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90442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1910979058.8
申请日:2019-10-1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1M4/485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有序介孔金属氧化物@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领域。本发明要解决现有SnO2基负极材料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差的问题。本发明方法:一、以油酸铁为原料,通过程序升温处理,得到单分散的油酸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二、然后溶于有机溶剂中,超声后常温下静置,得到自组装的NPs;三、将锡源溶于乙醇中,缓慢滴入组装后的NPs中,机械搅拌;四、醇洗,烘干,惰性气氛下煅烧,研磨,刻蚀,水洗,烘干。本发明的SnO2@C负极材料展现较好的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在0.2C放电180圈,可以达到730mAh g–1的容量;在经过大电流循环又恢复到0.2C时,容量仍然未见衰减。
-
公开(公告)号:CN118406925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497978.7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高熵合金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了解决现有的泡沫结构的金属吸收波材料的制备流程繁琐和周期长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微波加热实现了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升至极高的温度制备的多孔泡沫结构的金属泡沫吸波材料有效克服了块状金属密度大、阻抗失配等固有缺陷,具备高效电磁波吸收性能。本发明开创性的提出了采用微波加热获得高熵合金复合吸波材料,由于微波加热的短时高温的特性,碳在前驱体快速膨胀的同时可以作为三维骨架和作为高熵合金纳米颗粒的生长界面,两相异质结合界面的大量存在贡献偶极子极化和界面极化效应,对于提升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是有积极作用的,进一步提升高熵合金的吸波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387854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497976.8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蛋壳膜衍生生物质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了解决现有的碳材料的吸波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蛋壳膜为原料合成新型绿色环保的生物质复合吸波材料的方法,实现介电损耗‑磁损耗协同作用,从而获得优化的吸波性能。本发明通过将蛋壳膜碳化能够得到用于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多孔碳材料。由于蛋壳膜碳化构成的多孔结构和由此产生的大量界面会对入射电磁波造成界面极化、空间电荷极化及其相关的弛豫损耗效应,从而有效衰减电磁波能量。高多孔结构可以降低复合材料的密度,从而为复合材料的电磁波传播提供了额外的途径,从而导致多次反射,提高了电磁吸收。
-
公开(公告)号:CN117286360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1241845.5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具有海胆结构的空心微珠增强铝基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了解决现有多孔复合材料无法同时具备高强度低和高吸能能力的问题。法按:制备表面包覆催化剂的玻璃空心微珠并放入管式炉中进行催化剂还原,然后在玻璃空心微珠表面进行CNTs的沉积得到表面包覆CNTs的具有海胆结构的玻璃空心微珠;玻璃空心微珠置于模具内振实并预热得到预热的预制体,将熔融态的金属基体压力浸渗到预制体。本发明将CNTs引入到多孔复合材料中去得到“玻璃空心微珠‑CNTs‑Al‑CNTs‑玻璃空心微珠”的海胆结构,改变原有的界面载荷传递方式,增加了界面强度,缓解了原有的结构的应力集中现象。峰值应力最高达到148.8MPa,吸能最高达到78.2MJ/m3。
-
公开(公告)号:CN117187776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1241836.6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23C16/26 , C23C16/505 , C23C16/44 , C23C16/02 , B82Y40/00 , B82Y30/00 , C01B32/162 , C22C1/08
Abstract: 一种在空心微珠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的混合增强体的低温制备方法,涉及一种铝基复合材料用增强体的方法。为了解决碳纳米管在铝基复合泡沫中难以均匀分散、空心球和碳纳米管难以同时引入到铝基复合泡沫中的问题。将空心球放到催化剂溶液中搅拌,然后在管式炉中进行还原得到表面包覆催化剂颗粒的空心球,放入管式炉中加热并通入碳源和氢气,开启射频电源进行原位CNTs沉积。本发明采用多元催化剂以及辉光放电产生离子体将CNTs的生长温度降低防止温度过高导致空心球熔化,避免损失空心结构,在玻璃微珠表面原位生成CNTs碳管质量可控缺陷较少。实现了空心球和碳纳米管同时引入铝基复合泡沫中和碳纳米管在铝基复合泡沫中的均匀分散。
-
公开(公告)号:CN117535550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664352.2
申请日:2023-12-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高密度石墨基耗散防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石墨基耗散防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了解决现有的耗散防热复合材料成本高以及石墨耗散防热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差的问题。制备方法:称取多元耗散剂原料混合均匀后装入石墨坩埚中,将高密度石墨基体加工成欲制备的形状安装到真空熔渗炉的提拉杆上,制备耗散剂合金熔液并将石墨基体浸没在耗散剂合金熔液中得到高密度石墨基耗散防热复合材料。本发明利用真空熔渗法制备高密度石墨基耗散防热复合材料,将高纯石墨作为基体,调整耗散剂合金成分,使耗散剂与石墨基体润湿并提高工件的抗烧蚀性能。可用于制备飞行器发动机喷管喉衬、飞行的器鼻锥和翼前缘等构件。
-
公开(公告)号:CN117089737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241936.9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冶金结合的铝基多孔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一体化成型方法,涉及一种铝基多孔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一体化成型方法。为了解决现有的防护结构夹芯板的层与层之间结合强度差的问题。本发明方法:称取空心球和铝锭,在钢模具中铺一层铝粉或铝箔作为夹层结构的第一层;铺一层空心球并振实作为夹层结构的第二层;铺一层铝粉或铝箔作为夹层结构的第三层,得到具有夹层结构的预制体;预制体预热和融态的金属基体制备,进行压力浸渗。本发明采用多孔复合材料代替传统的防护结构夹芯板中泡沫金属芯层,防护结构夹芯板层与层之间结合强度以及吸能特性具有较高的提升,整体操作简单,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7089736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241827.7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碳纳米管和空心微珠混合增强铝基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铝基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了解决单一增强铝基多孔复合材料强度差、CNTs在复合材料中难以分散的问题。方法:将CNTs放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中进行超声和洗涤得到羧基化的CNTs,将空心玻璃微珠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搅拌并洗涤得到羟基化的空心玻璃微珠;将羧基化的CNTs和羟基化的空心玻璃微珠进行混合,得到空心玻璃微珠表面均匀吸附CNTs的混合增强体;预热并进行浸渗。本发明采用CNTs和空心玻璃微珠作为混合增强体,同时提升铝基多孔复合材料强度和吸能能力。并解决了CNTs难以分散的问题,保证了空心玻璃微珠完整。方法简单,可大批量制备,适合制备大尺寸材料,易于实现产业化。
-
公开(公告)号:CN116037930B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211609280.7
申请日:2022-12-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石墨烯‑氮化硅协同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了解决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差、易发生界面反应的问题。本发明通过添加硅氮前驱体作为原位自生氮化硅的前驱体,相较于直接加入氮化硅颗粒,硅氮前驱体常温下为液体,更容易在分散过程中均匀包裹在石墨烯和铝金属粉表面,在高温下原位自生纳米级氮化硅颗粒,可以更加稳定的改善石墨烯‑铝的界面结合,解决复合材料中碳铝界面反应的问题;通过氮化硅协同增强石墨烯/铝复合材料,氮化硅则辅助石墨烯与铝基体界面互锁结合,协同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可以有效提高石墨烯在铝基复合材料中的界面结合强度。本发明适用于制备铝基复合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6652185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830689.X
申请日:2023-07-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含羧基和碳碳双键的脂肪酸类化合物辅助制备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涉及一种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了解决石墨烯的缺陷修复方法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方法:称取石墨烯、含羧基和碳碳双键的脂肪酸类化合物和铝金属粉末作为原料;称取铝合金块体,超声辅助石墨烯分散剂分散,石墨烯‑含羧基和碳碳双键的脂肪酸类化合物混合体与铝金属粉末球磨分散与预制体成型,铝金属浸渗与石墨烯缺陷调控,大塑性变形处理以及成分均匀化。本发明添加含羧基和碳碳双键的脂肪酸类化合物能够而减少因石墨烯团聚而造成的强度和塑性下降问题,复合更多的石墨烯来提高强化效果,降低球磨过程带给石墨烯的机械破坏与损伤,结构缺陷含量下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