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阵列天线
    4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196049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451788.1

    申请日:2017-06-15

    Inventor: 洪伟 徐俊 张慧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Q1/36 H01Q1/38 H01Q1/50 H01Q2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阵列天线,包含辐射单元和馈电网络两个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单元和馈电网络形成一层状结构,该层状结构包含两层介质基片、三层金属层和一个粘贴介质层,从上至下分别为顶部金属层、第一层介质基片、粘贴介质层、中间金属层、第二层介质基片和底部金属层;顶部金属层用于形成所述辐射单元,该馈电网络包括用于激励每个辐射子阵的基片集成波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实现阵列天线结构的紧凑,同时,等幅同相的馈电形式可以实现整个天线的辐射方向始终指向法向,避免波束摇头,此外,馈电网络使用基片集成波导结构,可以降低馈电网络引起的损耗,整个天线拥有较宽的带宽。

    一种基于局部描述符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86328B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1010574366.1

    申请日:2010-12-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达飞鹏 徐俊

    Abstract: 一种基于局部描述符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步骤如下:(1)对库集人脸模型和测试人脸模型进行预处理,包括人脸切割、姿态归一化和稀释,最后以鼻尖为中心建立人脸主轴坐标系;(2)对库集人脸模型和测试人脸模型提取等距轮廓线,以鼻尖点为中心提取与鼻尖点等距离的16条轮廓线,并进行重采样,得到相同数目的采样点;(3)对库集人脸模型和测试人脸模型人脸进行栅格划分,在步骤(3)所述出的采样点上提取局部投影面积作为局部特征;(4)对库集人脸模型和测试人脸模型上相同顺序的采样点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并比较对应点局部特征;(5)以对应点间局部特征的欧氏距离作为相似度,在库集人脸中选取与测试人脸最相似的作为识别结果。

    一种宽带圆极化天线单元以及阵列

    公开(公告)号:CN11869351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895092.8

    申请日:2024-07-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宽带圆极化天线单元以及阵列,天线单元包括金属地,在金属地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介质板、第二介质板;第二介质板上表面设置有非对称近H型镂空窗口,第二介质板内设置有呈非对称近H型分布的若干金属柱,第二介质板下表面设置有一个耦合缝隙,该缝隙与近H型结构左侧窄臂相对应;第一介质板内部还设置有一个由金属柱构成的SIW馈电结构。该天线的辐射体采用非对称的异形基片集成腔以产生圆极化波,馈电网络采用基片集成波导结构实现。本发明提供的圆极化天线单元及天线阵列,可以在毫米波频段实现低轴比、低交叉极化、高增益的左旋圆极化波,且该圆极化天线单元以及天线阵列具有结构紧凑、外形轻巧、易于与射频前端电路集成的特点。

    基片集成波导传输结构、天线结构及连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77343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1810520786.8

    申请日:2018-05-28

    Inventor: 洪伟 徐俊 张慧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片集成波导传输结构、天线结构及连接方法,其中基片集成波导传输结构包括三个金属层和一排第一信号割断结构,三个金属层从上至下分别为顶层金属层、中间金属层和底层金属层;所述第一信号割断结构起始于顶层金属层,终止于中间金属层;在所述第一信号割断结构一侧的中间金属层和底层金属层之间形成用于连接低剖面基片集成波导的第一端口,在所述第一信号割断结构另一侧的顶层金属层和底层金属层之间形成用于连接高剖面基片集成波导的第二端口。本发明提出的传输结构解决了板级高剖面基片集成波导器件与射频芯片互连的问题,具有低成本,小尺寸,能够板级集成等优势。

    一种基片集成波导缝隙馈电的线型阵列天线及平面阵列天线

    公开(公告)号:CN108232439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1711446546.X

    申请日:2017-12-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片集成波导缝隙馈电的线型阵列天线和平面阵列天线,其中线型阵列天线包含辐射单元和馈电网络两个部分,辐射单元采用平面贴片固定在馈电网络上部;馈电网络为线型基片集成波导结构,包括具有信号输入端的信号传输通道,在信号传输通道的末端进行封闭形成短路面;在形成基片集成波导的中间金属层上开设沿信号传输方向排列的一排矩形槽;顶部金属层为圆形贴片,该圆形贴片包括两个半圆贴片和连接两个半圆贴片的细微带线;馈电网络的矩形槽位于两个半圆贴片之间。本发明采用的圆形贴片结构在工作原理上,一个该圆形贴片在电场方向上可以等效成三个有效的缝隙辐射源,可以更有效的压窄E面波束宽度,从而达到提高天线增益的效果。

    一种毫米波单层宽带斜射相控阵天线

    公开(公告)号:CN117080758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209095.3

    申请日:2023-09-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洪伟 陈凯 徐俊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毫米波单层宽带斜射相控阵天线,该相控阵列天线包含一层介质基板(14)以及设置在介质基板两面的顶层金属层(13)和底层金属层(15)构成的第一天线辐射单元(1)、第二天线辐射单元(2)、第三天线辐射单元(3)、第四天线辐射单元(4);所述四个天线辐射单元在一维方向上组阵,在其H面上横向依次排布组成1*4线性阵列;通过在该四个天线辐射单元馈电端口输入等幅度不等相位的馈电,得到天线阵列H面的波束扫描特性。所述天线阵列利用将边射波束以及端射波束相叠加的技术手段,可在很宽的工作频带内实现稳定的斜45°角斜射波束。此外,对第一至第四辐射单元馈电端口提供等幅度不等相位的馈电,可以得到H面的波束扫描特性。

    一种阵列天线
    4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196049B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1710451788.1

    申请日:2017-06-15

    Inventor: 洪伟 徐俊 张慧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阵列天线,包含辐射单元和馈电网络两个部分,所述辐射单元和馈电网络形成一层状结构,该层状结构包含两层介质基片、三层金属层和一个粘贴介质层,从上至下分别为顶部金属层、第一层介质基片、粘贴介质层、中间金属层、第二层介质基片和底部金属层;顶部金属层用于形成所述辐射单元,该馈电网络包括用于激励每个辐射子阵的基片集成波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实现阵列天线结构的紧凑,同时,等幅同相的馈电形式可以实现整个天线的辐射方向始终指向法向,避免波束摇头,此外,馈电网络使用基片集成波导结构,可以降低馈电网络引起的损耗,整个天线拥有较宽的带宽。

    一种检测镀钛金刚石颗粒表面镀层厚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19796B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1910535289.X

    申请日:2019-06-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陈锋 徐俊 朱佳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镀钛金刚石颗粒表面镀层厚度的方法,具体步骤是:1.对镀钛金刚石颗粒进行超声清洗,去除油污后烘干;2.采用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镀钛金刚石颗粒置于稀硫酸溶液中,腐蚀Ti层,腐蚀结束后清洗、烘干金刚石颗粒,并称量金刚石颗粒质量;3.将步骤2得到的镀钛金刚石颗粒置于稀硝酸溶液中,腐蚀TiC层,腐蚀结束后清洗、烘干金刚石颗粒,并称量金刚石颗粒质量;4.通过去除金刚石颗粒表面的Ti层和TiC层后的失重,根据计算模型分别计算镀钛金刚石颗粒表面Ti层和TiC层的厚度。本发明检测镀钛金刚石颗粒表面镀层厚度的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各种方法制备的镀钛金刚石颗粒表面Ti层和TiC层的平均厚度。

    一种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的化学镀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88690B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810380142.3

    申请日:2018-04-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的化学镀镍方法。该化学镀镍方法的前处理按常规的铝合金化学镀镍的前处理工艺进行,分为清洗除油、一次浸锌、退锌和二次浸锌;之后的操作步骤如下:1.在碱性化学镀镍液中预镀镍,镍层厚度为0.5~1μm;2.对预镀镍后的复合材料进行敏化和活化,使金刚石表面具有化学活性;3.在酸性化学镀镍液中进行镀镍,镍层厚度8~12μm;4.镀后热处理,增加镀镍层与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采用本发明的化学镀镍方法可在复合材料的金刚石和铝基体表面同时沉积镍,镍层致密完整。对镀镍复合材料热处理后,按照SJ20130‑92《金属镀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中热震实验标准在250℃以上热震循环8~10次,镀镍层无起泡现象与裂纹产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