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859687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010730320.8
申请日:2020-07-27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刻画含铀砂层地质结构的混合地质建模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待处理地质的实际数据;根据实际数据将待处理地质从地表面向地下进行层次的划分,得到标志层和岩段层;采用地层建模方法对标志层进行建模,得到标志层地质结构模型;采用平滑指示克里金的岩性建模方法对岩段层进行建模,得到岩段层地质结构模型;采用分层模型拼接技术对所有相邻标志层地质结构模型和岩段层地质结构模型进行嵌合,生成多层含铀矿层综合地质体。通过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含铀砂层地质结构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地质建模不能精确描述真实地质结构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853127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1911099386.5
申请日:2019-11-12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原地浸出采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氯氧化剂在酸法地浸采铀中的使用方法。向地下水中加入H2SO4配制浸出剂,开始酸化;开始加入二氯异氰脲酸和三氯异氰脲酸的混合溶液作为氧化剂,质量浓度为150~300mg/L,二氯异氰脲酸质量占比20%~30%,三氯异氰脲酸质量占比为70%~80%;监测浸出液的Eh值,当浸出液Eh值稳定在550mV以上时,氧化剂的质量浓度不变,二氯异氰脲酸质量占比60%~70%,三氯异氰脲酸质量占比为30%~40%;监测浸出液的游离氯浓度,当游离氯浓度大于8mg/L时,降低浓度为原来的40%~60%;当块段的浸出率大于80%后,停止加入氧化剂,降低H2SO4浓度为3.0~5.0g/L,直至浸出过程结束。本发明可以有效氧化矿石中的四价铀,提高浸出液铀浓度,减少氧化剂的试剂成本,缩短矿石的浸出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09675918B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1811295455.5
申请日:2018-11-01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田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绿色淋洗剂原位去除农田重金属污染方法。包括下列步骤:①在农田的熟土上依次设置工作垫层、塑料薄膜;②形成抽注系统;③淋洗滤管插入熟土中的部位外表面均匀设置小孔;④真空收集滤管插入熟土中的部位外表面均匀设置小孔;⑤确定绿色淋洗剂;⑥根据绿色淋洗剂在熟土中的迁移速度以及修复周期T确定井距;⑦绿色淋洗剂经过淋洗滤管进入熟土,通过绿色淋洗剂与熟土的氧化、络合反应,将熟土中的重金属转移至液相中,完成对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原位修复,并形成淋洗液。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处理过程原地解决,无需将污染的土壤移除,操作简单便利。
-
公开(公告)号:CN111855902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599083.6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IPC: G01N3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拟深地金属矿原位流态化开采的实验装置及方法,属于深地资源流态化开采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回流液口、储液罐、出液口、泵送电机、液体流量计、电控气密阀门、密封圈、安全阀、压力计、泄压阀、反应槽顶盖、电加热控温层、固定螺栓、密封垫圈、反应槽体、注液管路、注液孔、多孔隔板、汇液曲面、汇液仓、pH传感器、氧化还原电位传感器、离子浓度传感器、集液罐、数据集控可视化终端、温度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电控变温器、气体流量计、O2储罐、CO2储罐。本发明实现实验装置温度、气压可视可调,pH值、氧化还原电位、离子浓度等参数可测可控,为深部金属矿原位流态化开采提供研究装置与方法借鉴。
-
公开(公告)号:CN110295901A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910693382.3
申请日:2019-07-30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地浸采矿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提供的地浸采矿方法包括:在矿层位置施工垂直导向井;对应垂直导向井施工水平井,水平井包括垂直段和水平段,水平段的一端与垂直段连通,水平段的另一端与垂直导向井连通。对应水平段施工多个垂直抽液井;采用加压注液的方式向垂直段和垂直导向井同时注入浸出剂,并通过垂直抽液井抽取浸出液。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地浸采矿方法及系统,通过水平井注液,所需的注液压力小,注液量大,波及系数高,单井浸出面积大,浸出效率高,有效钻井进尺比例高,钻孔成本低。而且,水平井可以在矿层中形成线性驱替,能够避免出现浸出死角。
-
公开(公告)号:CN106946054A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申请号:CN201611241682.0
申请日:2016-12-29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铀矿开采水冶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浸采铀工艺中离子交换树脂的倒运装置及方法。该倒运装置为倒运槽,倒运槽主体材料为不锈钢板,用不锈钢焊条将不锈钢板焊接成长方体;倒运槽上方设置人孔,在倒运槽上方两端分别安装树脂的进料口与排气口,在倒运槽的底板处安装树脂的出料口;在一侧板下部安装排水口,排水口安装不锈钢纱网,网孔尺寸小于树脂粒径,在另一侧板上部安装进水口;侧板安装上下联通的透明有机玻璃管;倒运槽底部焊接枕木。本发明使倒运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降低,并能确保在极端天气下倒运过程顺利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06507814B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110011709.8
申请日:2011-07-05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Inventor: 王洪明 , 孟晋 , 康绍辉 , 牛玉清 , 曾毅君 , 李伟才 , 樊保团 , 王平 , 杨剑飞 , 王凯 , 周根茂 , 刘超 , 高小峰 , 齐静 , 陆诗洁 , 邓舜勤 , 叶连升 , 赵满常 , 黄崇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铀钼矿中回收铀钼的工艺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铀钼矿破磨,然后进行加压碱浸,固液分离后得到碱性浸出液;对含铀钼矿破磨,然后进行强化酸浸,固液分离后得到酸性浸出液;(2)将上述步骤(1)所得碱性浸出液和酸性浸出液按照体积比为1∶(1~8)的比例进行混合后萃取钼;(3)对步骤(2)萃取钼后所得有机相进行反萃取钼,得到钼合格液;(4)对步骤(2)萃取钼后所得萃余水进行萃取铀;(5)对步骤(4)萃取铀后所得有机相进行反萃取铀,得到铀合格液。本发明方法资源利用率高,铀钼分离效果好,综合提取成本低。采用本发明的工艺与原工艺相比铀回收率可提高5%左右,钼的回收率可提高20~30%。
-
公开(公告)号:CN102463155B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010549086.5
申请日:2010-11-17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IPC: B01J41/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用摩尔比为1∶0.3的丁醇和十二醇的混合醇作致孔剂,过氧化苯甲酰作引发剂,明胶和少量铵盐作分散剂,使苯乙烯和二乙烯苯交联共聚,得到苯乙烯-二乙烯苯的共聚物;致孔剂为苯乙烯和二乙烯苯体积之和的1-1.2倍,二乙烯苯与苯乙烯的摩尔比为4-8∶100;步骤二,在氯化锌的催化作用下,用氯甲醚对白球进行氯甲基化,得到氯甲基化共聚物;步骤三,用二甲胺溶液对氯球进行氨化,得到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本发明提高了白球的中孔比例,提高了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速度,并保证了白球具有一定数量的小孔比例,保证了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
-
公开(公告)号:CN112462441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011428740.7
申请日:2020-12-07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IPC: G01V5/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砂岩铀矿储量的预测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对储能单元进行格网化,获取多个网格与第一水平井和第二水平井的交点的铀矿品位和矿层厚度;确定网格顶点所在的网格线与第一水平井的交点为第一交点,与第二水平井的交点为第二交点,由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的铀矿品位、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的矿层厚度、网格顶点与第一交点之间的距离、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之间的距离计算网格顶点的铀矿品位和矿层厚度;对于任意一个网格根据所有网格顶点的铀矿品位和矿层厚度计算网格的铀矿储量;由所有网格的铀矿储量确定储能单元的铀矿储量。本发明提高了砂岩铀矿储量的预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7058767B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1611217552.3
申请日:2016-12-26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低渗透砂岩型铀矿床原地浸出采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表面活性剂提高低渗透砂岩铀矿层渗透性能的化学方法。针对不同铀矿床的地浸采铀工艺技术路线,对表面活性剂进行合理选型。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繁多,包括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其亲水性、耐酸碱、耐盐度等能力差异较大。不同的矿石类型对表面活性剂有不同的要求,本发明解决了表面活性剂与含铀地层、地下水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以及与常规浸出剂配伍时的适应性等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