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气机、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和压气机压力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96684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526024.1

    申请日:2022-12-0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压气机、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和压气机压力控制方法。压气机包括:机壳、转轴、叶轮、第一密封件和流体调节装置。机壳具有收容腔室和平衡腔室,收容腔室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平衡腔室设置于出气口远离进气口的一侧并具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转轴安装于机壳,转轴和机壳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气流通道连通收容腔室和平衡腔室;叶轮套设于压气转轴并设置于收容腔室;第一密封件设置于气流通道;流体调节装置设置于开口,并与机壳可移动连接,以调节开口的大小。本申请提供的压气机可以通过流体调节装置调节进入平衡腔室的气体的流量大小,并改变平衡腔室的压力大小,进而调整压气机叶轮背部的压力。

    屏蔽式一体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压气机

    公开(公告)号:CN115559916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281164.7

    申请日:2022-10-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屏蔽式一体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压气机,包括低压外缸、透平、压气机和电机;所述压气机包括压气机高压外缸、压气机叶轮和压气机侧干气密封;所述透平包括透平高压外缸、透平叶轮和透平侧干气密封;所述低压外缸的两端均设置为开放端,所述压气机高压外缸和透平高压外缸分别设置在低压外缸的两端,所述低压外缸、压气机高压外缸和透平高压外缸构成封闭外壳,所述电机与压气机叶轮和透平叶轮采用同轴传动连接。本发明所述压气机可作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系统中二氧化碳工质的增压装置,且采用了一体式屏蔽式结构,完全解决了对外泄漏问题。

    差压流量计及流体流量的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42871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1270197.1

    申请日:2022-10-18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差压流量计及流体流量的测量方法。其中,测量管,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允许流体通过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二段允许流体通过的截面面积;引压管,连接于测量管,引压管包括高压引压管和低压引压管,高压引压管连接于第一段,低压引压管连接于第二段;控温装置,用于调节高压引压管和低压引压管内的流体温度。本申请提供的差压流量计,在高压引压管和低压引压管上套设控温装置,通过控温装置调控不同引压管内的流体处于低于相近的温度条件,使得引压管内流体处于密度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区,可以解决由于流体对温度敏感导致的引压管内流体密度变化对差压的影响,实现高温高压条件下采用差压流量计精准测量流体流量。

    换热构件和冷凝器
    4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077267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996126.3

    申请日:2022-08-19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构件和冷凝器。换热构件包括用于收容第一工质的第一通道,用于收容第二工质的第二通道。沿第一工质的流动方向,第一通道包括依次交替连通的第一渐缩段和第一渐扩段;沿第二工质的流动方向,第二通道包括依次交替连通的第二渐缩段和第二渐扩段;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分隔设置,且第一通道沿第二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渐缩段用于提高第二工质的饱和温度,第二渐扩段用于降低第二工质的静压。本申请提供的换热构件能使第二工质处于不断被压缩和扩张交替的状态,提高了第二工质与第一工质之间的换热效率,并且能够提高换热构件的湍流程度。

    布雷顿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4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030790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953397.0

    申请日:2022-08-1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布雷顿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布雷顿循环系统包括依次序且循环连接的热源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热交换装置、冷却装置压缩装置及第一温度控制单元,第一温度控制单元包括第一阀门组件、第一温度控制器和热源换热器,第一阀门组件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端口连接于热源装置和能量转换装置之间,第二端口连接于热腔室和能量转换装置之间,热源换热器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通过热传导材料相连接,第一腔室连通于第二端口和热腔室之间,第二腔室连通于冷腔室和热源装置之间,第一温度控制器分别连接于热源装置的入口和第一阀门组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使热源装置入口处温度保持稳定。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装置泄漏回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10440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453968.6

    申请日:2021-1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装置泄漏回收系统及方法,包括补气单元和回收单元;所述补气单元包括储罐和换热器;所述回收单元包括泄漏采集点;所述储罐用于存储低温低压液态二氧化碳工质,储罐的输出端通过管线I与换热器一次侧的输入端连接,换热器一次侧的输出端通过管线II连接至超临界二氧化碳装置;所述泄漏采集点用于收集超临界二氧化碳装置泄漏的气体二氧化碳工质;泄漏采集点通过管线III连接至换热器二次侧的输入端,换热器二次侧的输出端通过管线Ⅳ连接至储罐的输入端。本发明可以实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装置泄漏工质的再回收,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装置的经济性。

    多途径协同控制超临界二氧化碳稳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213217B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1811081047.X

    申请日:2018-09-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多途径协同控制超临界二氧化碳稳压装置,包括稳压器,所述稳压器内容纳有超临界二氧化碳,稳压器的上半部接触罩设有冷却壳罩;冷却壳罩的上部设有冷却介质输入管,冷却壳罩的下部设有冷却介质输出管;稳压器内还设有电加热元件,所述电加热元件用于加热超临界二氧化碳。本发明实现了稳压器内超临界二氧化碳状态稳定且可控,显著提高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稳压器的性能,消除了稳压器内异种稳压气体进入实验回路的风险。

    一种干气密封自冷却结构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06405A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2010396272.3

    申请日:2020-05-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干气密封自冷却结构及方法,包括互相配合的动环、静环、推环和弹簧座,所述弹簧座沿径向从内至外开设有若干列内冷却微环孔,每一列内冷却微环孔包括沿着弹簧座宽度方向设置的若干排内冷却微环孔,所述若干列内冷却微环孔与若干排内冷却微环孔在弹簧座内部相互连通并构成内冷却微环孔矩阵,其中,所述内冷却微环孔矩阵的入口与上游高压密封隔离气相连通且出口与下游大气相连通,形成贯通干气密封上下游的微孔冷却通道。方法采用上述干气密封自冷却结构进行干气密封的冷却。本发明完全利用干气密封正常工作过程中自身的工艺过程和条件,有效控制干气密封关键密封垫圈的工作温度,将干气密封的使用温度提高至600℃以上。

    水-二氧化碳换热的高效紧凑换热器性能实验平台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37253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2010355944.6

    申请日:2020-04-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二氧化碳换热的高效紧凑换热器性能实验平台及方法,属于新型动力转换技术研究的技术领域,包括冷却器实验本体,还包括第一回路系统和第二回路系统且分别设于冷却器实验本体的高温侧和低温侧,所述第一回路系统内工质为超临界二氧化碳,第二回路系统内工质为冷却介质,且第一回路系统和第二回路系统中分别设有对其介质稳压的第一稳压器和第二稳压器;还包括锅炉,所述锅炉内设有二氧化碳换热管和冷却介质换热管,且二氧化碳换热管和冷却介质换热管分别与第一回路系统和第二回路系统连通,以达到验证冷却器设计方法和性能指标可达性,获得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器运行特性,可有效加快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器研发进程的目的。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堆燃料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09273105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069758.5

    申请日:2018-09-13

    Inventor: 王俊峰 黄彦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堆燃料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燃料组件无法达到在减小体积的前提下同时具有慢化能力更强且能在高温环境下使用的效果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从上至下顺次设置的上管座、燃料芯体和下管座;所述燃料芯体包括三个从内至外同轴设置的慢化剂区、隔热与可燃毒物区和燃料区;所述慢化剂区为六棱柱结构;隔热与可燃毒物区为套接在慢化剂区外壁上的六角环形结构;燃料区为套接在隔热与可燃毒物区外壁上的六角环形结构;所述慢化剂区内还设置有慢化剂冷却孔,所述燃料区内设置有燃料冷却剂孔;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先自上而下流经慢化剂冷却孔后,再自下而上流经到燃料冷却剂孔后排出。本发明具有堆芯体积小、慢化能力强、使用环境不受限制等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