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合木层板弹性模量的无损检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642785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621455.4

    申请日:2023-05-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胶合木层板弹性模量的无损检测系统,涉及绿色建材检测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设备模块、试验测试模块、数值计算模块和校准修正模块,本发明专利中,通过设计合理的支座结构形式,监测木材在横向自由振动过程中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并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选取符合木材横向自由振动的振型几何参数,再通过标准铝棒的弹性模量校准修正,最终定量精准获得胶合木层板的弹性模量,本发明无损检测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便携式等优点,基于本发明无损检测系统获得的胶合木层板弹性模量与静态力学测试结果相比误差小,可精确、快速预测胶合木层板的弹性模量,推进国产人工林木材在胶合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高强度杉木胶合木梁及制备方法和抗弯刚度指标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56563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0895626.8

    申请日:2022-07-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绿色建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强度杉木胶合木梁及制备方法和抗弯刚度指标确定方法。其中,高强度杉木胶合木梁制备包括杉木层板单元基础数据的获取、质量等级划分、侧拼和指接、层压胶合等步骤,能够解决传统制造方法杉木胶合木梁的强度低、稳定性差、用料成本高等问题,可以加速人工林杉木作为绿色建材在建筑结构中的推广应用。其中,高强度杉木胶合木梁的抗弯刚度指标确定包括杉木层板单元、杉木目标层板、杉木胶合木梁整体等力学性能确定的步骤,能够实现通过杉木层板单元能够快速精准确定杉木胶合木梁的抗弯刚度指标。

    一种木结构用齿板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的数值模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88691B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1710644639.7

    申请日:2017-08-01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木结构用齿板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的数值模拟方,属于工程结构仿真技术领域,该方法均采用平面应力单元模拟木构件和齿板面板单元,采用2节点自定义单元模拟单个齿连接,首先建立有限元模型、确定输入参数、输出参数并生成有限元模型数据文件,其中,定义自定义单元的材性参数包括:用于描述4种标准工况下齿连接荷载‑位移曲线的参数、齿板主轴方向与全局坐标系x轴的夹角βs、木构件的纹理方向与全局坐标系x轴的夹角βw;然后获取有限元模型数据文件的数据,求解有限元模型并输出结果到结果数据文件中。本发明所需模型参数较易确定,可适用于各种齿板形状、多种木材纹理及齿板主轴方向等复杂工况下齿板节点的受力性能的模拟。

    一种厨房、卫生间用竹楼板

    公开(公告)号:CN109838020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910164531.7

    申请日:2019-03-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厨房、卫生间用竹楼板,属于竹结构材料技术领域。包括主梁、次梁和结构层,次梁设置在主梁上,主梁和次梁相互垂直并相对固定,所述的结构层铺装在次梁上。结构层自下而上依次由底层竹板、覆面膜层、防水油毡层、混凝土层、无纺布层、水泥砂浆层和面层石材组成,底层竹板、覆面膜层和次梁之间通过钉相对固定,防水油毡层、混凝土层、无纺布层、水泥砂浆层和面层石材自下而上依次铺装在覆面膜层上,并相对固定。本发明规定了厨房、卫生间的竹楼板主要部件的尺寸模数,能够实现该竹楼板的工厂预制化快速生产,可以缩短施工周期,具有防止漏水、渗水,防震动破坏等特性,且安全高效,在装配式竹建筑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结构用空心重组木质材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08022A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910164510.5

    申请日:2019-03-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用空心重组木质材的制造方法,属于绿色建材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以原竹、木单板、胶黏剂为原料,经过疏解、干燥、浸胶、铺装和施压成型等,制造结构用空心重组木质材。在传统工艺制造重组木质材过程中增加实心钢制型材的铺装和脱模工艺,以优化重组木质材的截面形状,制造出空心截面的重组木质材,制造成本低、制造工艺简便。当重组木质材用作梁和板等结构构件时,采用优化后的空心截面,能够显著增加整个构件的相对力学性能。本发明方法能够简便快速地制造出结构用空心重组木质材,制造的结构用空心重组木质材具有成本低、力学性能高的特性,在建筑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重组复合结构竹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32711A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910052638.2

    申请日:2019-01-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组复合结构竹的制造方法,属于绿色竹制建材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以竹束、胶黏剂和钢筋为原料,经过疏解、干燥、浸胶、接长和施压成型等,制造高性能重组复合结构竹,选用最常用的带肋钢筋与重组竹进行复合,并以此施压成型,制造成本低、制造工艺简便。当重组复合结构竹用作梁、柱和板等结构构件时,带肋钢筋所具有的高模量特性,会显著增加整个构件的刚度,从而提升整个构件的承载力;带肋钢筋沿长度方向通长布置,会提升显著提升接头处的强度,从而提升整个构件的承载力。本发明方法能够简便快速地制造出高性能重组复合结构竹,制造的高性能重组复合结构竹具有模量高、接头强度高的特性,在建筑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榫头浅层植筋增强型木结构榫卯节点

    公开(公告)号:CN107386445B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710678712.2

    申请日:2017-08-1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榫头浅层植筋增强型木结构榫卯节点,属于建筑结构工程技术领域,该木结构榫卯节点包括木柱、木梁和钢筋,木柱和木梁通过将木梁的榫头插入木柱卯口的方式形成榫卯连接;木梁榫头的上、下表面各钻有一排平行于木纹方向的孔洞,各孔洞中均放置有钢筋,通过在各孔洞中注入结构胶粘剂将钢筋与木梁榫头牢固粘结。本发明可增强榫头表层横纹抗压承载力与刚度,减小榫头表层受压变形;植入的钢筋可抵抗榫头的拉压应力,提高榫头的抗弯承载力和刚度,进而提升榫卯节点整体的承载力和刚度;且不影响建筑外观,施工简便。

    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剩余抗弯承载力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65795A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410369489.X

    申请日:2014-07-30

    Inventor: 钟永 任海青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剩余抗弯承载力测定方法,属于木材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对古建筑的标准小试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测试,得到标准小试件的微钻阻力值平均值、应力波传播波速和抗弯强度,以此为独立变量,对上述抗弯强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拟合参数值,通过现场检测,获取待测古建筑木梁的非破坏性检测数据,将非破坏性检测数据代入到回归方程中,得到与每个区间相对应的抗弯强度,进而得到整个古建筑木梁的抗弯承载力。本发明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并定量地计算古建筑足尺木梁的剩余抗弯承载力,测定结果可以为古建筑的木结构保护和修缮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结构用木材规格材的抗弯力学性能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89987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59691.3

    申请日:2012-0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用木材规格材的抗弯力学性能检测方法,属于结构用木材技术领域。该方法基于无疵清材小试件的抗弯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和被检测结构用木材规格材所包含的木节缺陷信息,来检测结构用木材规格材的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其中,所述结构用木材规格材的主要缺陷为木节。本发明的结构用木材规格材的抗弯力学性能检测方法,可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结构用木材规格材的抗弯力学性能,进一步加强进口规格材和我国自主生产的规格材的质量控制,实现结构用木材规格材在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应用。

    竹层积材钢夹板螺栓连接节点的承压性能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2442918U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20059214.2

    申请日:2012-02-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竹层积材钢夹板螺栓连接节点的承压性能测试装置,属于结构用木质材料技术领域。本装置中,反力钢架梁和钢垫梁相对安装,被测竹层积材和钢夹板置于反力钢架梁和钢垫梁之间,竹层积材和钢夹板通过螺栓相对固定,同时竹层积材与钢垫梁相对固定,钢夹板与反力钢架梁相对固定。位移计置于位移计托架上,位移计的底座固定在位移计托架上,位移计的量测端与反力钢架梁相对固定。本测试装置,通过评价竹层积材钢夹板螺栓连接节点的承压力学性能,为该类型竹层积材节点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设计参考指标,可用于研究该新型复合竹质工程材料在绿色建筑结构领域应用的可行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