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油浴自然循环与热管相耦合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362409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475789.6

    申请日:2014-09-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7

    Abstract: 一种基于油浴自然循环与热管相耦合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涉及一种车用电池热管理系统。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动力电池组存在的叠压发热、电解液干枯失效直至膨胀起火爆炸的问题。本发明的基于油浴自然循环与热管相耦合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包括多个热管和多个循环管,单体电池采用真空密封,热管的蒸发段布置在动力电池箱内,热管的冷凝段穿出箱体顶盖置于动力电池箱外部,热管内设有相变材料,在动力电池箱的剩余空间内充满变压器油,壳体的左右侧壁上均安装有多个循环管,循环管的一端与壳体的上部连通,循环管的另一端与壳体的下部连通,形成变压器油的自然循环。本发明用于动力电池热管理。

    一种底面内凸式倒平顶锥形腔式太阳能吸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2331094B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1110233099.6

    申请日:2011-08-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44

    Abstract: 一种底面内凸式倒平顶锥形腔式太阳能吸热器,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吸热器。本发明为了解决倒平顶锥形腔式太阳能吸热器底面处的金属管难于布满底面,存在吸热器吸收太阳能辐射热流死区的问题。锥形吸热器壳体下端内径小于锥形吸热器壳体上端内径,锥形吸热器壳体的底面为内凸式结构,锥形吸热器壳体的底面呈V字型结构,吸热器侧面部分盘管缠绕在锥形吸热器壳体侧面内壁上,吸热器底面内凸起段盘管缠绕在锥形吸热器壳体的底面上,吸热器侧面部分盘管的进口端与吸热器底面内凸起段盘管的出口端连通,锥形吸热器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矿渣棉保温层,工作介质出口管穿设在矿渣棉保温层内,工作介质进口管穿设在矿渣棉保温层内。本发明用于吸收太阳能。

    圆柱与圆锥复合腔体式太阳能吸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2589160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56836.4

    申请日:2012-03-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S20/20 Y02E10/41

    Abstract: 圆柱与圆锥复合腔体式太阳能吸热器,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吸热器。本发明为了解决圆柱形腔体式太阳能吸热器底面处的金属管难于布满底面,存在吸热器吸收太阳能辐射热流死区的问题。吸热器壳体的内腔为圆柱与圆锥复合腔体,吸热器侧面部分盘管缠绕在圆柱形壳体内壁上,吸热器底面圆锥形段盘管缠绕在圆锥形壳体内壁上,吸热器侧面部分盘管的进口端与吸热器底面圆锥形段盘管的出口端连通,吸热器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矿渣棉保温层,工作介质出口管穿设在矿渣棉保温层内,且工作介质出口管与吸热器侧面部分盘管的出口端连通,工作介质进口管穿设在矿渣棉保温层内,且工作介质进口管与吸热器底面圆锥形段盘管的进口端连通。本发明用于吸收太阳能。

    一种表面具有微纳结构的温度/压力双响应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26349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242149.4

    申请日:2024-03-04

    Inventor: 王富强 梁华旭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具有微纳结构的温度/压力双响应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智能水凝胶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热致变色水凝胶可见光隐身速度慢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表面具有微纳结构的温度/压力双响应水凝胶,以热致变色水凝胶为基底,热致变色水凝胶的上表面具有由若干凸起构成的微纳结构,凸起的高度为600~1500μm。本发明双响应水凝胶能够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刺激而智能地调节自身光传输行为,在温度刺激下可以可逆的调节太阳光透射;上表面的微纳结构在压力刺激下可以可逆的调节可见光隐身能力,释放压力时,能够在1秒左右恢复不透明状态,实现可见光隐身。本发明双响应水凝胶的制备工艺步骤简单,操作方便,易实现工业化应用。

    一种热致变色多波段兼容红外隐身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064859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236375.1

    申请日:2024-03-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致变色多波段兼容红外隐身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红外隐身薄膜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红外隐身材料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应用面窄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致变色多波段兼容红外隐身薄膜,由上至下依次为ZnS材料层、VO2材料层、Si材料层和Ag衬底层。本发明红外隐身薄膜具有红外发射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特性,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变化自适应可逆调节薄膜发射率,具有3~5μm和8~14μm双红外波段隐身功能,在非红外探测波段5~8μm波段具有较高发射率,能够实现隐身目标在此波段的散热功能。本发明红外隐身薄膜具有结构简单、制备方法便捷的特点,薄膜可大面积覆盖在目标表面,有利于大规模推广。

    基于仿生蛾眼微纳结构的近红外过滤性节能玻璃

    公开(公告)号:CN110901182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1911199872.4

    申请日:2019-11-29

    Inventor: 王富强 张鑫平

    Abstract: 基于仿生蛾眼微纳结构的近红外过滤性节能玻璃,属于光学及纳米材料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节能玻璃不具备对太阳辐射能量的选择透过性。技术要点:包括为仿生蛾眼微纳结构层和复合材料结构层,其中,复合材料结构层采用了SiO2、Al2O3和Ag三种材料制成多层膜结构,一共分为七层,按从上到下排列,第一层SiO2膜、第二层Al2O3膜、第三层Ag膜、第四层Al2O3膜、第五层SiO2膜、第六层Ag膜和第七层Al2O3膜,在复合材料结构层的第一层SiO2膜之上覆盖仿生蛾眼微纳结构层。所制得的节能玻璃拥有很好的近红外反射性和很高的可见光透光性,该玻璃对室内制冷节能的贡献率达34%。

    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辐射致冷膜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912572B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1810952161.9

    申请日:2018-08-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辐射致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辐射致冷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辐射致冷膜包括基底膜以及分散于基底膜内的辐射体和疏水性纳米粒子,所述辐射体的红外发射峰位于8~13μm的红外辐射波段范围内且至少覆盖8~13μm范围内的一个波段区间。本发明利用纳米疏水粒子的高疏水性,使辐射致冷膜具有自清洁效果,避免了因灰尘堆积降低致冷效果的现象。本发明辐射致冷膜在8~13μm波段具有高发射率,在可见光波段透过率大,采光性能良好,还能减少物体对其余波段能量的吸收,保证致冷效果。本发明进一步采用两种不同粒径大小的辐射体,拓宽了辐射范围,将地面热量最大程度上辐射至外太空,提高了致冷效果。

    多特征管段、多角度位置、颗粒浓度可控的冲蚀沉积测试装置与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57728A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910341343.7

    申请日:2019-04-26

    Abstract: 多特征管段、多角度位置、颗粒浓度可控的冲蚀沉积测试装置与测试方法,属于核电站管道冲蚀沉积测试领域。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管流式冲蚀沉积实验装置不能同时测试不同特征管段、同一管段不同角度位置冲蚀沉积情况,以及难以模拟核电站一回路管道内颗粒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冲蚀沉积情况的问题。本发明中动力装置包括变频器、三相电机和离心泵;变频器的输入端连接三相电源,输出端连接三相电机,三相电机输出端连接离心泵,离心泵进水口连接循环管道主管路末端,离心泵出水口连接循环管道主管路始端;测试装置的部件中,与储液罐中介质接触的各部件均为非金属材料或不含Co、Fe、Ni、Mn、Cr的金属材料。本发明用于冲蚀沉积测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