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732939B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710977284.3
申请日:2017-10-19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H02J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压源型变换器解耦控制的抑制次同步振荡控制方法,利用电压源型变换器电流解耦控制对变换器输出电流和电压关系的改变,进而改变相邻连接处同步机电磁转矩增量与转速增量的关系。通过设定阻尼对任意频率都为正值,设置相应电流解耦控制中附加抑制次同步振荡控制回路的参数,以达到抑制次同步振荡的效果。本发明基于变换器解耦控制,仅需对电流解耦控制附加抑制次同步振荡控制回路或直接修改解耦控制参数,对任意频率均可起到正阻尼的抑制作用,无需进行电网中电压电流信号附加采集和滤波,工程实施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9904850A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910158768.4
申请日:2019-03-04
Applicant: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布式储能直流微电网中储能单元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系统,在控制方程中引入均衡因子,在放电阶段,SOC较高的储能单元输出较高的放电电流,SOC较低的储能单元需要释放出较低电量;在充电阶段,SOC较高的储能单元的充电电流需要维持在较低水平,SOC较低的储能单元需要获得较大的充电电流,以此达到均衡不同储能单元的SOC的目的。本发明通过在原有的下垂系数中引入基于荷电状态SOC的均衡因子,使各储能单元的充放电情况随其SOC值不断调整,达到快速平衡各储能单元的SOC的目的,可以实现各储能单元SOC的快速均衡,提高储能单元的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9888812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072469.9
申请日:2019-01-25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 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器的MMC交流故障穿越控制方法,通过控制桥臂电流同时调节换流器的直流侧和交流侧电流,根据子模块电容电压均衡控制,将换流器的一个桥臂中的N个子模块电容电压按从小到大排序,若桥臂电流对子模块电容充电,则投入电容电压较低的若干个子模块,切除电容电压较高的子模块;若桥臂电流使子模块电容放电,则投入电容电压较高的若干个子模块,切除电容电压较低的子模块。本发明有效简化了MMC控制器的上层结构,减少了控制器数量和待调整的控制参数,便于工程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586269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341305.3
申请日:2018-11-12
Applicant: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2J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参数自寻优的直流微电网虚拟惯性控制方法及系统,首先根据微网系统发生功率波动时的响应特性及微网系统虚拟惯性及虚拟阻尼系数具有灵活可变的特点,分析获取扰动发生时所需的控制参数的变化情况,据此提出了虚拟惯性系数及虚拟阻尼系数自寻优的控制策略;建立小信号模型对DC/DC变换器在所提直流微电网虚拟惯性、阻尼系数自寻优控制策略下的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关键控制参数对系统响应特性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在PSCAD/EMTDC中建立了直流微电网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066784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963652.3
申请日:2018-08-2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岔理论的微电网稳定性控制方法,包括:根据微电网电路结构以及电气关系,分别建立各分布式电源、输电线路以及负荷的状态方程;考虑分布式电源之间的频率差异以及分布式电源与大电网之间的频率差异,建立考虑分布式电源输出差异的微电网统一状态空间方程;在建立的统一状态空间方程下,确定影响微电网稳定性的主导因素;基于分岔理论追踪主导因素发生改变时,微电网稳定运行状态的平衡解流行,进而确定微电网稳定运行的边界条件。本发明准确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弥补了当前研究只能采用小扰动分析方法的不足;通过检测系统在参数改变时是否出现分岔点确定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解决稳定性控制方法在分析高阶系统稳定性的局限。
-
公开(公告)号:CN1967536A
公开(公告)日:2007-05-23
申请号:CN200610125055.0
申请日:2006-11-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6F1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域的多特征融合及多级反馈的潜伏语义图像检索方法,利用初次关键词检索返回的结果集合,提取多种基于区域的图像特征,构建属性-图像矩阵并应用潜伏语义索引算法以获得图像集合的语义空间及每幅图像的语义特征,再利用用户反馈的相似图像构建或更新图像查询向量,对语义空间进行再次检索,计算图像语义特征和图像查询向量的相似性,按降序得出结果集合,可重复检索。本发明充分利用图像内容信息,弥补了关键词检索的不足,并通过基于区域的多特征融合,把图像内容信息从底层的物理层提升到对象层,再利用人机交互反馈进一步提升到语义层,从而缩小图像底层特征与高层语义之间的鸿沟,能让Web图像检索获得更高检索准确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785393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310455882.X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IPC: A61K36/9066 , A61P1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治疗进展性肺纤维化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芪,防己,山茱萸,菟丝子,白果,丹参,桃仁,三棱,莪术,山银花,藤茶。本发明还包括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进展性肺纤维化的药物中的应用。其优点表现在:1、优选各原料药及其之间的配比,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显著改善进展性肺纤维化患者的咳嗽、气喘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效果显著的优点。2、本申请通过实验确定芪防肺纤方可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3、本发明的各原料药之间符合“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具有补肺益肾,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的功效。
-
公开(公告)号:CN111544702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1911052635.5
申请日:2019-10-3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皮下肌肉注射的无痛笔,包括:底座;振动板,其同轴间隔设置在底座上方,且底部设置有电磁线圈;多个弹簧片,其周向均匀设置在底座和振动板之间,且轴向两端分别与底座和振动板固定连接;电磁铁,其同轴设置在空心圆柱结构内,且底面与底座固定连接,顶面与振动板间隙设置;金属片,其同轴间隔设置振动板上方;多个弹性导电伸缩杆,其周向均匀设置述振动板和金属片之间,且一端与振动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金属片固定连接;橡胶圈,其同轴套设在底座和金属片之间,且两端分别与底座和金属片周向固定连接,中部与振动板周向固定连接。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于皮下肌肉注射的无痛笔的控制方法,能够缓解白细胞注射的疼痛。
-
公开(公告)号:CN111494020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498775.1
申请日:2020-06-0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治疗盘及其使用方法。一种便携式治疗盘,包括第一固定盘、二活动盘,以及便携肩带。医护人员可借助本发明的便携肩带,将治疗盘斜跨于肩部,便于携带,即使治疗盘上的物品较多、医护人员穿着笨重都可减小治疗盘脱离控制,导致物品从治疗盘脱离。而且第二活动盘与第一固定盘相互铰接,医护人员携带治疗盘移动的时候,可将第二活动盘沿铰接轴上翻,缩小治疗盘的平面空间,便于医护人员携带治疗盘穿行于拥挤的人群。本发明使用操作简单,既可以便于医护人员携带,又能在携带本发明治疗盘时解放医护人员的双手,便于为患者治疗。
-
公开(公告)号:CN1970096A
公开(公告)日:2007-05-30
申请号:CN200610125226.X
申请日:2006-12-0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控缓释节育材料,它包括SiO2、铜盐和聚乙烯醇,其中,SiO2的重量百分比为2-30%,铜盐的重量百分比为2-20%wt,余量为聚乙烯醇。本发明可以直接释放出铜离子而不是金属铜,避免直接使用金属铜引起的副作用。上述络合物在人体中释放铜离子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络合物与在络合物中的水溶液取得上述平衡,络合物中离解的铜离子向络合物/人体体液界面扩散,界面处的铜离子向周围扩散。由于在基体聚合物中加入了交联剂,因此,它的水溶胀量通过SiO2加以控制,从而调节络合物中的含水量,控制铜离子的释放量。总之,本发明材料可以消除的金属铜的初期爆释现象,并且铜离子释放速度可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