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74158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576089.6
申请日:2024-11-06
Applicant: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G01M9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水固体物料提升实验系统,分料机构包括清水仓、循环仓、分料仓及导料小车;标定机构包括标定箱,与分料仓出口连接;供料机构包括储料仓和与储料仓出口连接的螺旋输送器,储料仓入口与循环仓、标定箱连接;提升机构包括多个垂直提升管,垂直提升管包括多个组合管段,组合管段包括支撑段、测量段及观察段;动力机构包括水泵和空压机,水泵入口与清水仓、储料仓及水源连接,螺旋输送器出口、水泵出口与垂直提升管入口连接,垂直提升管侧面设加气接口,空压机出口与加气接口连接;垂直提升管出口位于导料小车内。本发明可进行水力、气力及混合动力的物料提升实验,通过组合管段能更好地实现对气液固三相流动状态的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947991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465813.8
申请日:2024-10-21
Applicant: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G16C60/00 , C04B28/00 , C04B7/26 , C04B7/153 , C04B7/28 , G16C20/20 , G16C20/70 , G16C20/30 , G06F18/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响应面优化的多源固废‑疏浚底泥地聚物资源化方法,多源固废‑疏浚底泥地聚物的原料包括胶凝材料与碱激发剂溶液,所述胶凝材料包括多源固废与疏浚底泥,而且,多源固废‑疏浚底泥地聚物所需水分由碱激发剂溶液提供;多源固废‑疏浚底泥地聚物的配合比由响应面法优化后确定,包括如下步骤:以疏浚底泥掺量、碱激发剂溶液的Na2O浓度、碱激发剂模数作为主变量参数,以地聚物的抗压性能作为响应值,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并建立响应面方程;根据资源化产品性能需求,结合抗压性能的期望值,通过单目标优化模型获得优化参数,并根据所得优化的配比制备多源固废‑疏浚底泥地聚物,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302062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1810212494.8
申请日:2018-03-15
Applicant: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F04D29/18 , G06F30/17 , G06F30/25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不同土质的泥泵叶轮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属于泥泵设计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不同土质的泥泵叶轮结构的设计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清水泵叶轮的叶片数的计算公式,增加了疏浚土质的粒径参数和叶片包角,设计出了泥泵叶轮的叶片数计算公式,并根据该公式来确定泥泵叶轮的叶片数Z。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一台泥泵能够根据不同疏浚工况下疏浚土质的变化,更换适用该土质的叶轮,在保证泥泵不堵塞的条件下,使泥泵始终高效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5062457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210589265.4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基于机理的挖泥船输送系统全管段运行参数动态监测与优化方法,属于水力输送领域,应用于疏浚工程,涉及步骤有:S1测量输送系统主要参数,并通过数学推演方法获得全管道输送参数;S2选取临界流速计算公式,用于确定实用流速区间合理取值范围;S3计算流速最低下限与安全监测;S4实用流速区间计算与安全性、经济性监测;S5参数动态优化与定量调控。通过本发明监测和优化方法,保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既遵从了疏浚作业自身动态波动的特性,又有效提升了输送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04438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410149134.3
申请日:2024-02-02
Applicant: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生态修复用沉水植物毯连续铺设装置及铺设方法,涉及水生态植物修复技术领域,包括动力连接杆、基座、载料滚筒、展料板以及下压辊,动力连接杆一端可拆卸安装于动力装置上,另一端连接有基座,基座可在动力连接杆上沿其高度方向调节高度,载料滚筒固设于基座上,展料板一端固设于基座上,另一端相对于基座水平面呈一定倾角向下延伸至连接下压辊,下压辊可沿自身轴线转动同时可沿展料板末端轴线摆动。本发明用于水下沉水植物毯的铺设,作为铺设组件整体进行水下作业具有能够连续、精准、高效地进行沉水植物移植,具有适应不同的作业水深,沉水植物毯贴合不同水下地形,有抗风浪能力强,适合大面积沉水植物毯的铺设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8331763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1810161105.3
申请日:2018-02-27
Applicant: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使用寿命的耐用型泥泵的设计实现方法,属于泥泵设计技术领域。本发明在泥泵原有设计基础上对应力集中和磨损严重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加厚来提高泥泵的使用寿命;主要包括蜗壳和叶轮局部区域的加厚,其中蜗壳的加厚主要通过对磨损严重的隔舌和蜗壳轴断面的加厚来进行,根据隔舌和各个轴断面磨损的严重程度,调整各个断面壁厚的大小;叶轮的加厚在叶片的吸力面上,主要对叶片吸力面靠近进出口边附近进行加厚,该区域也是磨损和应力集中的区域。通过改变壁厚设计出来的泥泵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可以避免因局部位置出现磨穿或断裂现象而导致泥泵无法正常工作的现象。
-
公开(公告)号:CN114166678B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111356729.9
申请日:2021-11-16
Applicant: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用于模拟绞刀切削岩土体过程的试验装置及方法。所述试验装置包括绞刀自转系统、岩土体横移系统和切削功率扭矩定量监控系统;绞刀自转系统包括绞刀旋转电机、绞刀轴系、绞刀轴系框架、绞刀头;岩土体横移系统包括岩土体试块、试块固定底板、伸缩螺旋扣、限位装置、横移小车、导轨、卷扬机;切削功率扭矩定量监控系统包括扭矩与轴功率监测装置。该试验装置构造简单,易于改造,可靠性强,适用性广,成本低。所述试验方法可根据用户需要设定绞刀自转速度与横移速度,可直观再现绞刀切削岩土体的运动过程,试验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易于定量监测绞刀切削岩土体的轴功率及扭矩变化,利于对绞刀切削过程的力学机制进行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6377944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384940.4
申请日:2023-04-12
Applicant: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疏浚工程技术领域的带有控制装置的码头后方及下方防淤系统,包括活动板、上部固定体、活动绕体、下部支撑体、高压冲水管路、高压喷嘴、高压水箱、高压柔性管、高压水泵、流速仪、控制系统、取沙器;上部固定体与下部支撑体连接在一起,下部支撑体位于上部固定体的下端,活动板通过活动绕体与上部固定体相连;多个高压水箱安装于活动板上,每个高压水箱上均布置多个高压喷嘴;流速仪、取沙器均布置在目标码头的港池内;流速仪、取沙器、高压水泵均通过线束与控制系统相连接。本发明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和泥沙运动力学机理,从根本上解决码头后方及下方的泥沙淤积问题,同时辅助自动控制高压冲水系统,更加快速高效地解决码头防淤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227183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140923.6
申请日:2023-02-20
Applicant: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挖掘产量计算方法,所述挖掘产量与总破土深度、耙头宽度和耙头前进速度有关,所述总破土深度包括耙齿破土深度、射流破土深度,分别通过试验获得耙齿作业参数与耙齿破土深度的关系,以及射流作业参数与射流破土深度的关系,并基于此建立耙头挖掘产量计算模型,从而获得耙头挖掘产量的计算结果。该方法可以定量地知道这些作业参数对产量的影响效果,还可为耙头的设计、研究和制造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也是提升耙头装备性能、解决实际施工问题的理论基础,有助于疏浚船舶的高质量发展。并且该方法已进行了实船测试,计算得到的产量值与传感器直接测量得到的产量值较为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078017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624110.6
申请日:2022-12-15
Applicant: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疏浚技术领域的耙吸挖泥船进舱泥浆过滤排水方法及其实施装置,将部分进舱管改成装有过滤介质的过滤排水管,通过过滤介质把泥浆中的低浓度泥浆排出;并通过调节过滤介质前后的压差,来调节低浓度泥浆的过滤速度。实施装置包括透水管、排水管、压力调节阀、压力传感器;透水管其结构共分为三层:内层是带有过滤介质的过滤层,中间层是排水层,外层是框架层;排水管与透水管的中间排水层相连通;压力调节阀的后端与进舱管相连接,用于对过滤介质内外侧的压差进行调节;压力传感器布置在过滤介质的内外侧。本发明在保留管道输送泥浆功能的同时,对进舱泥浆进行分离,从而降低耙吸挖泥船进舱流量、提高进舱泥浆浓度,实现装舱作业效率的提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