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433175B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0756293.6
申请日:2021-07-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27/12
Abstract: 一种基于氮掺杂三氧化钼的电阻型DMMP传感器、制作方法及其在检测DMMP中的应用,属于气体传感技术领域。为平面结构,由在陶瓷片的上表面印刷的一对叉指结构的U形金电极作为信号电极、在陶瓷片下表面平铺印刷的二氧化钌膜作为加热层、在二氧化钌膜的表面印刷的一对条形金电极作为加热电极、在U形金电极和条形金电极上分别连接的引线、在陶瓷片的上表面和U形金电极的表面涂覆的氮掺杂三氧化钼气体敏感薄膜组成。本发明采用空气环境中直接热处理的方法实现氮原子的掺杂,操作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所制备的氮掺杂三氧化钼材料具有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使得传感器具有很高的响应灵敏度、快速的响应恢复速率和良好的响应可逆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003899B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1910367696.4
申请日:2019-05-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硼氮共掺杂荧光碳量子点、制备方法及其用于制备铜离子传感器,属于金属离子检测技术领域。是将葡萄糖、二氰二胺和硼酸混合,再将混合物热处理后得到硼氮共掺杂的碳材料;加入到去离子水中,过滤除去不溶解的杂质,获得硼氮共掺杂的碳量子点水溶液,经真空干燥后得到硼氮共掺杂荧光碳量子点。本发明制备的硼氮共掺杂荧光碳量子点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在硼氮共掺杂荧光碳量子点水溶液中加入铜离子后,硼氮共掺杂荧光碳量子点的荧光被明显地淬灭,而其他离子的加入并不会引起硼氮共掺杂荧光碳量子点的荧光淬灭。因此,硼氮共掺杂荧光碳量子点可以用在铜离子的检测中,用于制备铜离子传感器。
-
公开(公告)号:CN110244133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910558684.X
申请日:2019-06-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R2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脉冲宽度测量电路及测量方法,属于测量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单脉冲产生电路及测量电路;所述单脉冲产生电路产生待测单脉冲信号,经过测量电路进行测量;所述测量电路与单脉冲产生电路连接;所述测量电路由稳压模块及积分电路组成,单脉冲产生电路所产生的单脉冲信号经过测量电路中的稳压模块后传输到积分电路,通过测量积分电路输出的电压值计算得到单脉冲宽度。所述的测量方法是利用输出电压V0与单脉冲宽度τ的关系,从而利用万用表来测量单脉冲的宽度;本发明可实现基于电路电子技术测量单脉冲宽度,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及实验室研究中,该装置简易,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测量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872327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304251.7
申请日:2018-04-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介孔二氧化硅/聚吡咯复合基电容型湿敏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湿敏元件及其制备技术领域。元件由衬底、衬底上的叉指状碳电极、在衬底和叉指状碳电极上原位聚合制备的介孔二氧化硅/聚吡咯复合感湿膜组成。本发明通过在介孔二氧化硅的孔道结构中进行吡咯单体的气相聚合获得复合感湿膜,利用聚合时间控制复合感湿膜中聚合物的含量。原位制备得到的介孔二氧化硅/聚吡咯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有利于获得高性能的湿敏元件,通过检测元件的电容信号变化实现对环境相对湿度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8609604A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810591723.1
申请日:2018-06-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1B32/05
Abstract: 一种磷掺杂微孔/介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领域。是将秋葵用清水清洗干净后烘干,-45℃~-80℃条件下冻干48小时~96小时,得到冻干秋葵;再在700℃~900℃条件下热处理2小时~4小时,得到磷掺杂微孔/介孔碳材料。所制备的磷掺杂微孔/介孔碳材料为三维多孔结构,微孔孔尺寸为0.5~1.8nm,微孔孔体积为0.3~0.8cm3/g,介孔孔尺寸为5~10nm,孔体积为0.8~1.5cm3/g,BET比表面积为600~900m2/g,磷原子的掺杂含量为4~12wt%。所制备的磷掺杂微孔/介孔碳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大的孔隙率和可调控的孔径分布,同时还具有微孔和介孔两种尺寸的孔,这些独特的多孔结构使得磷掺杂微孔/介孔碳材料在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896141A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710171751.3
申请日:2017-03-2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27/12 , C08F120/34 , C08F2/4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121 , C08F2/44 , C08F120/34 , G01N27/126 , G01N27/127
Abstract: 一种基于可溶液加工聚合物修饰二氧化硅粒子的阻抗型湿敏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湿敏材料及湿敏元件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在烯键修饰的二氧化硅粒子上,利用自由基聚合反应在二氧化硅粒子上修饰极性聚合物,以二氧化硅粒子作为骨架,以聚合物链提供亲水性,同时经过聚合物修饰的二氧化硅粒子能稳定分散在溶剂中,可以利用溶液加工的方法制备湿敏元件。制备所述的基于聚合物修饰的二氧化硅粒子的阻抗型湿敏元件的方法,通过在印有叉指电极的衬底表面溶液加工制备湿敏膜,通过检测湿敏元件的阻抗随湿度的变化实现对环境相对湿度的检测。本发明方法简单、可靠,易于实现低成本、高稳定湿敏元件的批量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05891271A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610195240.0
申请日:2016-03-3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127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一种基于石墨烯/二氧化锡/氧化锌复合材料的电阻型气体传感器、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气体传感器技术领域。依次由单晶硅衬底、二氧化硅层、钛黏附层、叉指铂电极、在二氧化硅层和叉指铂电极表面涂覆的气体敏感薄膜组成;钛黏附层与叉指铂电极的结构相同,气体敏感薄膜为石墨烯/二氧化锡/氧化锌三元复合材料;该三元复合材料由石墨烯、二氧化锡和氧化锌混合而成,为三维多孔结构。气体敏感薄膜接触待测气体前后,其电阻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叉指铂电极间电阻的变化,可以获得传感器的灵敏度。该传感器在室温下具有很高的响应灵敏度、快速的响应恢复速率和良好的响应可逆性,解决了二氧化锡和氧化锌气体传感器需要在高温下才能工作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817064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233500.4
申请日:2015-05-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蛋白石页岩基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蛋白石页岩经适当预处理后,按一定的比例与生物质水溶液相混合,通过非均相水热合成法制备蛋白石页岩基碳复合材料。该方法不仅保留了蛋白石页岩自身丰富的孔结构,并且充分利用了蛋白石页岩特有的表面电场实现矿物基体与碳材料的牢固复合。所得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吸附、助滤、保温隔热。与单纯蛋白石页岩或水热碳微球相比,具有更好的吸附能力,可广泛用于空气和水质净化,尤其是水体中污染物的治理,其还原后所得的硅碳复合材料亦可作为电池高性能负极材料使用。所用原料是廉价易得的天然矿物,储量丰富,生产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无需添加其它催化剂,反应温度低,环境友好。
-
公开(公告)号:CN115184411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210811044.7
申请日:2022-07-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27/12
Abstract: 一种基于铜离子修饰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Cux+‑PPy‑rGO)的室温DMMP传感器、制备方法及在室温下对DMMP检测中的应用,属于电阻型室温气体传感器技术领域。由柔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衬底、印刷在PET衬底上的具有金属层结构的叉指电极和涂覆在叉指电极上的Cux+‑PPy‑rGO气体敏感薄膜组成。本发明中铜离子以Cu2+离子和Cu+离子的形式稳定的存在于杂化物中,Cu+离子的存在意味着更多的电荷N原子转移到Cu+离子以及形成稳定的Cu‑N结构,可以有效调控PPy中N原子和H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进而调控PPy与DMMP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提升传感器的敏感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78322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032028.7
申请日:2024-01-0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由脉冲电压驱动的富含氧空位的氧化铟基MEMS二氧化氮气体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MEMS气体传感器技术领域。是由悬膜式MEMS微热板、位于悬膜式MEMS微热板插齿状测试电极一侧表面的富含氧空位氧化铟传感层组成;悬膜式MEMS微热板的背部包含有两组焊点,一组焊点为加热电极的引出使其与微控制器ESP32相连接,为传感器提供脉冲加热电压,使MEMS微热板分别工作在加热阶段和休眠阶段。本发明采用脉冲电压驱动方式使传感器对NO2具有更好的响应,对1ppm NO2的灵敏度由传统直流方式下的1.09提升至3.68,检测下限由传统直流方式下的1ppm降低至100ppb,传感器稳定性好且可靠性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