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
    31.
    发明公开
    线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414757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380015353.6

    申请日:2023-02-20

    Abstract: 线束(WH)具备:第一保护器(1),其配置于被固定的第一连杆(110)并且具有开口(11c);第二保护器(2),其配置于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杆相对旋转的第二连杆(120)并且具有开口(21a);挠性且筒状的外装部件(3),其具有在第一保护器的开口配置的第一端部(31)和在第二保护器的开口配置的第二端部(32);电线(4),其分别插通于第一保护器、第二保护器以及外装部件并且沿着第二连杆的长边方向(LD)布线于第二连杆;以及移动结构(5),其允许第二端部(32)相对于第二连杆(120)沿着长边方向(LD)相对移动。

    索环以及线束
    3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006328A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10849567.6

    申请日:2021-07-2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确保止水性能的索环以及线束。应用于线束的索环具备:止水部,其围绕中心轴线形成为环状,并与贯通孔嵌合并止水;第一筒状部,其设置于止水部的内侧,围绕中心轴线形成为筒状,在内部插通有布线材料;第一环状壁部,其围绕中心轴线形成为环状,在止水部与第一筒状部之间延伸;第二环状壁部,其围绕中心轴线形成为环状,在与第一环状壁部之间隔开第一空间部而对置,且从止水部向中心轴线侧延伸,并且在与第一筒状部(20)之间具有间隙空间部(S3);以及第一突起部(15),其从第一环状壁部(12)的内壁面(12a)向第一空间部(S1)侧突出地设置,能够与第二环状壁部(13)的内壁面(13a)抵接并进行支承。

    具有用于防止带移位的结构的电线引导部分

    公开(公告)号:CN102751680B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210117641.6

    申请日:2012-04-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G3/0487 H02G3/0608

    Abstract: 具有用于防止带移位的结构的电线引导部分。电线引导部分包括肋,所述肋从电线引导部分的外表面突出,用于防止带滑移。肋的至少后端面限定了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在电线引导部分的边缘处与外表面相交成锐角。电线引导部分可以被设置成相对于电气接线盒主体的竖直壁向下倾斜。

    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765709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280021781.1

    申请日:2012-04-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G3/0406 B60R16/0238 B60R16/023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其构造成使带能够几乎不移位,并且通过防止在带之间产生间隙来防止水等进入内部。该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包括:沟槽状或倒置沟槽状的导线引导壁(6);以及在导线径向方向上与导线引导壁(6)的开口(10)相对的板状导线支撑壁(21),其中,用于暴露导线(26)的切口部(11)设置在导线引导壁(6)的开口(10)侧的端部上,其中,在切口部(11)处,导线支撑壁(21)在导线径向方向上比导线引导壁(6)更窄,其中,切口部(11)被定位在导线支撑壁(21)与导线引导壁(6)之间的相交方向上的拐角处,并且其中,当利用带(27)将多根导线(26)连同导线引导壁(6)和导线支撑壁(21)缠绕在一起时,在切口部(11)处暴露的导线(26)被粘结在缠绕带(27)的倾斜部(27a)处。

    具有用于防止带移位的结构的电线引导部分

    公开(公告)号:CN102751680A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210117641.6

    申请日:2012-04-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G3/0487 H02G3/0608

    Abstract: 具有用于防止带移位的结构的电线引导部分。电线引导部分包括肋,所述肋从电线引导部分的外表面突出,用于防止带滑移。肋的至少后端面限定了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在电线引导部分的边缘处与外表面相交成锐角。电线引导部分可以被设置成相对于电气接线盒主体的竖直壁向下倾斜。

    电气接线箱
    36.
    发明公开
    电气接线箱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48771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380048307.6

    申请日:2023-10-18

    Abstract: 具备:电路分支部件(20),该电路分支部件(20)在筒部(41)的筒外配置于框架(40)外,并且具有内置于树脂部件(26)的导电性的电路分支部材(21),筒部的筒壁(41c)具有在筒外与电路分支部件对置配置的对置壁体(41f),树脂部件具有在使电路分支部材的负载连接部(23)的露出面(23b)露出的状态下保持该负载连接部的保持部(26a),电路分支部件使负载连接部的露出面与对置壁体相对地配置,并且使露出面介于保持部与对置壁体之间。

    电气接线箱
    37.
    发明公开
    电气接线箱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366075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380047428.9

    申请日:2023-10-18

    Abstract: 具备在筒部(41)的筒外配置于框架(40)外的电路分支部件(20),筒部的筒壁(41c)具有使内部导电部件(60)的第二电连接部(62)在筒部的筒外向框架外突出的切口(44),块(30)具有从切口向筒部的筒外突出的突出块部(32)和封闭切口的切口封闭部(33),在框架外设置电源侧电连接结构(70),该电源侧电连接结构(70)保持于突出块部且使电源侧电线(WB)的末端的电源侧端子配件(TB)、内部导电部件的第二电连接部和电路分支部材(21)的电源连接部(22)在从突出块部的端面(32a)突出的位置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在筒壁中的切口的周缘部(41c1)与切口封闭部中的端部(33a)之间形成的间隙(g)在筒部的筒轴方向上设置于比突出块部的端面靠第二开口周缘部(41e)侧。

    索环
    38.
    发明公开
    索环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335344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0782540.9

    申请日:2023-06-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确保防水性和保持力这两者的索环。基座部件(10X)具有:凸缘(20);筒状体(30),其插通于贯通孔(502);悬臂的卡止片部(81),其使自由端侧从筒状体的外周面(30a)伸出;以及多个卡止部(82、83),其从一个孔轴方向侧将贯通孔周缘的环状突起部(504)的一个孔轴方向侧的卡止端部(504a)卡止,防水部件(60)具有从主体(61)向一个孔轴方向突出并一边弹性变形一边与贯通孔周缘的环状平板部(503)的内周缘部(503a)紧贴的环状的唇部(62),在卡止片部(81)的自由端,将多个卡止部中的在孔轴方向上相邻的一个配置在比另一个靠筒状体的外周面侧且凸缘侧,保持机构(80)通过多个卡止部中的任一个将卡止端部卡止,并且从唇部向环状平板部的内周缘部作用按压力,使基座部件和防水部件保持于环状平板部以及环状突起部。

    索环以及线束
    3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256790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111105186.3

    申请日:2021-09-22

    Abstract: 提供能够确保适当的设置状态的索环及线束。适用于线束WH的索环(1)具备:主体部(10),与形成于安装对象(100)的贯通孔(101)嵌合并止水;以及伞状部(50),包含环状壁部(51)、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在主体部(10)与贯通孔(101)嵌合的状态下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与设置于安装对象(100)的抵接对象面(104)抵接,在环状壁部(51)中,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设置为在沿轴线方向(X)观察时位于绝缘体(103)的设置区域(R1)内,伞状部(50)还包含应力集中部(54),应力集中部(54)在环状壁部(51)的比第一唇部(52)靠中心轴线侧且在沿着轴线方向(X)观察时位于设置区域(R1)内的位置并设置成环状。

    索环以及线束
    4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270830B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10183076.2

    申请日:2021-02-08

    Abstract: 提高组装作业性并提高隔音性能。具有:嵌入壁体(Pw)的嵌合体(10);嵌合体的内部的空间部(11)中的圆环状的隔音壁体(20);从嵌合体的轴线方向的两端突出并经由筒内将空间部的线束主体引出到外部的筒体;以及在一个筒体与线束主体之间设置的内侧筒体,在筒体与线束主体之间设置有内侧筒体的筒体具有:自由端侧的第1圆筒部;直径大于第1圆筒部的第2圆筒部;以及第1圆筒部与第2圆筒部之间的中间筒部,内侧筒体具有可变圆筒部,筒内的线束主体使可变圆筒部朝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使外周面紧密贴合于一个筒体的第1圆筒部的内周面,消除与内侧筒体和一个筒体之间的间隙对应的筒状空间中的内侧筒体与第1圆筒部之间的圆筒状空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