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805206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410006345.1
申请日:2024-01-03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27/30 , G01N27/327 , G01N27/4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选择性的纤维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纤维传感器领域,包括:制备纤维电极,通过高香草酸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膜修饰取向碳纳米管纤维表面,得到纤维电极;其中,高香草酸模板包含:高香草酸、3‑氨基苯硼酸单体和吡咯溶剂;制备参比电极,通过在取向碳纳米管纤维表面采用多电流沉积法沉积银纳米粒子,然后用氯化铁溶液进行氯化处理制备参比电极;制备纤维传感器,在制备获得的纤维电极和参比电极的表面分别涂覆绝缘层,将涂覆有绝缘层的纤维电极和参比电极螺旋固定,得到纤维传感器。针对现有技术中植入式电化学传感器存在的生物相容性较差的问题,本申请它通过分子印迹聚合物提供模板分子特异性识别等,提高了生物相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982976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1176736.X
申请日:2023-09-1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A61B5/147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颅内一氧化氮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可植入传感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制备酸处理碳纳米管一氧化氮传感纤维;制备酸处理碳纳米管银‑氯化银传感纤维:制备基于酸处理碳纳米管纤维的颅内一氧化氮传感器:将酸处理碳纳米管一氧化氮传感纤维和酸处理碳纳米管银‑氯化银传感纤维缠绕在一起得到颅内一氧化氮电化学传感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酸处理碳纳米管纤维优异的电化学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促进对一氧化氮的吸附能力,增强电极表面反应速率,提高传感器灵敏度,降低检测下限;酸处理碳纳米管纤维可与生物组织的力学性能相匹配,植入大脑后不会引起脑部神经炎症反应及额外的一氧化氮表达,提高了传感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799383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760225.6
申请日:2023-06-2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50/124 , H01M50/121 , H01M10/36 , A61N1/3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线粒体植入式镁‑氧生物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体内能源器件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制备内膜修饰的电池负极;制备外膜修饰的电池正极;制备电解质前驱体溶液;制备镁‑氧生物电池:将内膜修饰的电池负极浸入电解质前驱体溶液中,取出干燥,使电解质前驱体溶液在内膜修饰的电池负极上原位凝胶化;将外膜修饰的电池正极包裹在经以上步骤处理的电池负极‑内膜‑电解质外部,得到仿线粒体植入式镁‑氧生物电池。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方案采用了仿线粒体的双层膜结构设计,不仅能有效防止镁负极的腐蚀,还能抵抗生物污染,确保氧气的持续传输,进一步提高了能量密度,同时降低了异物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16459443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493644.8
申请日:2023-05-0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锌氧气电池的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精准的提供体内电刺激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基于锌氧气电池的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锌空气电池原位集成到了神经导管上,并利用体内的氧气和体液来放电,无需复杂的外接电源设备或外接导线到体外,避免了因此导致的感染、器件失效等问题,实现为神经提供精准的原位电刺激的目的,促进受损外周神经的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13178646A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2110471051.2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12/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电池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镁空气纤维电池及其制备方法。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柔性不足,能量密度不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镁空气纤维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由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金属镁丝、有机凝胶层、水凝胶层和二氧化锰/碳纳米管复合薄膜以同轴结构组成。以有机凝胶/水凝胶双层凝胶作为电解液,采用凝胶态电解液取代了传统的液态电解液,从而实现了具有优良柔性的镁空气电池,且用时抑制了镁负极的化学腐蚀,改善了放电反应,保证电池的比容高且柔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218960726U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222079048.9
申请日:2022-08-08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A61B5/0245 , A61B5/021 , A61B5/00 , H01M50/134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织物及多功能可穿戴装置,属于智能穿戴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检测不完全,不方便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织物及多功能可穿戴装置,一种智能织物,包括检测区域和供电区域,所述的检测区域包括布料基层,布料基层上设置有不少于一根柔性应变纤维传感器和不少于一根柔性电化学纤维传感器,柔性应变纤维传感器和柔性电化学纤维传感器分别编织在布料基层上,所述的供电区域由纤维锂离子电池编织而成,供电区域柔性应变纤维传感器和柔性电化学纤维传感器连接,为柔性应变纤维传感器和柔性电化学纤维传感器供电。它可以实现多功能的检测,柔性贴身,且可以方便的进行穿脱,功能更加完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