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652156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211486643.2
申请日:2022-11-25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金属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Mg‑Gd‑Li‑Y‑Al合金及其制备方法。该合金包括化学成分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各组分:Gd:3.00~6.00wt.%;Y:0.5‑1.5wt.%;Li:0~5.3wt.%,但不包括0和5.3;Al:0.6~2wt.%;Zr:0~0.1wt.%;余量为Mg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该合金的制备方法中,包括将金属原料的熔体进行离心铸造,并以亚快速凝固的方式冷却成型的步骤,结合离心铸造和亚快速凝固的优势,可以有效抑制合金中轻元素Li和重元素Gd、Y的重力偏析问题,得到的镁合金其初晶α‑Mg相晶粒直径为4‑18μm,二次枝晶间距为1.3‑4.6μm,第二相Al2(Gd,Y)相达到纳米级80‑200nm且均匀弥散分布,Mg3(Gd,Y)相的厚度小于700nm,显著提高了合金的综合压缩力学性能。该合金压缩强度401‑490MPa,屈服强度121‑150MPa,断裂压缩率14.9‑25.0%,密度1.40‑1.62g/cm3,弹性模量为51.1‑53.3GPa。
-
公开(公告)号:CN115652156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486643.2
申请日:2022-11-25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金属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Mg‑Gd‑Li‑Y‑Al合金及其制备方法。该合金包括化学成分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各组分:Gd:3.00~6.00wt.%;Y:0.5‑1.5wt.%;Li:0~5.3wt.%,但不包括0和5.3;Al:0.6~2wt.%;Zr:0~0.1wt.%;余量为Mg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该合金的制备方法中,包括将金属原料的熔体进行离心铸造,并以亚快速凝固的方式冷却成型的步骤,结合离心铸造和亚快速凝固的优势,可以有效抑制合金中轻元素Li和重元素Gd、Y的重力偏析问题,得到的镁合金其初晶α‑Mg相晶粒直径为4‑18μm,二次枝晶间距为1.3‑4.6μm,第二相Al2(Gd,Y)相达到纳米级80‑200nm且均匀弥散分布,Mg3(Gd,Y)相的厚度小于700nm,显著提高了合金的综合压缩力学性能。该合金压缩强度401‑490MPa,屈服强度121‑150MPa,断裂压缩率14.9‑25.0%,密度1.40‑1.62g/cm3,弹性模量为51.1‑53.3GPa。
-
公开(公告)号:CN113547114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0875743.3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IPC: B22D47/00 , B22C9/00 , B22D1/00 , B22D27/04 , B22D35/04 , B22D35/06 , C22C1/10 , C22C21/02 , C22C32/00 , C22F1/043 , F27D2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底部浇铸装置及方法,该种制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底部浇铸装置,包括浇铸口,与浇铸口可更换地安设有浇铸头,浇铸头包括安装段、碎裂段;炉体内设有用于打碎碎裂段的冲击装置;炉体的底部设有可移动平台,可移动平台上设有模具以及废渣槽;利用可移动平台,废渣槽用于盛接打碎的碎裂段以及含有熔渣的后部分熔体,模具用于盛接从浇铸头流出的前部分均匀熔体;可移动平台与模具底部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冷却系统。对应的底部浇铸方法包括预处理、熔化、增强相颗粒的加入、复合材料熔体的颗粒均匀化、底部浇铸、后续热处理。上述装置和方法的配合提高复合材料铸造性能、提高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477126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873292.X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容器,包括位于搅拌容器中部的搅拌杆,靠近搅拌容器的内周壁设置的刮板,搅拌杆与刮板的转动方向相反;搅拌杆上设有多层桨叶层,其中包括螺旋式桨叶层,以及棱柱型桨叶层,棱柱型桨叶层包括沿搅拌杆的周向排布的多个棱柱型叶片,且棱柱型叶片的横截面多边形至少有一个内角的范围是30‑60°。该种搅拌装置能够均匀混合铝基体和增强相,且能够防止加入增强相颗粒后,搅拌容器内壁的熔体粘附和增强相的吸附,打碎颗粒团聚。
-
公开(公告)号:CN112501396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370210.1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第三代轴承钢的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方法包括A固溶处理;B等温淬火:当钢块厚度h≤20mm,采用恒压恒流速气淬:压力为0.2‑1.5MPa,流速为0.1‑0.8m/s,冷却时间≤15min,冷却速度为60‑100℃/min,直到降温到等温温度140‑280℃后保温1‑2h;随后空冷至室温;当钢块厚度20mm
-
公开(公告)号:CN111001789A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911401813.0
申请日:2019-12-30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 , 诸城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铸机的升液系统漏气观察工装,包括用于安装在定模板上的底框,所述底框中部可更换地安装有柔性板,所述柔性板上与每个升液管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观察通道,所述观察通道的下端与所述升液管的管口能密封配合,所述观察通道上装设有透明观察窗。该种工装能够在观察升液管漏气情况的同时保护使用人员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0983261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305569.8
申请日:2019-12-18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腐蚀轴承钢,轴承钢基体表面沉积有铬膜,所述铬膜上分布有10—15at%Ti,30—60at%C。用于制备该种耐腐蚀轴承钢的离子注入表面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轴承钢基体上沉积铬膜;(b、再在基体表面通过离子注入法注入钛离子和碳离子。铬膜使得轴承钢基体表面具有良好的硬度、韧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离子注入,在铬膜表面发生反应形成非晶层以及陶瓷相,造成许多位错缺陷,可促进致钝元素铬在表面富集,使得钝化膜稳定性提高,薄膜的耐腐蚀性提高,因此采用该种表面处理方法制备的轴承钢同时兼具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789623A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911261983.3
申请日:2019-12-10
Applicant: 诸城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
IPC: B62D33/06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杆式铝合金翻转支座结构,该种铝合金翻转支座结构,包括铝合金翻转支座主体,所述支座主体上设有用于固定扭杆的端部的固定孔,在所述固定孔内设有连接套,所述扭杆的端部通过所述连接套与所述支座主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套采用强度和硬度均大于所述支座主体所用铝合金的材质制成;在所述固定孔形成有缩径的台阶段,所述台阶段位于靠近所述扭杆的端部的一侧,从而用于抵住所述连接套的对应一端。该种翻转支座结构重量轻、不易变形、不易磨损。
-
公开(公告)号:CN110789622A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911261972.5
申请日:2019-12-10
Applicant: 诸城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
IPC: B62D33/06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量化铝合金双扭杆翻转支座,包括用于与车架连接的底座部分;用于装配扭杆的受力部分,受力部分上设有翻转轴安装部和两个扭杆安装部;以及用于连接底座部分和受力部分的连接部分;在翻转轴安装部和扭杆安装部之间设有多个第一减重槽,相邻的第一减重槽之间形成连接翻转轴安装部和扭杆安装部的第一加强筋;在受力部分的扭杆安装部的下侧设有多个第二减重槽,且第二减重槽位于所述受力部分上朝向所述扭杆延伸方向的第一侧面,第二减重槽基本为三角形,使得相邻的第二减重槽之间形成倾斜的第二加强筋。该种翻转支座重量更轻且强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0789622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1911261972.5
申请日:2019-12-10
Applicant: 诸城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
IPC: B62D33/06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量化铝合金双扭杆翻转支座,包括用于与车架连接的底座部分;用于装配扭杆的受力部分,受力部分上设有翻转轴安装部和两个扭杆安装部;以及用于连接底座部分和受力部分的连接部分;在翻转轴安装部和扭杆安装部之间设有多个第一减重槽,相邻的第一减重槽之间形成连接翻转轴安装部和扭杆安装部的第一加强筋;在受力部分的扭杆安装部的下侧设有多个第二减重槽,且第二减重槽位于所述受力部分上朝向所述扭杆延伸方向的第一侧面,第二减重槽基本为三角形,使得相邻的第二减重槽之间形成倾斜的第二加强筋。该种翻转支座重量更轻且强度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