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损失率的仿人大规模干细胞自动培养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7143725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310486426.1

    申请日:2023-04-28

    Abstract: 一种低损失率的仿人大规模干细胞自动培养设备属于生物学设备领域,包括若干个培养模块、循环模块、摇动模块、调压模块;循环模块连接混合模块和培养模块,使培养基在二者之间循环流动;摇动模块与培养模块连接,用于驱动培养模块摇动;压力调节模块可以给细胞培养罐内施加周期性变化的压力场。本发明实现了细胞‑营养物质混匀过程低损失率、可扩展的大规模细胞培养,并通过对环境多物理场解耦方法,实现了仿人体内环境的细胞培养环境关键参数的控制,具有大幅度提升体外培养细胞数量和质量的特点,为细胞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种具有刚柔转换功能的倒置式冲力开关及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5948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16126.8

    申请日:2024-07-27

    Abstract: 一种具有刚柔转换功能的倒置式冲力开关及设计方法属于隔离冲击和振动的冲力开关技术领域;在基座下端面中心部位上固装导柱,导柱立向可伸缩移动地插在安装座上,在安装座下端面上位于导柱相对外侧部位相互对称固装弹性支板,弹性支板下端内壁面呈圆弧状,在相对布置的两个弹性支板内侧面上支撑安装活动构件,活动构件被安装座与弹性支板包络在内侧,在活动构件上端与导柱相连,在导柱外部套装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上、下端面分别与基座和安装座挤压接触配合;本发明具有保证被隔离物在阈值范围内的冲击工况下正常工作可靠性的优点。

    一种具有变刚度特性的渠槽型基座冲力开关及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59484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16125.3

    申请日:2024-07-27

    Abstract: 一种具有变刚度特性的渠槽型基座冲力开关及设计方法属于隔离冲击和振动的冲力开关技术领域;在基座上端面中心部位上固装下导柱,在基座上、位于下导柱相对外侧部位处相互对称的固装限位侧板构成渠槽型基座,基座的限位侧板外侧对称卡扣安装弹性支板,弹性支板下端面与基座固连,上端面内壁面呈圆弧状,在弹性支板上端面上支撑弯曲顶板,在弯曲顶板下端面中心位置上、与下导柱同轴心的固装上导柱,在上导柱和下导柱外部套装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上、下端面分别与弯曲顶板和基座挤压接触配合;本发明具有保证被隔离物在阈值范围内的冲击工况下正常工作可靠性的优点。

    一种具有刚度突变特性的冲力开关及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59483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16123.4

    申请日:2024-07-27

    Abstract: 一种具有刚度突变特性的冲力开关及设计方法属于隔离冲击和振动的冲力开关技术领域;在基座内侧壁面中间部位上固连复位弹簧,在基座内侧壁面、位于复位弹簧下方部位处固连滑台,活动块可滑动地安装在滑台上端面上,复位弹簧另一端与活动块内壁面固连,在活动块接触斜面支撑安装弹性支板,弹性支板里端下壁面呈圆弧状,弹性支板的圆弧状部位与活动块的斜面呈支撑接触配合,活动块依次由弹簧固定面、横向限位面、接触斜面、复位斜面以及光滑底面构成,弹性支板从右到左依次由固连的固定部分、弹性弯曲部分和支撑部分构成;本发明具有保证被隔离物在阈值范围内的冲击工况正常工作可靠性高的优点。

    二维自密封辐照松弛全自动检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54382B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210003669.0

    申请日:2022-01-05

    Abstract: 二维自密封辐照松弛全自动检测装置和方法属于辐照松弛特性测量领域;在隔振台架上固装X向运动导轨组件,Y向运动导轨组件可沿X向往复运动地配装在X向运动导轨组件上,在Y向运动导轨组件上可沿Y向往复运动地安装水平直线运动滑块,在水平直线运动滑块上固装自密封辐照松弛组件,在隔振台架上依次固装压力测量系统和支架,在支架的同一侧面上沿Y向依次安装盒盖抓取组件和螺栓自动旋入旋出与气体交换系统,通过自密封辐照松弛组件依次分别与螺栓自动旋入旋出与气体交换系统、盒盖抓取组件和压力测量系统的相互配合完成检测;解决了辐照松弛特性全自动、高精度测量及自动化气体保护的问题。

    一种低损失率的仿人大规模干细胞培养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7143726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310486433.1

    申请日:2023-04-28

    Abstract: 一种低损失率的仿人大规模干细胞培养设备属于生物学设备技术领域。在固定台内部固装有混合模块,在固定台上部安装有培养模块,培养模块内安装有若干个细胞培养罐,细胞培养罐上均安装循环模块和压力调节模块,循环模块连接混合模块和培养模块,使培养基在二者之间循环流动;压力调节模块可以给细胞培养罐内施加周期性变化的压力场。本发明实现了细胞‑营养物质混匀过程低损失率、可扩展的大规模细胞培养,并通过对环境多物理场解耦方法,实现了仿人体内环境的细胞培养环境关键参数的控制,具有大幅度提升体外培养细胞数量和质量的特点,为我国细胞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多模复合低压超精密温控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562387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211218938.1

    申请日:2022-10-07

    Abstract: 多模复合低压超精密温控装置属于微环境温控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密封箱和设置于密封箱内侧的核心发热部件;在密封箱的外侧,设置有抽真空装置,抽真空装置将密封箱内部的压强稳定在低压状态;在密封箱内侧壁上设置有多组辐射对流双模复合控温机构,辐射对流双模复合控温机构对所述密封箱内侧的温度进行调控;密封箱内侧设置有对密封箱内侧环境进行监测的监测组件;在密封箱外侧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获取所述监测组件的测量结果,并基于测量结果控制所述辐射对流双模复合控温机构、冷却组件对密封箱内侧的温度进行调节。通过抽真空装置、辐射对流双模复合控温机构、冷却组件实现对密封箱内侧环境温度的复合控制。

    一种复合型BCC-B点阵隔振结构
    36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49453A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410366384.2

    申请日:2024-03-28

    Abstract: 一种复合型BCC‑B点阵隔振结构属于隔振领域;包括BCC胞元结构梁,BCC胞元结构梁两端部上分别固装1/8球单元,8根BCC胞元结构梁内端部上的1/8球单元相互固装成一体,构成整体球形节点的BCC‑B胞元结构,BCC‑B胞元结构经周期性阵列组成BCC‑B点阵隔振结构,BCC胞元结构梁直径d与BCC‑B胞元结构外形尺寸L的关系应满足0.075≤d/L≤0.15,BCC‑B胞元结构节点实心球直径b应满足#imgabs0#BCC胞元结构梁外侧和1/8球单元的球面上涂敷有高性能阻尼材料;本发明有效改善了BCC点阵隔振结构的应力集中效应,极大地提高了隔振结构的承载能力和阻尼比,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满足在辐射、高温老化等恶劣环境下实现轻质紧凑、低刚度、大承载和大阻尼的需求问题。

    一种大阻尼型BCC-B点阵隔振结构
    36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4945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410366378.7

    申请日:2024-03-28

    Abstract: 一种大阻尼型BCC‑B点阵隔振结构属于隔振领域;包括BCC胞元结构梁,BCC胞元结构梁两端部上分别固装1/8球单元,8根BCC胞元结构梁内端部上的1/8球单元相互固装成一体,构成整体球形节点的BCC‑B胞元结构,BCC‑B胞元结构经周期性阵列组成BCC‑B点阵隔振结构,BCC胞元结构梁直径d与BCC‑B胞元结构外形尺寸L的关系应满足0.075≤d/L≤0.15,BCC‑B胞元结构节点实心球直径b应满足#imgabs0#BCC‑B点阵隔振结构的孔隙内填充有高性能阻尼材料;本发明有效改善了BCC点阵隔振结构的应力集中效应,极大地提高了隔振结构的承载能力和阻尼比,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满足在辐射、高温老化等恶劣环境下实现紧凑、低刚度、大承载和大阻尼的需求问题。

    基于填充型点阵结构的圆形三维隔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18030748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366373.4

    申请日:2024-03-28

    Abstract: 基于填充型点阵结构的圆形三维隔振器属于三维隔振器领域;包括上盖、底板、连接轴、限位螺帽、螺钉、上限位圆环、上圆环形金属点阵结构、下圆环形金属点阵结构和下限位圆环;所述上圆环形金属点阵结构和所述下圆环形金属点阵结构均为BCC‑B点阵结构,BCC‑B点阵结构的孔隙内填充有高性能阻尼材料;本发明有效改善了BCC点阵结构的应力集中效应,极大地提高了隔振器的承载能力,并且通过结构设计实现了三维隔振、抗冲击的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满足在辐射、高温老化等恶劣环境下实现轻质紧凑、低刚度及大承载的三维隔振需求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