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672489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2010484665.X
申请日:2020-06-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IPC: B01J21/06 , B01J35/10 , B01J37/03 , C07C67/08 , C07C69/33 , C10M105/38 , C10M129/74 , C01G23/053 , B82Y30/00 , C10N3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离子液体为模板剂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该催化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a.称取一定量的离子液体1-丁基磺酸-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于圆底烧瓶中,分别量取钛酸四丁酯、无水乙醇加入到上述烧瓶中搅拌均匀,得a溶液。b.分别量取去离子水、无水乙醇、乙酸于滴液漏斗中,混合均匀后得b溶液,将b溶液向a溶液中滴加,滴加完毕后水浴陈化,真空干燥、焙烧,得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催化剂在合成酯类润滑油制备中的应用。本发明涉及的催化剂活性高,性能稳定,易分离,这大大加快了其工业化应用的进程。
-
公开(公告)号:CN111943166B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010689628.2
申请日:2020-07-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IPC: C01B32/0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多孔材料制备领域,主要涉及一种无溶剂水热法碳材料的制备,取丹宁酸、香草醛、纳米碳酸钙混合,滴入少量稀硫酸研磨至表面湿润;将研磨样品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反应;将碳材料前驱体在氮气氛围下碳化后,研磨粉碎,稀盐酸处理,烘干,蒸馏水处理,烘干,得到无溶剂水热法制备的碳材料。本发明为固固混合进行水热反应,在利用水热反应制备碳材料时,不添加溶剂,减少实验风险;并且实验反应后直接得到碳材料前驱体。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碳材料具备良好的比表面积,并且孔径分布均匀,可进一步用于负载其他金属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3403121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110463820.4
申请日:2021-04-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IPC: C10M137/12 , C10M133/06 , C10N30/06 , C10N3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聚醚润滑油的离子液体防锈抗磨添加剂,结构式为:该防锈抗磨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为: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和胆碱溶液室温下搅拌;加入十二烯基丁二酸酐继续搅拌反应得到式(1)结构防锈抗磨添加剂。本发明的防锈抗磨添加剂,在聚醚基础油中具有优异的抗磨和防锈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480910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010376170.5
申请日:2020-05-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口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防护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在口罩中设置一层生物基复合纤维熔喷层,并将其平均孔径设置为1.5~2.5μm,与聚丙烯熔喷无纺布层的孔径相同,既保证了对微小颗粒的过滤,同时又不会因孔径过小而导致佩戴者呼吸困难。更重要的是,该生物基复合纤维熔喷层富含的羟基在高湿度下能够与环境中的水分子形成氢键键合,从而固定水分子参与摩擦起电。由于水分子的电正性极强,使得生物基复合纤维熔喷层的整体带电量增加,从而使其静电吸附能力增加,并且环境的湿度越大,人体呼出的水汽越多,口罩中间层的整体带电量将会越多,吸附能力越强。本发明提供的口罩能够很好的应用于高湿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2940825B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0165316.6
申请日:2021-02-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IPC: C10M125/26 , C10M169/04 , C10N30/06 , C10N30/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润滑油添加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磷化硅量子点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一种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磷化硅量子点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润滑油,包括磷化硅量子点和基础油。实施例的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相对于基础油减磨抗磨性能优异,摩擦系数降低18%,磨斑直径降低63.5%。
-
公开(公告)号:CN113037126B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110255950.9
申请日:2021-03-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IPC: H02N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式水滴固‑液摩擦纳米发电机及其使用方法,涉及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式水滴固‑液摩擦纳米发电机,包括容器、弧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弧形板内凹表面的疏水性固体摩擦层和铜电极;所述容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容器的内部盛有水或水溶液;所述疏水性固体摩擦层设置于所述弧形板的上部,所述铜电极设置于所述弧形板的下部;所述疏水性固体摩擦层设置于所述容器的出水口的正下方。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式水滴固‑液摩擦纳米发电机能够将与固体摩擦层发生接触带电后滑落的水滴中的静电能导出利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水滴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能量转换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388369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818394.1
申请日:2021-07-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IPC: C09K3/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防冰/除冰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防冰/除冰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防冰/除冰复合材料,包括二氧化钛膜和掺杂在所述二氧化钛膜中的碳;所述碳以石墨碳的形式存在;所述碳的掺杂量为30~75wt%。本发明的防冰/除冰复合材料由于碳的掺杂最终为棕黑色或黑色薄膜,这种颜色的复合材料对可见光、紫外光和红外光有很好的吸收作用,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复合材料表面的温度升高可以使冰/霜融化和防止复合材料表面结冰/霜。即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可用于防结冰。复合材料中的碳作为自润滑材料在摩擦过程中被拉出并通过摩擦行为在摩擦界面形成一层润滑膜,从而减少摩擦磨损。
-
公开(公告)号:CN113310864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110762886.3
申请日:2021-07-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Abstract: 一种润滑油油烟量大小对比装置和对比方法,对比装置包括加热装置和蒸发器,蒸发器在使用时放在加热装置的上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装置设在一底座的上面,在该底座的上面设有一透明密封罩,至少在该透明密封罩的一侧设有能够前后推拉的侧面推拉板;在该透明密封罩内的顶部装有照明灯;在该底座内设有用于控制加热装置温度和照明灯亮度的控制器,在该底座的侧面设有电源开关、温度显示器、照明灯调节旋钮和温度调节按键。还公开了采用上述装置的润滑油油烟量大小对比方法。本发明的优点是:加热温度闭环控制,控温更准确;相对密闭的环境,保证油烟观察的准确性;可调节光源,确保清晰观察到油烟。
-
公开(公告)号:CN113248766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509477.2
申请日:2021-05-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减摩抗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通过红外光调控聚合物表面电荷的方法。本发明利用光热转换材料和聚合物为原料,制备聚合物复合膜,然后使用红外光照射聚合物复合膜,受到红外光照射后,光热转换材料温度升高,产生热电子发射,处于激发态的热电子会迁移到聚合物表面,当聚合物表面带正电荷时,迁移到表面上的热电子与这些正电荷发生中和作用,使正电荷的数量减少;当聚合物表面带负电荷时,迁移到表面的热电子与这些表面的电子发生叠加作用,导致负电荷的数量增加。本发明提供的聚合物表面电荷的调控方法新颖,且光热转换材料目前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来源广泛,在减摩抗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1675640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010730980.6
申请日:2020-07-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IPC: C07C40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纯度玉米黄质的分离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碱性下相溶剂作为逆流色谱的流动相,实现玉米黄质双棕榈酸、玉米黄质单棕榈酸在分离过程中同步水解和分离,从而克服了枸杞中玉米黄质分离过程中皂化水解操作繁琐、玉米黄质长时间暴露导致变性的缺点。此外,通过低共熔溶剂的氢键作用增加了HSCCC两相溶剂系统中下相溶剂对玉米黄质的溶解性和选择性,为高纯度玉米黄质的快速、连续、高效制备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