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448921A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2010451115.8
申请日:2020-05-25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体和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培养箱体的中部,以能够将所述培养箱体分隔为上部的根外吸收空间和下部的根系吸收空间;所述培养箱体的所述根外吸收空间部分设有通风口和排液口,所述培养箱体的所述根系吸收空间部分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隔板上设有种植孔,所述排液口适于排出所述地上部吸收空间内积存的液体。本发明的植物培养装置能够将植物的根系吸收空间和根外吸收空间相隔离,以研究植物根系和地上部的茎秆、叶片和果实等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分别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等物质以及所吸收的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转运、积累机制,比对根系吸收途径和根外吸收途径对植物体内元素积累的贡献等。
-
公开(公告)号:CN11946346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510069923.0
申请日:2025-01-16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C08L75/06 , C08J5/18 , C08K3/30 , C08K5/13 , C08K5/18 , C08K5/544 , C08L23/06 , C08L23/12 , C08L63/00 , B32B27/32 , B32B27/18 , B32B27/08 , B32B27/36 , B32B27/38 , A01G13/33 , B29C65/7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料地膜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高分子改性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材料混合、油浴反应、减压蒸馏以及热压或缝合工艺等步骤。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和时间,确保地膜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和环境适应性。该地膜具有良好的杂草抑制效果、优异的通气性和温度调节能力,同时可降解,减少了传统地膜残留污染问题。其广泛适用于农业生产,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人工成本,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
公开(公告)号:CN119242525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644667.5
申请日:2024-11-18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防菌OLJLGWLH‑39及其应用。涉及生防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拮抗菌株OLJLGWLH‑39对辣椒、番茄和茄子等茄科作物以及黄瓜、茭白、棉花、柑橘、草莓和玉米等其他作物的病害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效果,如对病原菌的最佳抑菌率高达79%,对辣椒疫霉病的病害防效高达80%;且对辣椒有显著的促生作用,同时拮抗菌OLJLGWLH‑39通过增强脯氨酸(PR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减弱丙二醛(MDA)与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大大增强辣椒对疫霉病的抗性,为辣椒疫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优质生防菌株,为辣椒病害的绿色防控奠定一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3603526A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2110829543.4
申请日:2021-07-22
Applicant: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溶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性广的平衡型水溶肥及制备方法与应用。平衡型水溶肥的原料包括以下按重量计组分:700‑750份柑橘加工废弃物发酵液、150‑155份磷酸二氢钾、80‑85份硝酸钠、65‑70份尿素、26‑30份水溶性五氧化二磷、7‑9份氢氧化钠、80‑120份腐植酸钾、5‑11份乳化剂、5‑11份除垢剂和1‑2份增效剂。此款平衡型水溶肥长时间放置不会出现絮凝或低温下结晶析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本发明的平衡型水溶肥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成本低,适合快速、大规模生产的优点,用于作物全生育期追肥,可实现增产增收、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平衡土壤养分的效果,避免肥料浪费,减少土壤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213306517U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020899374.2
申请日:2020-05-25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体和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培养箱体的中部,以能够将所述培养箱体分隔为上部的根外吸收空间和下部的根系吸收空间;所述培养箱体的所述根外吸收空间部分设有通风口和排液口,所述培养箱体的所述根系吸收空间部分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隔板上设有种植孔,所述排液口适于排出所述根外吸收空间内积存的液体。本实用新型的植物培养装置能够将植物的根系吸收空间和根外吸收空间相隔离,以研究植物根系和地上部的茎秆、叶片和果实等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分别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等物质以及所吸收的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转运、积累机制,比对根系吸收途径和根外吸收途径对植物体内元素积累的贡献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