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293709B
公开(公告)日:2010-06-16
申请号:CN200710144842.4
申请日:2007-12-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2F3/32
Abstract: 一种利用浮游动物和滤食性鱼类串联除藻的方法,它涉及一种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去除方法。本发明可解决采用水生生物去除藻类,不能完全去除天然水体中藻类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是:将至少两个蓄水设施串联起来,然后将含藻水依次流过各个蓄水设施,每个蓄水设施内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3天,相邻两个蓄水设施内交替放养浮游动物或滤食性鱼类,放养浮游动物为以小型藻类为食的大型溞,同时将放养浮游动物的蓄水设施内鱼类完全清理出去或投放肉食性鱼类,放养滤食性鱼类的蓄水设施放养鱼类为鲢鱼、鳙鱼或只放养鲢鱼,鲢鱼放养密度为40-200g/m3,鲢鱼单尾鱼重为60-500g,鳙鱼与鲢鱼放养密度比为1∶3~1∶5,鳙鱼单尾鱼重为60-500g。本发明能完全去除天然水体中的藻类。
-
公开(公告)号:CN100522839C
公开(公告)日:2009-08-05
申请号:CN200710071829.0
申请日:2007-03-0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鲢鱼、鳙鱼、草鱼、刚毛藻和透明溞协同控藻的方法,它涉及一种水处理方法。本发明解决了水中由于藻类的过度生长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的问题。本发明控藻的步骤如下:在富营养化水体内放养鲢鱼、鳙鱼和草鱼及构建漂浮网箱;漂浮网箱内的尼龙丝网上附着生长有刚毛藻,漂浮网箱内生长有透明溞。本发明方法易行、效率较高、经济快捷、易于管理,可大规模推广应用。本发明对磷的去除率为60~66%,藻类平均去除率为68~73%,出水叶绿素a平均去除率为63~66%。
-
公开(公告)号:CN101041504A
公开(公告)日:2007-09-26
申请号:CN200710071824.8
申请日:2007-03-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鲢鱼、鳙鱼、刚毛藻和透明溞协同控藻的方法,它涉及一种水处理方法。本发明解决了水中由于藻类的过度生长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如下:在富营养化水体内放养鲢鱼和鳙鱼及构建漂浮网箱;漂浮网箱内的尼龙丝网上附着生长有刚毛藻,漂浮网箱内有透明溞。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行、成本极低、效率较高、经济快捷,可大规模推广应用。本发明中磷的平均去除率为70~73%,藻类平均去除率为73.5~75.5%,叶绿素a平均去除率为67.5~70.5%。
-
公开(公告)号:CN1299796C
公开(公告)日:2007-02-14
申请号:CN200410043663.8
申请日:2004-06-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滤料改性与动态投加药剂强化过滤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给水和污水处理中利用滤料改性和动态投加药剂来强化过滤效果的方法。它通过下述步骤完成:(一)在过滤前,降低滤料表面负电性或提高滤料表面正电性的改性处理;(二)在过滤过程中,向水中持续投加强化过滤药剂。滤料改性是通过化学方法或通过一定药剂在滤料表面作用,形成了表面含有铁、锰、钙、硅、镁、铝等成分的颗粒,提高了滤料表面电位,增加了对杂质颗粒的吸附性能,使之易于在滤料表面沉积。在过滤过程中动态地投加药剂以提高水中胶体颗粒的表面电位,提高胶体颗粒在滤料表面的吸附特性。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水中胶体颗粒在滤料表面的吸附特性,强化了对水中浊度成分的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709809A
公开(公告)日:2005-12-21
申请号:CN200510010034.X
申请日:2005-05-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快速启动的生物活性炭增强技术。水源水先用常规的饮用水处理进行处理;经常规处理后的水引入臭氧接触氧化塔;臭氧接触氧化塔的出水再送入采用由人工筛选、驯化的高效生物菌固定化后的快速启动生物活性炭滤罐中;炭罐出水再进入消毒接触池,灭活水的微生物。本发明通过人工筛选驯化微生物技术、固定化细胞技术和水处理工艺技术相组合,经济高效地去除饮用水常规处理出水中的微量有机物,特别是“三致”物质,使整个系统的出水能够达到新饮用水标准的水质要求,从而实现深度处理技术的高效性和经济性要求,保证人们的饮水安全的用生物活性炭增强技术提高饮用水深度处理效率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693226A
公开(公告)日:2005-11-09
申请号:CN200510009890.3
申请日:2005-04-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利用臭氧预氧化与常规水处理工艺协同除蚤的水处理方法,涉及一种水处理方法。目前还没有针对水中蚤类浮游动物进行臭氧氧化去除的技术。本发明利用臭氧预氧化与常规水处理工艺协同除蚤的水处理方法为,首先,向常规水处理工艺前的原水中预通臭氧,臭氧的通入量为1.8~2.5mg/L,然后进行混凝沉淀,预通臭氧及进行混凝沉淀的总时长在30min以上,混凝沉淀后按8~10m/h的滤速进行过滤即可实现除蚤。本发明解决了以往用预投氯或预投氯-氨的预氯化工艺对水中蚤类浮游动物进行去除所存在的增加消毒副产物和不能完全清除蚤类浮游动物的问题,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对水蚤类浮游动物进行灭活,使其在后续的混凝、沉淀和过滤工艺中得到彻底有效的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00447098C
公开(公告)日:2008-12-31
申请号:CN200710071825.2
申请日:2007-03-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刚毛藻和透明溞联合控藻方法,它涉及一种水处理方法。针对化学药剂除藻危害人体健康、微滤机和气浮除藻操作复杂、处理成本高及臭氧、紫外线或激光杀藻,设备投资大的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完成的:在自来水厂预沉池中以孔径为3~8mm的不锈钢丝网制成敞口网箱,网箱内固定相互平行且与网箱底垂直的尼龙丝网,尼龙丝网的孔径为1~2cm,网箱顶部的四角固定浮子构成漂浮网箱,漂浮网箱侧壁超出水面0.2~0.4m;漂浮网箱在水体中停留3~4周后,尼龙丝网上长有刚毛藻,透明溞在漂浮网箱中自然生长或由外部引入漂浮网箱内,透明溞的密度为10~40个/L;当刚毛藻在尼龙丝网上繁殖1~2周后,采收刚毛藻。本发明能有效降低自来水厂原水中藻类含量和营养水平,使出水水质得到大大地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0386269C
公开(公告)日:2008-05-07
申请号:CN200510009890.3
申请日:2005-04-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利用臭氧预氧化与常规水处理工艺协同除蚤的水处理方法,涉及一种水处理方法。目前还没有针对水中蚤类浮游动物进行臭氧氧化去除的技术。本发明利用臭氧预氧化与常规水处理工艺协同除蚤的水处理方法为,首先,向常规水处理工艺前的原水中预通臭氧,臭氧的通入量为1.8~2.3mg/L,然后进行混凝沉淀,预通臭氧及进行混凝沉淀的总时长在30min以上,混凝沉淀后按8~10m/h的滤速进行过滤即可实现除蚤。本发明解决了以往用预投氯或预投氯—氨的预氯化工艺对水中蚤类浮游动物进行去除所存在的增加消毒副产物和不能完全清除蚤类浮游动物的问题,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对水蚤类浮游动物进行灭活,使其在后续的混凝、沉淀和过滤工艺中得到彻底有效的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693224A
公开(公告)日:2005-11-09
申请号:CN200510009889.0
申请日:2005-04-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O3/H2O2预氧化与常规水处理工艺协同除蚤的水处理方法,它涉及一种水处理方法。本发明由以下步骤完成:a.向常规处理工艺前的原水中预通O3和投加H2O2,O3的通入量为1.6~2.0mg/L,H2O2的投加量为4~10mg/L;b.将通入O3和投加H2O2的原水进行混凝沉淀,从O3/H2O2预氧化作用开始到沉淀结束的时间为30min~3h;c.将沉淀后的水进行过滤,滤速为8~10m/h。本发明解决了已有水厂采用预投氯或预投氯-氨的预氯化工艺去除原水中的剑水蚤存在去除不彻底,出水中可产生致癌物质和在常规处理工艺前的原水中预通较大量的臭氧和投加过氧化氢存在只能将原水中的剑水蚤灭活而不能去除的问题,该处理方法简单易行,臭氧的通入量较少,可彻底去除原水中的剑水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