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778712B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710116342.3
申请日:2017-03-01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一种多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涉及目标跟踪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双阈值的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虚假目标,增加了跟踪的可靠性,在目标跟踪阶段。对于目标检测阶段,本发明采用分类器的方法来分割目标和背景,这样更适用于不同的复杂背景,增加检测的鲁棒性。本发明采用具有空间信息的局部特征值来刻画目标的外观特征,这样使得目标跟踪的精度更高,而且当目标的外观与几个候选目标的外观相似时,不会因为外观相似而造成跟踪错误。
-
公开(公告)号:CN110423252A
公开(公告)日:2019-11-08
申请号:CN201910555820.X
申请日:2019-06-25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Krebs型多酸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以单元{SbW9}为基础引入1,2,4-三氮唑及过渡金属自组装合成Krebs型多酸化合物Na2Mn2H6[Mn2(H2O)2(trz)2(SbO2)2(SbW9O33)2],在反应过程中SbIII部分被氧化为SbV。本发明利用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特点和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生物学效应,通过在POM框架中引入有机基团,改变其表面电荷、极性和氧化还原特性,形成毒性更低、细胞穿透能力更强的功能化POM,制得的Krebs型多酸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并对胃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可作为抗肿瘤药物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258221B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810043772.1
申请日:2018-01-17
Applicant: 扬州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球状S/C@MoO2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复合材料通过下述步骤制备:1)将磷钼酸与四丁基溴化铵反应得TBA3PMo12O40;2)将SiO2/C加入到甲苯溶液中;3)TBA3PMo12O40溶解到乙腈溶液中,此混合溶液加入步骤2)中得SiO2/C@TBA3PMo12O40;4)产物高温煅烧得SiO2/C@MoO2;5)用HF刻蚀得C@MoO2;6)将C@MoO2与升华硫混合研磨进制得S/C@MoO2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可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本发明方法简单可行,成本较低;制备出的复合材料形貌均一,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大孔容,具有提高电池的库伦效率与循环稳定性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9568296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559801.6
申请日:2018-12-20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癌用多酸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多酸纳米功能材料以二氧化硅为载体负载多酸,通过将(NH4)18(NH4Sb9W21O86)溶于乙醇和水的混合液中,再依次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硅酸乙酯和NaOH溶液反应制得。本发明的多酸纳米功能材料制备简单,能够诱导肝癌细胞HepG2发生细胞凋亡,较单纯的多酸相比,具有更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对肝癌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率,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8258221A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810043772.1
申请日:2018-01-17
Applicant: 扬州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2 , H01M4/38 , H01M4/625 , H01M4/628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球状S/C@MoO2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复合材料通过下述步骤制备:1)将磷钼酸与四丁基溴化铵反应得TBA3PMo12O40;2)将SiO2/C加入到甲苯溶液中;3)TBA3PMo12O40溶解到乙腈溶液中,此混合溶液加入步骤2)中得SiO2/C@TBA3PMo12O40;4)产物高温煅烧得SiO2/C@MoO2;5)用HF刻蚀得C@MoO2;6)将C@MoO2与升华硫混合研磨进制得S/C@MoO2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可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本发明方法简单可行,成本较低;制备出的复合材料形貌均一,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大孔容,具有提高电池的库伦效率与循环稳定性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2310405A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1010222458.3
申请日:2010-07-05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调节空间物体姿态的一种角度放大并联机构。本发明结构是由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构成,传动机构中上平台、中间传动体、下平台上均设有柔索孔;驱动机构中电机、减速器固定在安装板上,安装板固定在固定座上;柔索通过柔索孔将上平台、中间传动体、下平台连接起来,电机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同轴联接,减速器输出轴与柔索连接。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工作空间较小缺陷。本发明采用多中间传动体对滚实现角度放大,同时控制多根柔索,可以实现末端到达空间任意位置,即可以实现上平台到达空间任意位置。由于每个中间传动体都发生对滚,上平台转动角度可以实现放大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026239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1910318346.9
申请日:2019-04-19
Applicant: 扬州大学
IPC: B01J31/16 , B01J31/06 , C08B37/16 , C08G83/00 , C07D333/76 , C07C45/29 , C07C49/403 , C07C49/78 , C07C47/54 , C07C45/28 , C07C51/285 , C07C63/06 , C07B41/06 , C07B4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β‑环糊精‑硅钨酸超分子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β‑环糊精‑硅钨酸超分子复合催化剂为单晶,化学式为(KCl4)Na7[(β‑CD)3(SiW12O40)]·9H2O,通过将环糊精、硅钨酸、KCl和NaCl按比例加入水中,搅拌混合均匀后调节pH至2.0~5.0,搅拌至充分混合,静置进行自组装,溶液自然缓慢蒸发,析出单晶β‑环糊精‑硅钨酸超分子复合催化剂。本发明的β‑环糊精‑硅钨酸超分子复合催化剂应用于环己醇等多种催化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及良好的循环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253762A
公开(公告)日:2017-10-17
申请号:CN201710542785.9
申请日:2017-07-05
Applicant: 扬州大学
IPC: C02F3/30 , C02F101/10 , C02F101/16
Abstract: 一种短程反硝化除磷耦合厌氧氨氧化的快速启动方法,属于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MBBR反应器内填料的氨氧化菌挂膜和A2/O反应器内厌氧氨氧化菌的驯化同时启动的方式,创造适合反硝化聚磷菌、厌氧氨氧化菌和短程硝化菌生长的最佳条件,厌氧氨氧化过程为自养脱氮,不消耗有机碳源,短程反硝化除磷进一步地节省碳源和曝气量,两种技术的耦合可最大程度地节能、降耗、节省反应时间。污泥产率低,缓解了污泥处置问题,降低运行成本。启动快且脱氮除磷效果稳定,尤其在污水碳源不足时能获得较高的脱氮除磷效率,更加适用于含氮、磷的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5863286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10180462.5
申请日:2016-04-27
Applicant: 扬州大学
IPC: E04G2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G2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宽柱双梁结构及砌体结构托换改造方法。宽柱双梁结构包括宽柱(1)、托换梁(2),每根托换梁(2)两端分别搭接在宽柱(1)上,还包括一端浇筑在托换梁(2)内,另一端浇筑在楼板(4)内的多个传剪器(3);砌体结构托换改造方法包括:(10)在原构造柱基础上,四周围加宽,形成宽柱(1);(20)在原有墙体两侧各设置一托换梁(2);(30)在托换梁(2)上方的楼板开浇筑孔,将传剪器一端浇筑在托换梁(2)内,另一端浇筑在楼板(4)内;(40)在难以拆除墙体内设置连接筋(4),一端浇筑在托换梁(2)内,另一端与浇筑在未拆除墙体(5)内。本发明的宽柱双梁结构及托换改造方法,在砌体结构改造时无需先拆除原有墙体。
-
公开(公告)号:CN103150487B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210497419.3
申请日:2012-11-29
Applicant: 扬州大学
IPC: G06F19/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动物育种学、发育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涉及一种利用表达谱数据及相关生物信息工具分析和构建网络调控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是建立肌苷酸相关基因的数据集,计算各基因的权重模型,初步选择基因表达调控,其次是求相关系数并求解,构建网络图,最后是结合建立的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并基于KEGG数据库构建肌苷酸相关基因的网络调控图。本发明本研究以我国地方鸡种如皋黄鸡为素材,构建IMP合成途径中8个关键酶的寡核苷酸探针,在分子杂交的基础上筛选出基于RNA水平上的调控模型,揭示风味物质—IMP合成关键酶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差异。为“优质鸡”的培育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