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57132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157001.7
申请日:2024-08-22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领域,具体公开一种Zm00001d012005基因在调控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中的应用,具体的本发明提出与玉米籽粒淀粉含量相关的基因在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所述Zm00001d012005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利用GWAS分析和遗传连锁分析共同定位到位于8号染色体的与籽粒淀粉含量显著相关的SNP_166371888,进而挖掘到调控籽粒淀粉含量的功能基因Zm00001d012005,基因Zm00001d012005可解释10.19%的籽粒淀粉含量表型变异。
-
公开(公告)号:CN118240957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118878.9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IPC: C12Q1/6895 , A01H1/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与玉米穗长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所述SNP分子标记为玉米3号染色体的第183573532位碱基呈现A/G多态性,本发明利用玉米关联群体定位到一个控制玉米穗长性状的SNP位点:3号染色体的第183573532位碱基A突变为G,可作为分子标记,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分子标记可以筛选玉米穗长性状,并培育长穗玉米品种,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599893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82283.3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IPC: C12N15/82 , C12Q1/6895 , A01H5/10 , A01H6/46 , C12N15/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Zm00001d030087基因在调控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中的应用,涉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所述Zm00001d030087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确定该基因为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功能基因,通过该基因可以进行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调控,并且可以对高蛋白含量的玉米品种的育种提供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7802114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410118803.0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IPC: C12N15/29 , C12N15/82 , C07K14/415 , A01H5/00 , A01H6/4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Zm00001d042906基因在调控玉米穗长中的应用,具体的,所述Zm00001d042906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研究通过利用穗长较短的温带玉米自交系Ye107为共同亲本,与5个穗长较长的亚热带玉米自交系杂交,构建了一个穗长差异显著的玉米多亲群体。利用GWAS分析发现位于3号染色体的与穗长显著相关的SNP,进而挖掘到调控穗长的功能基因Zm00001d042906,相关性分析表明果穗中段基因Zm00001d042906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生长时期与木质素含量和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证明了该基因在穗轴中段的细胞木质素合成中发挥作用,进而调控玉米穗长,本研究的结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长果穗玉米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4009333B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111431981.1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利用玉米DH姊妹系杂交提高制种产量的方法为:将玉米杂交种母本利用单倍体技术,诱导加倍获得多个遗传背景相近,基因型百分之百纯合的母本DH姊妹系。每个DH姊妹系间由于遗传背景相近,与原来玉米杂交种父本杂交所产生的杂交种在后代表型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改变原本品种属性。同时DH姊妹系之间由于个别位点的差异及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两个DH姊妹系的杂交F1代的产量较原本母本自交系大幅提高。本发明利用DH姊妹系的杂交F1代种子代替原本商业玉米杂交品种母本种子进行生产制种,在不改变品种属性的前提下最高提高了40%的制种产量,大大降低了制种成本,增加了品种的市场竞争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009333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431981.1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利用玉米DH姊妹系杂交提高制种产量的方法为:将玉米杂交种母本利用单倍体技术,诱导加倍获得多个遗传背景相近,基因型百分之百纯合的母本DH姊妹系。每个DH姊妹系间由于遗传背景相近,与原来玉米杂交种父本杂交所产生的杂交种在后代表型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改变原本品种属性。同时DH姊妹系之间由于个别位点的差异及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两个DH姊妹系的杂交F1代的产量较原本母本自交系大幅提高。本发明利用DH姊妹系的杂交F1代种子代替原本商业玉米杂交品种母本种子进行生产制种,在不改变品种属性的前提下最高提高了40%的制种产量,大大降低了制种成本,增加了品种的市场竞争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955974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162610.X
申请日:2025-02-14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IPC: C12Q1/6895 , G01N33/68 , A01H1/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玉米果穗行数相关分子标记基因Zm00001eb072850及其应用,所述分子标记为Zm00001eb072850基因或编码该基因的蛋白,所述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Zm00001eb072850基因或编码该基因的蛋白的表达量与玉米果穗行数呈正相关。本发明通过多年多点实验,在玉米2号染色体上共同定位到SNP:2‑15316355及其关联的基因Zm00001eb072850,该SNP在三个不同的环境下均可被定位到,其关联的候选功能基因主要编码玉米组蛋白,与玉米穗发育有关,本发明提供的分子标记可有效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加快筛选优异种质资源的进程。
-
公开(公告)号:CN119082172B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411195434.1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IPC: C12N15/82 , C12N15/29 , C07K14/415 , C12Q1/6895 , A01H5/00 , A01H6/4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Zm00001d014471基因在提高玉米大斑病抗性中的应用,Zm00001d014471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具体应用为提高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或玉米抗病育种,本发明通过研究证实玉米自交系具有最高的Zm00001d014471基因表达量,其大斑病抗性也最强,大斑病抗性是由多基因共同调控的数量性状,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抗大斑病玉米新品种提供新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753208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900114.1
申请日:2024-12-23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IPC: C12Q1/6895 , C12Q1/6851 , C12N15/11 , C07K14/415 , C12N15/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玉米第1染色体大斑病(NCLB)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具体的本发明公开与玉米NCLB抗性相关的SNP位点分子标记,所述分子标记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如SEQ ID NO:1所示序列从5′端起第201bp位点碱基呈现T/C多态性,本发明构建了一个对NCLB抗性具有显著差异的玉米多亲群体,利用GWAS分析定位到位于1号染色体与NCLB抗性显著相关的位点Chr1:SNP_305669223,进而挖掘到调控玉米对NCLB抗性的功能基因Zm00001d034918,qRT‑PCR结果表明人工接种Setosphaeria turcica后这个基因的表达量在亲本中均有显著提升,本发明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玉米NCLB抗性调控机制,同时也为选育抗NCLB玉米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995739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068442.X
申请日:2024-08-05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IPC: C12N15/29 , C07K14/415 , C12N15/82 , A01H5/10 , A01H6/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调控玉米籽粒油分含量的Zm00001d029550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利用籽粒油分含量较低的温带玉米自交系Ye107为共同亲本,与5个籽粒油分含量较高的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杂交,构建了一个籽粒油分含量差异显著的玉米多亲群体。利用GWAS分析和遗传连锁分析共同定位到位于1号染色体的与籽粒油分含量显著相关的SNP_75791466,进而挖掘到调控籽粒油分含量的功能基因Zm00001d029550,该基因可解释1.4%的籽粒油分含量表型变异。本发明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玉米籽粒油分含量的调控机制,同时也选育优质高油玉米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