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401982B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1811348365.8
申请日:2018-11-13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效防治蚧壳虫的爪哇棒束孢。本发明首次研究发现爪哇棒束孢对埃及吹绵蚧和扶桑绵粉蚧等蚧壳虫类昆虫具有很好的致病防治效果,并筛选了一株高致病力的爪哇棒束孢菌株IJID003,可作为一种对蚧壳虫具有高致病力的活体生物农药,在蚧壳虫类昆虫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很好的广阔应用前景。而且爪哇棒束孢是一种昆虫病原真菌,其分生孢子悬浮液可直接作用于虫体,较目前的化学防治药剂相比,具有高效、绿色、对环境友好、环保、持效性强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优点,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在被开发为生防制剂用于蚧壳虫类昆虫的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629985B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1711058618.3
申请日:2017-11-01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拮抗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具体所述植物内生细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BSY3,该菌株于2017年8月3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7463。该菌株BSY3对褐根病菌、美人蕉瘟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白蝴蝶炭疽病菌、黑松叶斑病菌以及香蕉枯萎病菌等常见植物真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这些病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具有显著的生防作用。而且,该菌株是来源于植物体内的内生细菌,相比传统的化学药剂防治法,对真菌性病害具有更加安全的生防效果;且其长期在植物体内,可与植物建立和谐共处、稳定发展的生存关系,可以更加有效、稳定地发挥其生物防治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208692122U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20804550.2
申请日:2018-05-28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植物蛀干害虫捕捉防治装置,所述害虫捕捉防治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用于对准害虫洞口的捕虫筒、用于对害虫进行捕捉的智能捕虫笼、用于收纳捕捉的害虫设有诱饵的收虫筒,所述智能捕虫笼设有用于感应害虫是否到达指定区域的感应装置、用于接受感应装置感应信号的控制器以及用于堵住害虫出口的自锁装置,所述感应装置、自锁装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使得能够智能化的捕捉害虫,从而实现了幼虫或成虫活体的实验对象的获得,并且防止害虫对植物的钻蛀,实现了植物的健康上生长。(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0987856U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1921377459.8
申请日:2019-08-22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倒药口及给药器。上述倒药口,包括进药槽和导流件;进药槽包括储液槽和渐收漏液口;储液槽与倒药口形状相匹配,且在周向上连续贯通;渐收漏液口的漏液面积小于储液槽的进液面积。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原药进入倒药口后沿储液槽周向连续流通,进而流入至渐收漏液口。并且,保证原药先在倒药口内部空间均布,然后通过渐收漏液口均匀进入药桶。上述带有倒药口的给药器,包括混药机构、吸药机构和滴灌机构;混药机构包括上述倒药口、混药桶和进水管;进水管的进水口位于混药桶的底部,进水管的出水口伸入至混药桶的顶部。本实用新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混药不均匀、进水管易腐蚀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9677136U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821828134.2
申请日:2018-11-07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木蠹蛾初羽化成虫的收集装置。所述木蠹蛾初羽化成虫的收集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上设有入虫口、透气孔及从主体延伸出来的收集器,主体内部设有诱虫区,主体上还设有使主体固定在树上的固定装置,并使当主体固定在树上时,入虫口与树干上蛀洞相对。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不需专人操作、对树木和环境无害,易于成虫收集与喂养、防止成虫逃逸,并保证成虫标本活性等效果,同时组装方便、操作简单,制备成本低廉,能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