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装置、电机风道结构和磁悬浮电机

    公开(公告)号:CN113824253A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111172850.6

    申请日:2021-10-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风装置、电机风道结构和磁悬浮电机。该导风装置包括环形的壳体(82),壳体(82)的内环侧形成风腔(7),壳体(82)的内周壁上设置有通风通道(84),壳体(82)的外周侧设置有窄缝出风口(81),风腔(7)通过通风通道(84)与窄缝出风口(81)连通,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通风通道(84)的通风面积递减。根据本申请的导风装置,能够有效约束气流的流向,提高气流流速,提高冷却风的利用率。

    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压缩机

    公开(公告)号:CN113489219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865761.3

    申请日:2021-07-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压缩机,其中的电机冷却结构,包括机壳、冷却套筒、定子组件,所述冷却套筒内具有冷却流体流动空间,所述机壳可拆卸地套装于所述冷却套筒的径向外侧,且所述冷却套筒可拆卸地套装于所述定子组件的径向外侧。根据本发明,所述冷却套筒与所述机壳以及定子组件可分离,一方面可以单独加工流道更加复杂的冷却套筒,另一方面则能够在保持所述机壳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型号电机的定子组件的发热量及尺寸设计不同的冷却结构,有利于节能和降低成本。

    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压缩机

    公开(公告)号:CN215419880U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21746353.8

    申请日:2021-07-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压缩机,其中的电机冷却结构,包括机壳、冷却套筒、定子组件,所述冷却套筒内具有冷却流体流动空间,所述机壳可拆卸地套装于所述冷却套筒的径向外侧,且所述冷却套筒可拆卸地套装于所述定子组件的径向外侧。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却套筒与所述机壳以及定子组件可分离,一方面可以单独加工流道更加复杂的冷却套筒,另一方面则能够在保持所述机壳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型号电机的定子组件的发热量及尺寸设计不同的冷却结构,有利于节能和降低成本。

    一种集成冷却式气体压缩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9865620U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21079493.3

    申请日:2023-05-06

    Inventor: 张芳 金耀 陈松圳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冷却式气体压缩装置,包括气体压缩机、冷却器主体、制冷模块和电机冷却模块,冷却器主体设有冷却腔体和冷却通道,冷却腔体中灌装有冷却媒介,冷却通道贯穿冷却腔体,压缩气体在穿过冷却通道时可通过冷却通道与冷却腔体中的冷却媒介进行热交换,制冷模块用于对冷却腔体中的冷却媒介进行冷却,电机冷却模块用于利用冷却媒介对气体压缩机的电机进行冷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能够独立自循环式冷却的气体压缩装置,通过集成的冷却压缩机对压缩气体及气体压缩机的电机进行冷却,简化了整机的系统散热结构,让整机空间布局更为紧凑,提高了换热效率及换热稳定性。

    冷却机壳和电机
    1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5419963U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21769904.2

    申请日:2021-07-2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却机壳和电机。该冷却机壳包括电机筒体(1)和散热模块(2),散热模块(2)上设置有冷却流道(3),电机筒体(1)上设置有模块安装槽(4),散热模块(2)在电机筒体(1)上的安装数量和位置可调。根据本申请的冷却机壳,能够结合电机的使用环境和工况合理选择散热模块数量和模块的摆放位置,满足高速电机对散热流道的多样性、柔性化等需求。

    内循环散热结构和电机
    1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5419881U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21752647.1

    申请日:2021-07-2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内循环散热结构和电机。该内循环散热结构包括电机筒体(1),电机筒体(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轴向延伸的液体流道(17),相邻的两个液体流道(17)之间的电机筒体(1)上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外气体流道(2),电机筒体(1)的内周侧形成有内气体流道(21),内气体流道(21)和外气体流道(2)连通,形成内循环风道。根据本申请的内循环散热结构,能够保证进风湿度和洁净度,同时可以提高冷却液与空气或电机内部的换热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