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耗能钢支座
    4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998479U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22220286.7

    申请日:2022-08-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耗能钢支座,包括箱体、中间主体、弹性组件、阻尼组件及支座板;其中,中间主体,一端与支座板连接,另一端与箱体滑动连接,中间主体与箱体能够沿第一方向发生相对滑动;箱体,具有两个设置在中间主体沿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的容纳腔;弹性组件,包括两个分别位于两个容纳腔内的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中间主体连接,另一端并能够在中间主体与箱体相对滑动至第一设定距离时与容纳腔的腔壁抵接;阻尼组件,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中间主体沿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的两个阻尼件,阻尼件的两端分别与箱体及支座板连接并用于限制箱体与支座板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解决了传统钢支座无法兼具水平刚度及减震耗能性能的问题。

    分索式大跨度张弦网壳结构体系

    公开(公告)号:CN217651995U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21715855.9

    申请日:2022-06-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索式大跨度张弦网壳结构体系,包括网壳结构及拉设在所述网壳结构下方的索网结构;其中,所述网壳结构,中心具有开口,所述网壳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跨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跨度;索网结构,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内环索及第二内环索,所述第一内环索沿周向拉设在整个所述网壳结构的下方,所述第二内环索沿周向拉设在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通过在网壳结构中跨度较大的第一部分的下方增设第二内环索,以使所述第二内环索与第一内环索共同承受上部网壳结构传递的荷载,使得整个结构体系受力更加均匀合理,不需要额外增大所述第二部分处相关杆件的截面尺寸,同时也不会影响建筑效果。

    一种用于加固砌体结构的组合单元

    公开(公告)号:CN212535186U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20982083.X

    申请日:2020-06-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固砌体结构的组合单元,砌体结构包括待加固墙体,待加固墙体包括两个相对的待加固侧面,两个相对的待加固侧面为第一待加固侧面和第二待加固侧面;组合单元包括两块加固板和紧固件,两块加固板为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分别设置在第一待加固侧面和第二待加固侧面上,紧固件贯穿待加固墙体,并且,紧固件的两端分别将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固定在第一待加固侧面和第二待加固侧面上。本方案通过加固板加固待加固墙体,不再需要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将现有的构造柱直接替换为本方案提供的用于加固砌体结构的组合单元,这样可以节省建筑空间、方便施工并且提高施工效率。(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低合金钢与铸钢组合索夹

    公开(公告)号:CN209670071U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20213535.5

    申请日:2019-02-2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低合金钢与铸钢组合索夹,包括:带有径向索连接孔的径向索连接耳板以及带有环向索定位槽的环向索槽座;所述径向索连接耳板由低合金钢轧制而成,所述环向索槽座为铸钢结构,并且所述环向索槽座与所述径向索连接耳板焊接固定。本申请这种索夹发挥了钢材强度高、性能可靠、造价低的优势,降低了铸造难度,大幅提高了节点可靠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跨中分叉梁
    4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796866U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21376543.9

    申请日:2024-06-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中分叉梁,包括:主干部分,包括沿同一轴线设置的两根主干梁,两根所述主干梁的一端分别与主体结构连接;分叉部分,位于两根所述主干梁之间,所述分叉部分包括两根分支梁、两根连系横梁及至少一根分支间横梁,两根所述分支梁沿平行于所述主干梁的轴向间距设置,两根所述分支梁的两端分别通过两根所述连系横梁对应连接以围合成一中空区域,所述至少一根分支间横梁可移动地架设在两根所述分支梁之间以将所述中空区域划分为至少两个洞口,两根所述主干梁的另一端分别与两根所述连系横梁连接。与现有技术中,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钢梁的利用率,减少用钢量,经济性更好。

    框架-核心筒结构
    4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768406U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22270800.2

    申请日:2023-08-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框架‑核心筒结构,包括框架部分、核心筒部分及楼板部分;其中,框架部分,包括若干外框架柱及若干外框架梁,外框架柱沿核心筒部分的外围布置,相邻两根外框架柱通过外框架梁连接;核心筒部分,包括若干剪力墙、若干重力柱及若干内框架梁,重力柱设置在剪力墙的端部,内框架梁位于剪力墙的内侧且与剪力墙之间留有间距,内框架梁与重力柱连接,重力柱与外框架柱之间通过外框架梁连接;楼板部分,包括外楼板及内楼板,外楼板与外框架梁刚性连接且与剪力墙之间留有间距,内楼板与内框架梁刚性连接且与剪力墙之间留有间距。该框架‑核心筒结构能够实现承重和抗侧体系分离,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膜支撑结构
    4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998387U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22311726.X

    申请日:2022-08-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膜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架体、若干沿径向拉设于所述支撑架体上的拉索及若干连接组件,所述拉索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支撑架体连接;其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座、第一限位套及弹性件,所述固定座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体上,所述拉索的一端贯穿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一限位套安装在所述拉索贯穿所述固定座的端部处,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座及所述第一限位套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拉索的端部固定处加设弹簧,使拉索不是完全固定在支撑架体上,且能沿自身轴向进行滑移,从而减小了在风荷载作用下拉索产生的较大内力。通过设置弹性件,可以控制拉索的滑移量,而不是使拉索完全自由滑动,满足结构设计要求。

    球型钢支座
    4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601722U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221652004.4

    申请日:2022-06-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球型钢支座,其包括:钢支座主体、第一支座板以及两个第一限位件;沿所述第一支座板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沿同一平面内并与所述第一方向成角度相交的方向为第二方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支座板的底面间隔布置;所述钢支座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在两个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可移动地设置。如此配置,钢支座主体能够沿第一方向在两个第一限位件之间移动,释放了钢支座主体产生应力集中,钢支座所承载主体结构的有害次内力,以及其他有害次内力,改善了主体结构的受力状态,提高了球型钢支座的使用寿命。

    正交索与环索连接节点
    4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079325U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20824762.3

    申请日:2022-04-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正交索与环索连接节点,包括索夹、若干连接组件、若干连续环索及至少两根呈预设角度设置的正交索,所述正交索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索夹,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盖板及紧固件,所述盖板与所述索夹上对应开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紧固件贯穿所述盖板与所述索夹上对应的连接孔以使所述盖板扣合在所述索夹上并围合出一用于供所述连续环索穿过的通孔,所述连续环索与所述正交索呈锐角设置。当将紧固件旋至第一旋拧深度时,对正交索进行张拉,允许索夹与连续环索能够相对运动,避免张拉所述正交索时沿着内环切向分力导致所述索夹有滑动失效的风险,张拉完成后再将所述紧固件旋至所述第二旋拧深度,以实现连续环索与索夹的相对固定。

    杆件加固结构
    5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974275U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20660379.9

    申请日:2022-03-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杆件加固结构,用于对相邻主管之间连接的支管进行加固,包括套设在所述支管外的钢套管,所述钢套管的端部与所述主管和所述支管的连接节点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钢套管由至少两个沿所述支管轴向方向延伸的套管片拼接而成,所述套管片焊接在所述支管上,且相邻两个所述套管片焊接连接。通过在相邻主管之间的支管外套接钢套管来进行外包加固,能够有效提高支管的强度,外包钢套管与内部支管协同作用,形成组合截面,该组合截面的回转半径大于原支管横截面的回转半径,使得组合构件的长细比减小,受压截面增大,进而使得支管横截面受到的压应力减小,从而改变了支管稳定性不足的状态,使得支管的稳定性满足受力状态的要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