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615885A
公开(公告)日:2012-08-01
申请号:CN201210079623.3
申请日:2012-03-2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B32B17/06 , B32B9/04 , G02F1/1337 , C03C17/22 , C08F2/4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智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逆光致变形液晶高分子和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薄膜中液晶高分子为含有光敏性偶氮苯液晶基元的交联型液晶弹性体,碳纳米管为高度有序取向碳纳米管薄膜。复合薄膜中,碳纳米管取向结构诱导液晶基元沿碳纳米管轴向取向,而不需要其他取向层。所制备的复合薄膜在紫外光照时向光弯曲,在可见光照时恢复原状。该复合薄膜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交替照射下发生的可逆变形,可以重复上百次而没有明显的衰减和疲劳。而且碳纳米管的引入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机械性能,同时也赋予材料优异的电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409433A
公开(公告)日:2012-04-11
申请号:CN201110217865.X
申请日:2011-08-01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型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核壳结构复合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在取向的碳纳米管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网状氮掺杂碳纳米管,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柔性复合纤维材料,该复合纤维将碳纳米管优越的三维跳跃导电性能和掺氮碳纳米管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巧妙的结合起来,表现出优异的氧还原性能。用该材料制成的微电极的氧还原的电流密度是相同条件铂丝电极的5倍。该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电极对与H2O2的微量检测也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达1.0μAmM-1。另外,该复合纤维的制备成本低、效率高,更易于工业放大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作为一类广泛用于光电器件的新型电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1962913B
公开(公告)日:2012-01-04
申请号:CN200910055192.5
申请日:2009-07-2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D06M15/227 , D06M101/40
Abstract: 本发明属智能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复合纤维,该复合纤维包含中空碳纳米管,于该碳纳米管内形成聚二炔,当复合纤维两端未导入电流时,其呈现第一种颜色,当复合纤维两端导入的电流超过一临界值,其颜色改变为第二种颜色,当复合纤维两端导入的电流断路时,其颜色恢复为第一种颜色;所述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得碳纳米管正立列纺成碳纳米管纤维;将二炔单体浸入到碳纳米管纤维中;然后用紫外线、X射线或γ射线照射使二炔单体聚合形成碳纳米管/聚二炔复合纤维。本复合纤维的电致变色效应具有重复可逆综合变色性能,其应用潜力广泛,且制备方法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8677972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310243335.5
申请日:2023-03-14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物手机及应用,包括可穿戴式织物,可穿戴式织物上设置有手机子模块,子模块包括控制模块、传感模块、信息交互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供能模块;子模块之间通过柔性纤维导电电路相连;信息交互模块和供能模块进行了织物化处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创建了一种多功能全织物电子集成系统,即织物手机,织物手机由集成控制模块、传感模块、信息交互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组成,各模块均为柔性模块或织物结构,可与编织结构的衣物集成,且保留织物原有的透气、柔软、耐弯折等特性,织物手机作为织物电子领域的一个物联网信息接入节点、信息交互与处理平台,为电子织物发展和产业应用提供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818675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18410.4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D06M11/8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导电纤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柔性杂化金属纤维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掩膜喷涂得到纤维状银纳米线堆叠网络,然后将其浸泡在卤盐溶液中去除银纳米线表面配体,同时诱导银纳米线于接触点化学烧结,建立起纤维柔性框架;随后,采用化学镀金法在银纳米线网络表面原修饰生物惰性的纳米金层,得到杂化金属纤维电极;本发明制备的杂化金属纤维电极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此外,形成纳米结构显著增强金属电极的电荷注入能力,实现电子在与组织接触的界面上高效、稳定的传输。
-
公开(公告)号:CN116983468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1054238.8
申请日:2023-08-2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芯鞘结构碳纳米管复合纤维人工韧带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聚合物纤维为芯层,取向碳纳米管为鞘层;将取向碳纳米管包裹在聚合物纤维表面,得到芯鞘结构的碳纳米管复合纤维;将多根复合纤维进行螺旋加捻,制备得到可植入的人工韧带材料。该复合纤维中芯层聚合物纤维可提供优异的力学性能,鞘层取向碳纳米管及加捻后形成的螺旋结构可提供类似于天然韧带的多尺度孔道结构,从而有效促进骨组织再生及愈合,该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韧带组织修复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122437B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111343036.6
申请日:2021-11-1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 上海容为实业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植入大脑的柔性纤维生物燃料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柔性纤维生物燃料电池以碳纳米管纤维作为基底,负载电子转移剂和葡萄糖氧化酶作为阳极,负载铂碳催化剂作为阴极,并在阴极和阳极的表面通过原位化学反应生成聚多巴胺‑磷酸胆碱亲水层。本发明制备的纤维生物燃料电池可实现在生理浓度葡萄糖溶液中的功率输出,在牛血清蛋白溶液中呈现抗生物吸附性能。该生物燃料电池可以作为电源通过微创植入小鼠脑内进行功率输出,并在脑内具备抗生物吸附性能和功率输出性能的保持能力,展现出良好的在体应用前景,为植入式电子器件的能量供给的不稳定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2087836B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010785081.6
申请日:2020-08-06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H05B33/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智能电子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动态变色的柔性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将电致发光粉与聚合物溶液均匀共混得到的复合活性材料,通过溶液成膜的方法,在柔性透明的导电基底层层堆叠介电常数不同的双发光层,再在上层构建一层电极层,制备出柔性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在驱动的电场强度升高的过程中,发光颜色能从橙光实时变到白光再到蓝光。本发明的电致发光变色器件具有优异柔性和机械稳定性,并能设计成各种形状,显示不同图案。本发明可在伪装或时尚装饰等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发挥巨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17275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671294.5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H01M4/62 , H01M4/13 , H01M4/139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纤维状可编织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与应用,制备方法包括:首先在纤维状负极集流体表面涂覆沉积底涂浆料,干燥后得到具有导电底涂的负极集流体;其中底涂浆料包括质量比为(1~3):(0.5~2):(100~200)的导电材料、聚偏氟乙烯和N‑甲基吡咯烷酮;之后涂覆沉积负极浆料,干燥后得到负极纤维,即为柔性纤维状可编织锂离子电池负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制备的负极通过组装制备的柔性纤维状可编织锂离子电池,在内阻和倍率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后期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064773A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210671321.9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H01M10/05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能量密度柔性纤维状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多个正极纤维与多个负极纤维相绞合,得到电芯;其中,绞合方式包括:1)将多个正极纤维相绞合得到正极纤维簇,将正极纤维簇与多个负极纤维相绞合;2)将多个负极纤维相绞合得到负极纤维簇,将负极纤维簇与多个正极纤维相绞合;3)将多个正极纤维相绞合得到正极纤维簇,将多个负极纤维相绞合得到负极纤维簇,将正极纤维簇与负极纤维簇相对绞;然后将电芯、电解液封装于柔性纤维管内,即得到柔性纤维状锂离子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制作的柔性纤维状锂离子电池在电池整体能量密度方面的性能相比于传统工艺柔性纤维状锂离子电池提升了约230%。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