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缘摩擦型形状记忆合金杆自复位钢框架梁-边柱节点

    公开(公告)号:CN107386438B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710493172.0

    申请日:2017-06-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李灿军 周臻 赵军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翼缘摩擦型形状记忆合金杆自复位钢框架梁‑边柱节点,包括钢柱、位于钢柱一侧的钢梁、横穿过钢柱的形状记忆合金杆、位于钢梁翼缘内侧的L型支架、位于钢梁腹板中间位置的剪切板、位于钢梁翼缘外侧的摩擦耗能器;摩擦耗能器包括设置在钢梁翼缘外侧的钢板、填充于钢板和钢梁翼缘之间的耗能摩擦片、以及穿过钢梁翼缘并将所述钢板、耗能摩擦片、L型支架连接在一起的高强螺栓。本发明可以显著提升节点的稳定耗能能力,同时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以实现节点的自复位性能;通过合理设计节点构造,以提高节点处楼板布置的便利性和构件的可更换性,并加强钢梁翼缘抵抗局部屈曲变形的能力。

    大跨钢桥基于均匀温度响应监测值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956216B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610235293.0

    申请日:2016-04-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钢桥基于均匀温度响应监测值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大跨钢桥全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均匀温度场作用下结构的响应规律2)根据设计数据建立初步的有限元模型3)采用迭代法初步确定钢桥支座水平刚度4)基于大跨钢桥温度响应数据对大跨钢桥进行灵敏度分析,确定与实测数据相关系数较高的设计变量5)通过缩小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差值对大跨钢桥有限元模型进行优化分析。该方法与普遍采用的基于试验模态数据等动力响应结果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相比,具有简单准确,费用较低,安全性好的有优点。

    一种玻璃纤维网格增强混凝土免拆柱模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97892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539767.X

    申请日:2018-05-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C3/34 B33Y8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璃纤维网格增强混凝土免拆柱模及其制备方法,该免拆柱模板包括空心超高性能混凝土层和玻璃纤维网格,在空心超高性能混凝土层的内表面有抗剪凸块;其制备方法如下:1)依据柱设计信息,确定免拆柱模板的形状参数及玻璃纤维网格参数;2)依据免拆模板形状参数设计获得内翻模、外翻模几何参数;3)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作出内翻模,之后将玻璃纤维网格固定于内翻模上;4)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作出外翻模,与内翻模组合形成整体;5)向内翻模和外翻模之间浇筑超高性能混凝土;6)养护并拆模,获得所述的玻璃纤维网格增强混凝土免拆柱模。该免拆模板适用于个性化建筑曲形柱的制造,整体性好、成本低、耐久性能优异、制造方便。

    腹板摩擦型形状记忆合金杆自复位钢框架梁-边柱节点

    公开(公告)号:CN107355000A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申请号:CN201710493174.X

    申请日:2017-06-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李灿军 周臻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1/2403 E04H9/021 E04H9/0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腹板摩擦型形状记忆合金杆自复位钢框架梁-边柱节点,包括钢柱、位于钢柱一侧的钢梁、横穿过钢柱的形状记忆合金杆、位于钢梁翼缘内侧的L型支架、位于钢梁腹板中间位置的摩擦耗能器;摩擦耗能器包括连接钢柱翼缘和钢梁腹板的槽钢、填充于槽钢和钢梁腹板之间的耗能摩擦片、以及穿过钢梁腹板并将槽钢、耗能摩擦片和钢梁腹板连接在一起的高强螺栓。本发明可以提高节点处楼板布置的便利性,加强钢梁翼缘抵抗局部变形能力的同时,增强形状记忆合金杆与钢梁端的锚固作用;有效提高节点的自复位性能和滞回耗能能力的同时,提高构件的可更换性。

    一种搭接式自定心屈曲约束支撑

    公开(公告)号:CN104831826B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申请号:CN201510217686.4

    申请日:2015-04-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搭接式自定心屈曲约束支撑,包括矩形内套管、矩形外套管、连接内套管底板和外套管底板的耗能核心板、设置于内套管内的第一端板、设置于外套管内的第二端板、设置在内套管中并且两端分别锚固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预拉杆,内套管的一部分插入外套管中并与之搭接,内套管插入外套管中的一端与第二端板接触,第一端板与外套管的一端接触,内套管的非搭接端顶板和底板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板,外套管的非搭接端顶板和底板分别连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一端板通过设置的第一端板橡胶垫与内套管推板接触,第二端板通过设置的第二端板橡胶垫与内套管推板接触。

    一种自定心屈曲约束支撑端部连接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284727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824235.1

    申请日:2016-09-1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H9/0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定心屈曲约束支撑端部连接装置,包括夹层橡胶端板,穿过夹层橡胶端板的工字形连接板,连接在工字形连接板无约束端腹板两侧的摩擦板。夹层橡胶端板包括橡胶垫,设置在橡胶垫朝向摩擦板一侧的端板,设置在橡胶垫另一侧的外垫板和两块内垫板。工字形连接板无约束端腹板上沿其纵向设有槽孔,使得工字形连接板和摩擦板可沿着槽孔相对滑移。自定心屈曲约束支撑端部连接装置与自定心屈曲约束支撑的连接方式为:工字形连接板的约束端分别与核心板一端和外套管焊接,外垫板与外套管接触,内垫板与内套管接触,设置在内套管中的预拉杆在施加预应力后锚固在端板上。

    一种底部可更换的粘滞耗能自复位剪力墙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4847033A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510240971.8

    申请日:2015-05-1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周臻 朱冬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底部可更换的粘滞耗能自复位剪力墙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结构单元,结构单元包括普通预制墙段、螺旋箍筋加密预制墙段、位于螺旋箍筋加密预制墙段下侧的可更换墙段、位于可更换墙段两侧的粘滞阻尼器、位于墙体内部的无粘结预应力筋;螺旋箍筋加密预制墙段包括内部螺旋箍筋、嵌套于螺旋箍筋中的预埋板、与底部可更换墙段相连接的竖向连接板;可更换墙段包括两个开槽的螺旋箍筋加密墙块,连接两个墙块的水平连接板;粘滞阻尼器包括上下侧支座。本发明可以有效消除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塑性变形,简化自复位剪力墙更换方法,大幅降低了工程结构震后的更换费用和难度。

    一种后张预应力式自定心钢板剪力墙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866882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410080055.8

    申请日:2014-03-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张预应力式自定心钢板剪力墙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结构单元,结构单元包括两根钢框架柱、连接两根钢框架柱上端的T形钢梁、位于T形钢梁下侧并连接两根钢框架柱的自定心连接件、位于自定心连接件下方的钢板剪力墙;自定心连接件包括内套管、套住内套管的外套管、封闭内套管和外套管端部的端板、设置在内套管中并锚固在端板上的预拉杆、与内套管端部连接的连接头;T形钢梁的上翼缘长度大于腹板的长度,T形钢梁的腹板下端与外套管的上侧面连接,外套管的下侧面与钢板剪力墙的上侧面连接。本发明可以有效消除钢板剪力墙的塑性变形,保证框架与楼板侧向变形协调,大幅降低了工程结构震后的修复费用和难度。

    一种预应力网格结构张拉全过程的反馈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07623B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210145411.0

    申请日:2012-05-1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应力网格结构张拉全过程的反馈控制方法,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分析准备,2)确定预应力网格结构的放样态基准有限元模型,3)进行结构放样态施工误差的概率有限元分析,4)构建预测预张力控制值的逆向神经网络反馈系统,5)张拉全过程的反馈控制。该方法采用基于施工监测数据的反馈控制方法,在对初始结构分析模型进行施工误差概率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逆向神经网络技术构建结构响应与预张力控制值的关系模型,并在实际的多阶段张拉过程中基于实测结构响应数据对预张力控制方案进行动态调整,逐步消除施工误差的随机干扰,从而保证结构在张拉完成实现预期的设计状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