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632347B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410582496.8
申请日:2014-10-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1P5/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水路结构,其能够在小空间内抑制旋流的发生从而减少水路压损。冷却水路结构(100)的冷却水连通路(140)由如下部分形成:圆状的水泵外壳(110),其收纳水泵(20);第一冷却水连通路(141),其设于水泵外壳(110)的下游(冷却水突出侧);以及筒状的第二冷却水通路(142),其沿与水泵(20)的工作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冷却水连通路(141)具有:水泵外壳连通部(241),其与水泵外壳(110)连通;三角形状部(242),其以冷却水上游侧作为一个顶点以扩大水路的方式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和上部连通部(243),其使三角形状部(242)的上部和第二冷却水通路(142)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04632347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410582496.8
申请日:2014-10-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1P5/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水路结构,其能够在小空间内抑制旋流的发生从而减少水路压损。冷却水路结构(100)的冷却水连通路(140)由如下部分形成:圆状的水泵外壳(110),其收纳水泵(20);第一冷却水连通路(141),其设于水泵外壳(110)的下游(冷却水突出侧);以及筒状的第二冷却水通路(142),其沿与水泵(20)的工作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冷却水连通路(141)具有:水泵外壳连通部(241),其与水泵外壳(110)连通;三角形状部(242),其以冷却水上游侧作为一个顶点以扩大水路的方式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和上部连通部(243),其使三角形状部(242)的上部和第二冷却水通路(142)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10857637B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1910760184.4
申请日:2019-08-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多田和司
IPC: F01M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单元(102),具有:上游侧构件(40),其具有供窜缸混合气通过的开口部(43)、下游侧构件(50),其具有供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51)、以及多孔材料(60),其捕捉通过了开口部(43)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上游侧构件(40)具有与多孔材料(60)的第1面(62)对置的上游侧对置面(41a)和以在第1面(62)与上游侧对置面(41a)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从上游侧对置面(41a)突设,并支承第1面(62)的间隔件(42)。间隔件(42)在前端部具有支承多孔材料(60)的第1面(62)与第2面(61)之间的侧面(65、66)的支承部(44)。
-
公开(公告)号:CN111197512A
公开(公告)日:2020-05-26
申请号:CN201910941134.6
申请日:2019-09-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1M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能够防止相较于分离部件位于下游的油雾卷入分离后的窜漏气体并供给至内燃机的进气系统。油雾分离器包括分离器壳、气体入口部、气体出口部、分离部件以及壁部。分离器壳形成有气体流路。气体入口部于气体流路的一侧将窜漏气体导入分离器壳。气体出口部于气体流路的另一侧将窜漏气体排出分离器壳。分离部件设置于分离器壳内,并位于气体入口部与气体出口部之间,以在窜漏气体于气体流路中流通时从窜漏气体中分离出油雾。壁部立设于分离器壳内的底壁上,并在分离部件与气体出口部之间偏向气体出口部的位置上与气体出口部相向。
-
公开(公告)号:CN103967644B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410040475.3
申请日:2014-01-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多田和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1)的气缸盖(4)。该气缸盖(4)设置有从气缸盖(4)的侧表面(4a)突出的凸出部分(41),以在内部限定排气汇合部分(17)的至少一部分。凸出部分的下游端形成为排气出口管状部(42),该排气出口管状部的内部限定排气出口(18)。排气出口管状部的下表面设置有一对肋部(47),这一对肋部朝向和远离气缸盖的侧表面延伸,从而有利地防止排气出口管状部的热变形。
-
公开(公告)号:CN103967643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039645.6
申请日:2014-01-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40 , F01P3/02 , F01P2003/024 , F01P2060/16 , F02F2001/427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1)的气缸盖,该气缸盖的内部设置有排气汇合部分(17),这可以在防止包围排气汇合部分的出口端的部分的热变形的同时,避免气缸盖尺寸过大。排气汇合部分(17)的排气出口(18)由排气出口管状部(42)限定,该排气出口管状部从气缸盖(4)的侧表面突出,排气出口管状部(42)远离燃烧室向上倾斜,并且该排气出口管状部的自由端具有用于连接增压器(19)或通向增压器的连接管的安装面(42a)。下部排气水套(53)的从下方覆盖排气汇合部分(17)的部分(舌形部(53e))延伸进入排气出口管状部(42)的下壁(42b)。
-
公开(公告)号:CN111197512B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1910941134.6
申请日:2019-09-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1M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能够防止相较于分离部件位于下游的油雾卷入分离后的窜漏气体并供给至内燃机的进气系统。油雾分离器包括分离器壳、气体入口部、气体出口部、分离部件以及壁部。分离器壳形成有气体流路。气体入口部于气体流路的一侧将窜漏气体导入分离器壳。气体出口部于气体流路的另一侧将窜漏气体排出分离器壳。分离部件设置于分离器壳内,并位于气体入口部与气体出口部之间,以在窜漏气体于气体流路中流通时从窜漏气体中分离出油雾。壁部立设于分离器壳内的底壁上,并在分离部件与气体出口部之间偏向气体出口部的位置上与气体出口部相向。
-
公开(公告)号:CN107524538B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1710455499.9
申请日:2017-06-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在该内燃机中,气缸体包括第一漏气通道和第一回油通道。气缸盖包括第二漏气通道、回油室和第二回油通道,所述第二漏气通道将所述第一漏气通道与和气体‑液体分离器连接的连接通道连接,所述回油室分别地通过第一分隔壁与气门传动室分离并且通过第二分隔壁与所述第二漏气通道分离,并且所述回油室设置有第一回油孔,所述第一回油孔与所述气体‑液体分离器连接,所述第二回油通道将所述气门传动室与所述第一回油通道连接。所述第一分隔壁形成有将所述回油室与所述气门传动室连接的第二回油孔。所述第二分隔壁形成有在高于所述第二回油孔的位置将所述回油室与所述第二漏气通道连接的通风孔。
-
公开(公告)号:CN110857640A
公开(公告)日:2020-03-03
申请号:CN201910760812.9
申请日:2019-08-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多田和司
IPC: F01M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101),具有:壳体(20、30),其具有窜缸混合气的流入部(22)和流出部(34),并从流入部(22)到流出部(34)形成流路(PA)、油分离器单元(102),其配置于流路(PA)。油分离器单元(102)具有设置有使流路面积较小的节流部(43)的第1板部(41)和设置有供通过节流部(43)的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的第2板部(51)。节流部(43)由从第1板部(41)的规定端面(41c)延伸设置的切口(43)构成,壳体(30)在其内壁(32)具有供包括第1板部(41)的规定端面(41c)的端部(410)嵌合的嵌合部(33)。
-
公开(公告)号:CN110857637A
公开(公告)日:2020-03-03
申请号:CN201910760184.4
申请日:2019-08-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多田和司
IPC: F01M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单元(102),具有:上游侧构件(40),其具有供窜缸混合气通过的开口部(43)、下游侧构件(50),其具有供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51)、以及多孔材料(60),其捕捉通过了开口部(43)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上游侧构件(40)具有与多孔材料(60)的第1面(62)对置的上游侧对置面(41a)和以在第1面(62)与上游侧对置面(41a)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从上游侧对置面(41a)突设,并支承第1面(62)的间隔件(42)。间隔件(42)在前端部具有支承多孔材料(60)的第1面(62)与第2面(61)之间的侧面(65、66)的支承部(44)。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