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295656A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申请号:CN201210050505.X
申请日:2012-02-2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核反应堆的多样化专设安全系统,其包括一回路非能动余热排出子系统、依靠重力注入给水的蒸汽发生器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子系统、全压的能动余热排出子系统、低压非能动安注子系统、水淹和风冷结合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子系统。各个子系统能独立运行或相互配合,在堆芯与最终热阱之间建立并列、冗余、原理多样的完整余热排出渠道,快速、高效的对反应堆主系统和堆芯进行冷却,使反应堆在事故初期能够较快进入安全状态。即使某一子系统出现故障,其他子系统仍能够提供完整有效的余热排出功能,保证反应堆得到有效冷却。
-
公开(公告)号:CN103177783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310012331.2
申请日:2013-01-1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化反应堆的蒸汽发生器,其在内壁筒体和外壁筒体之间设有几字型结构的管束套筒,传热管束布置在管束套筒和内壁筒体之间;管束套筒包括管束套筒的外筒和管束套筒的内筒,管束套筒的外筒和管束套筒的内筒在顶端封闭连接;在外壁筒体的下段开设蒸汽接管,在外壁筒体的上段开设给水接管,并且给水接管延伸至管束套筒的外筒;管束套筒的外筒在底部与外壁筒体连接形成连接段,并且连接段位于蒸汽接管以下。本发明结构一方面平衡了管束与外壁筒体之间的热膨胀,另一方面使给水接管位于较高位置,从而在接管破裂时具有较高的蓄水和事故缓解能力。管束套筒结构实现给水和蒸汽的实体隔离,提供给水分配空间和蒸汽缓冲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03165200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310012011.7
申请日:2013-01-1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应堆的衰变热排出系统,其包含一个置于压力容器内并且位于反应堆堆芯上方的堆内热交换器,以及一套连接堆内热交换器并提供循环水的二次回路系统;所述的二次回路系统设置在压力容器外,包括一个与堆内热交换器通过管路串联的堆外热交换器;所述的堆内热交换器为管壳式热交换器,壳侧走反应堆冷却剂,管侧的出口和入口分别通过出口管线和入口管线与堆外热交换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构成二次回路。本发明提出的衰变热排出系统,能够在正常停堆时和事故下有效导出堆芯衰变热;能够在冷却剂系统完整时和冷却剂系统破口时有效导出堆芯衰变热。堆内热交换器能极大地利用压力容器内空间,且流动阻力小,支撑结构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204496933U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420743708.1
申请日:2014-12-0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2 , G21C13/036 , G21C19/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反应堆设备,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稳压器、蒸发器和压力容器,在所述压力容器内设有堆芯;还包括置于所述压力容器内的吊篮、置于该吊篮内的支承部件、和置于支承部件内的堆测格架组件;在所述蒸发器上设有贯穿密封件;在所述压力容器侧面设有主泵接管;在所述吊篮侧面设有主泵接口;在所述支承部件下方和所述堆芯上方的空间内设有多根导向筒,所述导向筒的顶部连接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底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诸如冷却剂流道、缆线和仪表管线贯穿、装换料时部件吊装流程等工程问题,使本实用新型的堆结构可以进行工程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203070789U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320017166.5
申请日:2013-01-1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核反应堆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铅或铅铋合金中间回路的热动转换系统。该系统包括三个回路,一回路包括设置在主容器内依次连接的冷池、主泵、堆芯、热池、中间热交换器;二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二回路循环泵、中间热交换器、蒸汽发生器;三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给水泵、蒸汽发生器、汽轮机。所述一回路工质为液态金属钠,二回路工质为液态金属铅或铅铋合金,三回路为传统水-蒸汽回路。该系统可以安全、高效的把堆芯产生的热量带出反应堆,使其在蒸汽发生器中产生高温蒸汽,并推动汽轮机做功,将反应堆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
公开(公告)号:CN203070785U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320017234.8
申请日:2013-01-1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部带有双层结构的一体化反应堆,其包括设置在压力容器内的堆芯、内置式蒸汽发生器、主泵和控制棒驱动机构;压力容器上部筒体与环形的设备支撑平台构成整体结构,弧形的压力容器内顶盖通过压力容器内顶盖与设备支撑平台的法兰连接在设备支撑平台;控制棒驱动机构设置在压力容器内顶盖上,主泵设置在设备支撑平台上;堆芯和内置式蒸汽发生器布置在设备支撑平台下方;压力容器外顶盖设置在压力容器上部筒体顶端,并且通过压力容器外顶盖与压力容器上部筒体的法兰与压力容器上部筒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为具有较高安全性的、较好工程实施性的一体化反应堆结构设计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202549319U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220072146.3
申请日:2012-02-2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核反应堆的多样化专设安全系统,其包括一回路非能动余热排出子系统、依靠重力注入给水的蒸汽发生器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子系统、全压的能动余热排出子系统、低压非能动安注子系统、水淹和风冷结合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子系统。各个子系统能独立运行或相互配合,在堆芯与最终热阱之间建立并列、冗余、原理多样的完整余热排出渠道,快速、高效的对反应堆主系统和堆芯进行冷却,使反应堆在事故初期能够较快进入安全状态。即使某一子系统出现故障,其他子系统仍能够提供完整有效的余热排出功能,保证反应堆得到有效冷却。
-
公开(公告)号:CN202549316U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220072601.X
申请日:2012-02-2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淹和风冷相结合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其完全自启动、无中间控制环节、可靠性高。为实现所述目的的水淹和风冷相结合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水池和空气导流罩,冷却水池可淹没安全壳,在冷却水池内安全壳外设置该空气导流罩,该空气导流罩具有环绕安全壳的环绕部以及位于安全壳顶部上方的通往大气的导流部,环绕部和导流部连接成一体,冷却水池具有空气入口,从冷却水池的空气入口、到空气导流罩的环绕部、再至导流部构成具有烟囱效应的气流通道。
-
公开(公告)号:CN202549315U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220064018.4
申请日:2012-02-2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30万千瓦燃料组件和铁水反射层的小型堆堆芯,以缩短小型堆堆芯的研发周期,减少研发费用,并提高小型堆堆芯性能。其包括燃料组件和铁水反射层组件,其中,燃料组件为30万千瓦燃料组件,铁水反射层组件为“棒束式”铁水反射层组件,“棒束式”铁水反射层组件包括密集排布的与堆芯等高的不锈钢棒,每一根不锈钢棒都被冷却剂包围。
-
公开(公告)号:CN204480677U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420744597.6
申请日:2014-12-0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应堆的安全掩体结构,包括厂房和设置在厂房内的安全壳,所述安全壳由安全壳本体和设置在安全壳本体上的安全壳弧顶组成,所述安全壳弧顶上设置一个与安全壳本体等直径的且以安全壳弧顶为底面的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的顶部设置有箱盖;用以连接安全壳内外的管道贯穿件均设置在安全壳本体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安全掩体结构,事故后,安全壳内的热蒸汽大多聚集在安全壳弧顶,因此安全壳弧顶的传热占据了安全壳冷却的绝大部分,冷却水箱的水将有效带出安全壳的热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