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径向轴承组件及具有该径向轴承组件的电机

    公开(公告)号:CN117989228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397931.3

    申请日:2024-04-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径向轴承组件及具有该径向轴承组件的电机,径向轴承组件包括第一径向轴承以及保护轴承;第一径向轴承穿设在转子上;保护轴承包括第一轴承定子和穿设在转子上的第一轴承转子,第一轴承定子和第一轴承转子之间构成气体动压轴承,第一轴承转子能够在第一径向轴承与转子接触前代替第一径向轴承失效。在第一径向轴承与转子接触前,第一轴承定子和第一轴承转子的轴承间隙会更小或接触磨损,从而代替第一径向轴承失效,避免转子系统故障,提高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和轴承使用寿命。

    转轴组件、电机、压缩机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7967598B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366005.X

    申请日:2024-03-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轴组件、电机、压缩机,其中的转轴组件包括转轴和叶轮,转轴具有热缩部分,热缩部分的材质为负膨胀系数材料,叶轮套装在转轴上,且叶轮位于热缩部分之外。根据本发明,因为转轴的热缩部分的材质为负膨胀系数材料,所以在高速电机额定运行的高温环境下该部分将发生轴向收缩,与其他轴段上的热伸长量相抵消,从而可以明显减小高速转轴的轴向热伸长量,保证压缩机叶顶间隙的相对稳定,进而消除叶轮与蜗壳之间可能存在的撞击风险,同时也可以避免压缩机能效变化过大的情况发生。

    一种径向气体动压轴承和电机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928205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918228.8

    申请日:2023-07-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径向气体动压轴承和电机,径向气体动压轴承,其包括:顶箔和第一层波箔,顶箔包括顶箔承载段,第一层波箔包括第一层波箔平段、第一层波箔支撑段一和第一层波箔支撑段二,第一层波箔支撑段一和第一层波箔支撑段二的径向外端均被固定,二者的径向内端均朝顶箔承载段的方向凸出以与顶箔承载段相接而对顶箔承载段支撑,且第一层波箔支撑段一的径向内端与第一层波箔支撑段二的径向内端相向伸出且间隔大于0的预设距离。根据本发明形成双波峰结构,增大了平箔在波箔两波峰间的变形和平箔与波箔接触面积,使得波峰位置的刚度均匀化,磨损减小,提高整体寿命。

    一种自冷却的轴向轴承座、自冷却轴向轴承结构和电机

    公开(公告)号:CN118564566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792646.1

    申请日:2024-06-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冷却的轴向轴承座、自冷却轴向轴承结构和电机,轴向轴承座包括:轴向第一端面和轴向第二端面,在轴向第一端面与轴向第二端面之间的轴向轴承座的内部还设置有热管通道,热管通道内部设置有流体,轴向轴承座上具有蒸发端和冷凝端;在热管通道的外周还设置有吸附结构,吸附结构与热管通道相接,且吸附结构能够将与冷凝端相对处冷却成的液体吸附,并能将液体导流至热管通道中与蒸发端相对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外部设置热管结构的方案极大提高了对轴向轴承座和轴向轴承的散热冷却能力;还通过轴承座外周设置的端盖处开设的通道,能同时对轴承座上的气体通道提供冷却气体以及对气体轴承提供用于支承和冷却的气体。

    一种离心压缩机及其转轴轴向调节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8242311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448275.5

    申请日:2024-04-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心压缩机及其转轴轴向调节结构,离心压缩机转轴轴向调节结构包括热形变件;所述热形变件用于安装在离心压缩机的机壳上、且与离心压缩机的转轴热传导连接;所述热形变件用于受热发生形变,以驱动所述转轴沿轴向运动,使安装在所述转轴上的叶轮与离心压缩机的蜗壳之间的间隙值位于设定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当转轴在高速旋转发生热伸长时,转轴上的热量传递到热形变件上,热形变件受热发生形变,热形变件驱动转轴沿轴向运动,以平衡掉转轴热伸长带动叶轮的运动位移,使叶轮与蜗壳之间的间隙值位于设定范围内,以保证转轴热伸长后其上的叶轮不与蜗壳产生剐蹭,并且还可保证离心压缩机的气动效率。

    气体动压轴承组件和气悬浮电机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110728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355721.8

    申请日:2024-03-2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体动压轴承组件和气悬浮电机。该气体动压轴承组件包括电机组件,包括有电机定子和电机转子,所述电机定子包括轴向端的线包;轴承座组件,包裹所述线包;气体动压轴承定子,设在所述轴承座组件的外侧面上,且与所述线包位置对应设置;气体动压轴承转子,设在所述电机转子的转轴上,且与所述气体动压轴承定子匹配设置。本申请设置对定子线包进行包覆的轴承座组件,且将气体动压轴承定子设在与线包相对应的轴承座组件的壁面上,使得气体动压轴承定子与电机组件可为一体加工成型,减少了电机零件和安装操作步骤,相应提高了气体动压轴承的安装精度。

    一种径向轴承组件及具有该径向轴承组件的电机

    公开(公告)号:CN117989228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397931.3

    申请日:2024-04-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径向轴承组件及具有该径向轴承组件的电机,径向轴承组件包括第一径向轴承以及保护轴承;第一径向轴承穿设在转子上;保护轴承包括第一轴承定子和穿设在转子上的第一轴承转子,第一轴承定子和第一轴承转子之间构成气体动压轴承,第一轴承转子能够在第一径向轴承与转子接触前代替第一径向轴承失效。在第一径向轴承与转子接触前,第一轴承定子和第一轴承转子的轴承间隙会更小或接触磨损,从而代替第一径向轴承失效,避免转子系统故障,提高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和轴承使用寿命。

    一种转子组件和电机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13743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927668.X

    申请日:2023-07-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子组件和电机,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和气体轴承,转轴包括轴向端面、气体引导区一和承载区,承载区位于转轴的外周面且用于与气体轴承相接,气体引导区一位于转轴的外周面且与轴向端面相接,承载区与气体引导区一相接;轴向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引气槽,气体引导区一上设置有第二引气槽,第一引气槽能够引入外部气体,第二引气槽的一端与第一引气槽连通、另一端能够将气体引导至承载区,并进入转轴与气体轴承之间的间隙中。根据本发明能引入并增压气体进入径向旋转系统内部,提高了气体轴承的吸气流量,防止进气堵塞,提高轴承的承载力,解决了现有箔片气体动压轴承在高转速因进气堵塞导致轴承与转轴抱死致使电机失效的问题。

    一种电机、压缩机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827031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1038834.7

    申请日:2023-08-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从而提供一种电机、压缩机,其中电机包括,壳体,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盖体,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盖体,壳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形成中空空腔结构;定子,定子设置在壳体内,定子内套设有主轴;主轴包括套体,套体内设置有转子磁钢和短轴,第一盖体至少部分套设在套体内,第一盖体与套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第二盖体至少部分套设在套体内,第二盖体与套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轴承,沿套体的轴向,第一盖体、转子磁钢、短轴和第二盖体依次位于套体内,且,短轴依次穿过第二盖体后至少部位伸出第二盖体。根据本发明,要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支撑轴承装配在电机主轴外圈的两侧,导致电机的体积增大缺陷,提高电机的实用性。

    一种气悬浮电机和压缩机
    2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263513U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322626973.3

    申请日:2023-09-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悬浮电机和压缩机,气悬浮电机包括:转子、第一径向轴承座、止推盘、第一扩压器、第一径向轴承、第一轴向轴承和第二轴向轴承,第一扩压器位于转子的部分轴段的外周,止推盘位于第一扩压器与第一径向轴承座之间,第一轴向轴承设置于第一扩压器与止推盘之间,第二轴向轴承设置于止推盘与第一径向轴承座之间,以能对转子进行止推;第一扩压器内部具有流通通道,能够引入冷却气体到达第一轴向轴承的与第一扩压器相接的轴向一侧端面,并对第一轴向轴承冷却和提供用于支承的气体。根据本实用新型使得高压冷却气体能从轴向轴承背面低压区进入轴承内部,提高气悬浮轴承的运行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降低永磁体退磁风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