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场微波全息成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969633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388580.0

    申请日:2022-04-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近场微波全息成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微波传输中的散射参数矩阵;通过近场扫描的方式获取待测目标物体的成像平面内每个网格中心位置对应的切向电场值;基于菲涅尔衍射理论,根据每个网格中心位置对应的切向电场值,确定测量矩阵;根据散射参数矩阵、测量矩阵,确定反射特征矩阵;根据反射特征矩阵重构待测目标物体的图像,得到重构图像。该方案基于菲涅尔衍射理论,重构的图像的精度高,并且成像所需时间短。

    一种阻抗压缩网络的倍压整流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11181415B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1911299734.3

    申请日:2019-12-1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阻抗压缩网络的倍压整流电路,包括微带结构、介质基板和金属地板,所述微带结构由阻抗匹配网络、阻抗压缩网络、倍压整流电路结构、谐波抑制结构和负载端组成,所述阻抗压缩网络由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和金属化过孔组成;所述第一微带线的一端与输入端相连,且另一端与第二微带线相连;所述第三微带线位于二微带线的上方,该第三微带线的一端垂直于第二微带线,且另一端与金属化过孔相连,所述第四微带线位于第二微带线的下方,该第四微带线的一端垂直于第二微带线,且另一端保持开路。本发明的阻抗压缩网络能有效降低功率对整流二极管的非线性影响,提高整流效率。

    一种基于全息张量阻抗表面的共形表面波天线及其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91318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245769.6

    申请日:2021-1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全息张量阻抗表面的共形表面波天线及其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包括:S1:建立阻抗调制单元模型,求解本征频率;S2:将开缝角度任选一个,同时改变金属贴片边长、主从边界总相位差和表面波传输方向,通过本征频率求解等效标量阻抗;S3:每次只改变金属贴片的边长,求解每一组金属贴片边长对应的张量阻抗信息,拟合出张量阻抗对应的等效标量阻抗的最大值与金属贴片边长的关系;S4:确定张量阻抗各分量的具体表达式;S5:基于S3和S4得到各个金属贴片的边长和开缝角度,建立全息张量阻抗表面的平面模型;S6:建立共形曲面,将平面模型弯折到共形曲面上,然后在其中心位置加入馈电单极子。本发明设计的天线可以实现较高的口径效率。

    基于反射超表面和部分反射表面的电调下倾基站天线

    公开(公告)号:CN110534921B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1910868318.4

    申请日:2019-09-11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射超表面和部分反射表面的电调下倾基站天线,主要解决现有技术结构复杂、设计成本高和损耗大的问题。其包括双极化天线阵列,矩形介质基板,金属地板,反射超表面阵列和反射覆层,该双极化天线阵列固定在反射超表面阵列上,它包括T型介质基板,T型金属片和集成可调巴伦,T型金属片和可调巴伦分别紧贴在介质基板的两面,反射覆层置于双极化天线阵列上方;反射超表面阵列包括谐振环和金属微带枝节,谐振环与矩形介质基板的上表面紧贴,金属微带枝节由谐振环中心延伸至内侧边中间,其上加载变容二极管;金属微带枝节与金属地板通过金属过孔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成本低,损耗小,可应用于基站通信系统中。

    基于1Bit可重构反射阵的单波束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16995A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2011068436.6

    申请日:2020-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1Bit可重构反射阵的单波束设计方法,主要解决1Bit可重构反射阵不能得到理想单波束的问题。其实现方案是,确定可重构反射阵主波束θ扫描范围;计算扫描范围中心主波束补偿相位,对该补偿相位编码得Bit(i,j);根据该编码矩阵选择(i,j)坐标位置下的金属辐射单元类型,得到由两种类型的金属辐射单元构成的反射阵;计算所需主波束θ的补偿相位,对该补偿相位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矩阵Bitc(i,j);根据该矩阵控制反射阵各位置金属辐射单元的PIN管通断,实现波束可重构。本发明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能得到理想的单波束,优化了天线性能,可用于L型走廊室内信号补盲及波束扫描。

    一种阻抗压缩网络的倍压整流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11181415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1911299734.3

    申请日:2019-12-1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阻抗压缩网络的倍压整流电路,包括微带结构、介质基板和金属地板,所述微带结构由阻抗匹配网络、阻抗压缩网络、倍压整流电路结构、谐波抑制结构和负载端组成,所述阻抗压缩网络由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和金属化过孔组成;所述第一微带线的一端与输入端相连,且另一端与第二微带线相连;所述第三微带线位于二微带线的上方,该第三微带线的一端垂直于第二微带线,且另一端与金属化过孔相连,所述第四微带线位于第二微带线的下方,该第四微带线的一端垂直于第二微带线,且另一端保持开路。本发明的阻抗压缩网络能有效降低功率对整流二极管的非线性影响,提高整流效率。

    一种小尺寸的超宽带可植入天线

    公开(公告)号:CN110112553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385894.3

    申请日:2019-05-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尺寸的超宽带可植入天线,包括介质基板、金属谐振单元和波端口,所述的金属谐振单元由第一金属分离谐振环和第二金属分离谐振环组成;所述的第一金属分离谐振环和第二金属分离谐振环分别位于介质基板外侧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两者均由外环,中环和内环的矩形环状结构组成,每一环设有开口,开口之间的位置相差180度;所述波端口位于第一金属分离谐振环与所述开口相对应的位置上,以实现信号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它能够在MICS频段(402MHz-405MHz)通过磁谐振耦合方式进行能量传输,在ISM频段(902MHz-928MHz)用于数据传输。本发明能够实现延长可植入设备的寿命,且其宽频段特性可以解决人体复杂环境及肌肉运动造成的频率偏移的技术问题。

    基于局域谐振的低功率微波整流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10034692A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910301444.1

    申请日:2019-04-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局域谐振的低功率微波整流电路,包括上层的金属微带电路、中间层的介质基板、下层的接地金属层;金属微带电路包括局域谐振网络、直通滤波电路、微带阻抗变换网络,微带阻抗变换网络通过微带传输线和天线输出端相连;局域谐振网络包括整流二极管、电感、电容,局域谐振网络与微带阻抗变换网络的输出端相连;直通滤波电路包括微带传输线和电容,直通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直流负载相连。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造价低的优点,适用于低功率输入场合,整流效率高。

    一种宽带微带反射阵列天线

    公开(公告)号:CN109802244A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910068730.8

    申请日:2019-0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带微带反射阵列天线,主要解决现有技术结构中复杂和带宽较窄的技术问题。该微带反射阵天线包括周期性排列的M×N个辐射单元,其中,M×N,M≥2,N≥2,M、N为正整数;每个辐射单元自上而下的依次包括微带贴片、介质基板、金属地板;所述的微带贴片由方环形贴片、四个L形振子和四个倾斜振子组成,所述方环形贴片位于辐射单元的介质基板上表面的内侧,所述四个L形振子位于方环形贴片内,且关于辐射单元中心的Z轴对称分布;所述四个倾斜振子的一端与方环形贴片构成的直角相连,且另一端与L形振子相交处的夹角相连,本发明提高了微带反射阵天线增益带宽,且结构简单、并具有良好的主极化特性,可应用于微波波段的电磁波调控。

    基于电磁超表面的环境射频微能量收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099389B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610470948.2

    申请日:2016-06-24

    Abstract: 一种基于电磁超表面的环境射频微能量收集装置,包括介质基板,介质基板背面贴合有金属地板,介质基板正面贴合有金属环结构,介质基板为表面正方形的长方体结构,介质基板表面的对角线上设有金属化过孔。金属地板为正方形,其边长与介质基板表面的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金属地板、金属环结构和介质基板同轴。金属化过孔和贴合于介质基板正面的金属环结构相接。金属化过孔与金属地板通过负载电阻相接。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能够在入射电磁波为任意极化方式,宽角度入射范围内保持高负载能量收集效率,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供给,在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等方面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