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80956A
公开(公告)日:2001-01-24
申请号:CN00119586.7
申请日:2000-08-1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1B39/22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高结晶度X沸石的方法。现有技术制得的沸石由于未经除铁,所以制得的沸石结晶度有限,本发明是通过酸性除铁剂预处理,浸除原料中的铁质矿物,而后经高温碱熔活化脱铁后的煤矸石,再经老化、水热晶化等步骤制备高结晶度X型沸石的方法。XRD谱图显示用该方法制备的X型沸石的结晶度超过80%,最好的达到90%,比用未经脱铁的煤矸石在相同的制备条件下制得的X型沸石的结晶度高10—20%,且产品白度也有较大的改善。
-
公开(公告)号:CN117800328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410033951.2
申请日:2024-01-1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1B32/198 , H01M4/36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10/054 , B82Y40/00 , B82Y30/00 , C01B32/15 , C01B32/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涉及一种碳量子点‑氧化石墨烯叠层超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将亲水性二维石墨烯纳米片通过有机配体分子进行表面修饰,获得溶于非极性有机极性溶剂中的、具有理想胶体稳定性的改性氧化石墨烯,之后与预制并修饰好的碳量子点颗粒分散于非极性溶剂中超声混合均匀,经溶剂挥发诱导片层堆叠组装的同时,利用配体分子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指导碳量子点在氧化石墨烯片层间的协同有序组装,获得碳量子点‑氧化石墨烯叠层超结构材料产品。本发明制备的碳量子点‑氧化石墨烯叠层超结构纳米材料层间结合力强、扩大层间距、导电性能优异、机械和化学稳定性好,在能源的存储与转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发明方法工艺简洁,成本低,安全可靠,便于大规模地制备,利于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779166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054228.2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30B7/06 , B22F9/24 , B22F1/0545 , B22F1/102 , B82Y30/00 , B82Y40/00 , C30B29/68 , C30B29/58 , B82Y2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二维手性纳米晶超晶格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氯金酸、抗坏血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吡啶、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吡啶、左旋或右旋半胱氨酸为原料在水相中合成单分散的手性金纳米颗粒;通过加入超纯水离心,去除上清液中多余的表面活性剂配体,将沉淀溶解于聚合物的四氢呋喃溶液中,超声后静置24小时;在此离心去除多余的聚合物配体,沉淀溶于少量的甲苯溶液中;在组装池中提前滴入适量的乙二醇或一缩二乙二醇,取少量的甲苯溶液滴于液面上,盖上玻璃片缓慢挥发12小时以上,得到由手性金纳米颗粒组装得到的二维超晶格薄膜,其面积可达到1平方厘米以上。本发明可以将不同尺寸的手性金纳米颗粒组装成厘米级二维超晶格薄膜,并且其光学性能得到增强。
-
公开(公告)号:CN115784211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211524759.0
申请日:2022-12-01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1B32/168 , C01B32/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碳纳米管表面原位构筑均匀介孔碳的方法,使用食人鱼酸溶液对碳纳米管进行表面修饰,引入含氧官能团;将金属离子水溶液加入棕榈酸钠修饰的碳纳米管中,使其反应析出准固体,然后高温煅烧得到前驱体材料;使用盐酸水溶液对前驱体材料进行刻蚀即可得到表面包覆均匀介孔碳的碳纳米管。本发明可以在不同管径的碳纳米管表面原位构筑均匀的介孔碳,并且覆盖度高。现有研究都难以实现在单根碳纳米管表面构筑均匀的介孔碳,往往只能制备出介孔碳与碳纳米管相分离的材料,并不能实现碳纳米管作为载体与介孔碳之间的协同效应。本发明充分扩宽了在碳纳米管表面构筑均匀
-
公开(公告)号:CN117317254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337954.7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包覆高熵颗粒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一锅热还原法得到负载于碳载体表面的油胺配体修饰的高熵纳米颗粒,经高温处理后使油胺配体原位交联碳化。石墨化碳层可以缓解高熵金属颗粒在工作条件下的Ostwald熟化、团聚、元素析出等降解现象以及碳载体的腐蚀,从而提高催化剂的耐久性。另外本方法可以降低铂的载量,从而降低催化剂的制造成本。本发明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成本较低,可大规模制备,适用于电催化、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众多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084912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111318045.X
申请日:2021-11-0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位合成单层纳米晶体的分子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基底分散于水溶性油酸钠溶液中,超声使其均匀分散;缓慢加入金属离子溶液,摇晃使其沉淀,然后水洗;所得沉淀在80℃下烘干,然后高温热解即得原位合成的单层纳米晶体。本发明可以在多种基底组装上一层纳米晶体,且组分可调,覆盖度高。克服了现有方法只能在单种基底上负载单种颗粒,且负载量低,还不可避免出现团聚的缺点,拓展了在基底上组装单层纳米粒子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6497456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308959.0
申请日:2023-03-28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高熵金属氧化物纳米晶超晶格的方法,涉及材料和无机化学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将不同金属的无机盐与油酸钾共同溶解于正己烷、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加热回流下得到对应的油酸盐前驱体。然后将油酸盐前驱体与油酸溶解于1‑十八烯或其它沸点不同的溶剂中,利用其热解得到可以稳定在弱极性溶剂里的单分散纳米晶颗粒。并且可以通过气‑液界面组装得到大面积的高熵纳米晶超晶格或者通过乳液组装得到球型介观形貌的超晶体材料。现有方法不仅难以得到单分散的球形高熵纳米颗粒,而且难以组装得到超晶格。因此本发明开拓了制备高熵金属氧化物纳米晶超晶格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4029050B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111515351.2
申请日:2021-12-1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负载型高载量碳包覆贵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基底分散于月桂酸钠水溶液中,超声搅拌使其分散均匀;加入贵金属阳离子溶液,然后冻干;高温热解后水洗;其中,基底为氧化石墨烯或科琴黑;贵金属阳离子溶液为四氯化铂、三氯化钌或三氯化铱水溶液。本发明可以在基底上原位生长多种单分散高载量碳包覆贵金属催化剂,方法简单、催化剂粒径小、负载量高。克服了现有方法贵金属催化剂负载量低、高负载量易烧熔的问题,拓展了贵金属高载量负载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4620769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292463.4
申请日:2022-03-24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1G49/06 , C01F7/30 , C01F17/10 , C01F17/218 , C01F17/235 , C01G51/00 , C01G53/00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组分可调的介孔金属氧化物二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氧化石墨烯分散于油酸钾水溶液中,超声、搅拌使其均匀分散;缓慢加入金属阳离子溶液,摇晃使其沉淀,然后水洗;所得沉淀经过冻干、氮气氛围下热解、空气氛围下空烧掉氧化石墨烯模板即可得到金属氧化物介孔二维片。本发明可以制备多种介孔金属氧化物二维片,方法简单且成分可调、可做多种一元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做二元到高熵金属氧化物。克服了现有方法只能制备单种金属氧化物纳米片、方法繁琐,且形貌不可控、介孔结构不明显的缺点,拓展了制备介孔介孔金属氧化物二维片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4620717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367307.X
申请日:2022-04-08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1B32/184 , C01B32/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序双介孔碳石墨烯材料或有序双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单分散的胶体纳米颗粒共组装形成的二元超晶体,结合配体交联‑碳化技术,将颗粒表面固有的有机配体分子转化成三维贯通的碳包覆层。以碳包覆的二元超晶体为模板,通过酸刻蚀移除纳米晶颗粒模板后,获得具有高度有序结构的双介孔碳;在此基础上,结合石墨化处理制备有序的双介孔石墨烯材料。通过调控不同拓扑结构的二元超晶体以及控制配体交联‑碳化的反应温度,可以制备出新型双介孔碳材料,其拓扑结构包括NaCl、CsCl、CuAu、AlB2、MgZn2、CuAu3、FeC4、CaCu5、CaB6、NaZn13型。具有特定拓扑结构的有序双介孔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同时也具备有序双介孔材料的特点,展现出超高的比表面积、孔体积以及优异的传质特性,可被广泛应用在双电层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储能器件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