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48212B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申请号:CN201280005288.0

    申请日:2012-01-23

    Abstract: 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下侧热交换区域(52)被划分成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第一总集合管(60)被分隔成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上侧空间(61)和对应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下侧空间(62),下侧空间(62)被分隔成对应于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多个连通空间(62a-62c)。第二总集合管(70)被分隔成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最下面的主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最上面的辅助热交换部(52c)且共用的连通空间(71c)、和对应于除此以外的主热交换部(51b、51c)和辅助热交换部(52a、52b)的连通空间(71a、71b、71d、71e),连通空间(71a、71b)和连通空间(71d、71e)分别由连通管(72、73)连接起来。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99149B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280004898.9

    申请日:2012-01-23

    Abstract: 在热交换器中设置有多根扁平管和多个翅片(35)。为波纹状翅片的翅片(35)设置在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扁平管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扁平管之间,沿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布置有多个设置在翅片(35)上的传热部(37)。在传热部(37)上形成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切起片(50、60)。上风侧切起片(50)的切起端(53)由主缘部(54)、上侧缘部(55)和下侧缘部(56)构成。上侧缘部(55)和下侧缘部(56)相对于主缘部(54)倾斜。下侧缘部(56)相对于主缘部(54)所成的倾斜角θ5比上侧缘部(55)相对于主缘部(54)所成的倾斜角θ4小。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2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54855C

    公开(公告)日:2009-10-28

    申请号:CN200680022922.6

    申请日:2006-06-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325 F28F13/06 F28F17/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在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同时实现基于引导翅片的传热促进效果和排水性。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具有:传热翅片(2),其配置在气流中;以及多个传热管(3),其插入传热翅片(2),并配置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在传热翅片(2)上,在传热管(3)的两侧,通过切出立起而在传热翅片(2)表面形成有从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笔直排列的引导翅片(21a、21b)和引导翅片(21c、21d)。将引导翅片(21a、21b)或引导翅片(21c、21d)假想地连接的直线(L1、L2)以将传热管(3)附近的气流向传热管(3)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后侧引导的方式相对于气流的流动方向倾斜。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08575A

    公开(公告)日:2008-06-25

    申请号:CN200680022922.6

    申请日:2006-06-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325 F28F13/06 F28F17/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在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同时实现基于引导翅片的传热促进效果和排水性。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具有:传热翅片(2),其配置在气流中;以及多个传热管(3),其插入传热翅片(2),并配置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在传热翅片(2)上,在传热管(3)的两侧,通过切出立起而在传热翅片(2)表面形成有从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笔直排列的引导翅片(21a、21b)和引导翅片(21c、21d)。将引导翅片(21a、21b)或引导翅片(21c、21d)假想地连接的直线(L1、L2)以将传热管(3)附近的气流向传热管(3)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后侧引导的方式相对于气流的流动方向倾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