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88945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0880119563.5

    申请日:2008-12-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即使在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也能够可靠地将该前表面撞击负荷向车身下部的前后骨架部分散传递。在动力单元(1)因车辆的右侧前表面的侧偏撞击负荷而向后方移动时,副车架(7)的右侧连结臂(7G)、发动机后支架(7E)及左右的制动器(7H、7I)接受来自动力单元(1)的侧偏撞击负荷,抑制动力单元(1)中产生意外的旋转力。副车架(7)主要通过右侧梁(7D)、右侧的负荷传递梁(7J2)、中间部的左右的负荷传递梁(7J3、7J4)四个路径将侧偏撞击负荷向右侧的前纵梁(4)的后部(4A)和左右的通道加强件(5、5)分散传递。

    冲击吸收结构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83119B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0980161033.1

    申请日:2009-09-14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F16F7/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使冲击吸收部件的轴方向的压缩变形稳定化、冲击吸收的性能改善的冲击吸收结构。控制变形的各高强度部(31、32、33、34)和控制变形的各低强度部(36、37、38)彼此交互地配置。因此,在冲击从车辆前方作用于前侧构件(2)时,前侧构件(2)可以弯曲状变形。此外,各低强度部(36、37、38)越配置于纵长方向的后端(2b)侧则强度越高。因此,前侧构件(2)可从前端(2a)侧顺序变形。

    车辆的骨架结构
    2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16146B

    公开(公告)日:2012-12-05

    申请号:CN200980145595.7

    申请日:2009-03-02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B62D21/157 B62D25/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部结构,在由于侧面碰撞等从中柱向下边梁传递负荷、下边梁压曲时,可以利用中柱有效地抑制下边梁的变形,可以减小下边梁的变形量。在车辆的侧部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中柱(2),在中柱(2)的下端连接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边梁(1)。在中柱(2)中的与下边梁(1)的接合部,分别形成位于车辆的前后的前方棱线(24)及后方棱线(25),越往下方,越趋向中柱(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前方棱线(24)及后方棱线(25)相互接近地构成。

    车辆下部车身结构
    2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746421B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0910252996.4

    申请日:2009-12-08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27 B62D25/025 B62D25/20 B62D25/2036

    Abstract: 一种车辆下部车身结构,包括横梁(2),该横梁(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该横梁(2)限定车辆车厢的一部分,并且该横梁(2)包括由板构件形成的第一横梁(3、13、23)和由板构件形成的第二横梁(4、14、24),该第二横梁(4、14、24)比第一横梁(3、13、23)设置在更加靠近车辆后部的位置处,第一横梁(3、13、23)和第二横梁(4、14、24)彼此相面对。多个封闭截面部分由第一横梁(3、13、23)和第二横梁(4、14、24)形成。封闭截面部分经由第一横梁(3、13、23)和第二横梁(4、14、24)彼此连续重叠的部分相互连接。

    冲击吸收结构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83119A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0980161033.1

    申请日:2009-09-14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F16F7/12

    Abstract: 提供使冲击吸收部件的轴方向的压缩变形稳定化、冲击吸收的性能改善的冲击吸收结构。控制变形的各高强度部(31、32、33、34)和控制变形的各低强度部(36、37、38)彼此交互地配置。因此,在冲击从车辆前方作用于前侧构件(2)时,前侧构件(2)可以弯曲状变形。此外,各低强度部(36、37、38)越配置于纵长方向的后端(2b)侧则强度越高。因此,前侧构件(2)可从前端(2a)侧顺序变形。

    结构构件
    2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678862B

    公开(公告)日:2011-09-07

    申请号:CN200880012526.4

    申请日:2008-05-09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B23K26/24 B23K2101/185 B62D21/157

    Abstract: 结构构件(1)包括:压缩侧壁部分(10a、12a、13a),其设置在弯曲的压缩应力场中;拉伸侧壁部分(11a),其设置在弯曲的拉伸应力场中;以及连结壁部分(10b、11b),其将压缩侧壁部分(10a、12a、13a)和拉伸侧壁部分(11a)连结。弯曲的中性轴(A)设置在压缩侧壁部分(10a、12a、13a)附近。例如,相比拉伸侧壁部分(11a),压缩侧壁部分(10a、12a、13a)的材料强度和/或板厚度更大。

    车辆下部车身结构
    2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46421A

    公开(公告)日:2010-06-23

    申请号:CN200910252996.4

    申请日:2009-12-08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27 B62D25/025 B62D25/20 B62D25/2036

    Abstract: 一种车辆下部车身结构,包括横梁(2),该横梁(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该横梁(2)限定车辆车厢的一部分,并且该横梁(2)包括由板构件形成的第一横梁(3、13、23)和由板构件形成的第二横梁(4、14、24),该第二横梁(4、14、24)比第一横梁(3、13、23)设置在更加靠近车辆后部的位置处,第一横梁(3、13、23)和第二横梁(4、14、24)彼此相面对。多个封闭截面部分由第一横梁(3、13、23)和第二横梁(4、14、24)形成。封闭截面部分经由第一横梁(3、13、23)和第二横梁(4、14、24)彼此连续重叠的部分相互连接。

    结构构件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678862A

    公开(公告)日:2010-03-24

    申请号:CN200880012526.4

    申请日:2008-05-09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B23K26/24 B23K2101/185 B62D21/157

    Abstract: 结构构件(1)包括:压缩侧壁部分(10a、12a、13a),其设置在弯曲的压缩应力场中;拉伸侧壁部分(11a),其设置在弯曲的拉伸应力场中;以及连结壁部分(10b、11b),其将压缩侧壁部分(10a、12a、13a)和拉伸侧壁部分(11a)连结。弯曲的中性轴(A)设置在压缩侧壁部分(10a、12a、13a)附近。例如,相比拉伸侧壁部分(11a),压缩侧壁部分(10a、12a、13a)的材料强度和/或板厚度更大。

    车身下部结构
    3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053591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280067376.3

    申请日:2012-01-18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7 B62D25/20 B62D25/2036

    Abstract: 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具备:地板(10),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一对门槛(20),分别沿着地板(10)的车身两侧部而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以及横梁(30),从地板(10)的地板面(11)分离地架设在一对门槛(20)之间,具有比门槛(20)高的强度。由此,在侧面碰撞时,通过具有比门槛(20)高的强度的横梁(30)的轴力,将门槛(20)的上部比门槛(20)的下部牢固地支承,由此门槛(20)的下部向横梁(30)的下方容易压入。因此,抑制使门槛(20)的上部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内侧倒入的扭转变形,也抑制中柱(40)的旋转变形,因此能够提高车身下部结构的侧面碰撞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