浪费等现象,快速高效的同时还无需二次分离。

    一种岩质或混凝土高陡边坡防护绿化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98955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11193657.X

    申请日:2016-12-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17/202 A01G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质或混凝土高陡边坡防护绿化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置于边坡表面的上防护结构和下防护结构,下防护结构包括若干沿边坡斜面依次水平码放的生态袋,生态袋中装填混有复合肥的种植土,生态袋表面覆盖有铁丝网,铁丝网通过若干插入边坡内的锚杆固定,生态袋表面喷涂一层生态基材;上防护结构包括覆盖在边坡表面的绿色罩面土工网,绿色罩面土工网通过固定钉进行固定,在下防护结构中最顶部的生态袋所形成的种植平台上种植攀援植物。本发明能有效解决现有岩质边坡或混凝土高陡边坡进行防护时所存在的保水性能差、不耐旱、供养能力差、施工复杂、施工周期长、存在滑坡隐患、成本较高等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