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459996A

    公开(公告)日:2012-05-16

    申请号:CN201080026860.2

    申请日:2010-05-17

    Inventor: 横田匡史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实现照射面的中央部等期望的区域的高亮度化的照明装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2)的特征在于,具备:光源(17);底座(14),其收纳上述光源(17);以及光学部件(15a),其与上述光源(17)相对,上述光学部件(15a)具有与上述底座(14)中配置有上述光源(17)的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光源重叠部(DA)和与未配置上述光源(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DN),上述光源重叠部(DA)设为与上述光源非重叠部(DN)相比与上述光源(17)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相对大,在该光源重叠部(DA)包含与上述光源(17)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与该光源重叠部(DA)内的周围区域相比相对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

    夹具和光源装置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79528A

    公开(公告)日:2009-07-08

    申请号:CN200780023490.5

    申请日:2007-06-25

    Abstract: 一种夹具和光源装置,即使是灯的并置间隔不同的光源装置,也可用共用的夹具来夹持灯,并可减少光源装置因夹具而引起的亮度不均。在夹具上,在一个面上设置有对并置的多个灯予以夹持的多个夹持部(32、32),夹具上还设置有:安装在支撑所述灯的支撑部件上的安装部(34)、以及对夹持部(32、32)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的位置予以保持的保持凸部(35、35),在夹持部的至少两个夹持部之间设置有可朝变更该夹持部(32、32)之间的距离的方向挠曲的两个挠性部(36、36)。

    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804037B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080026362.8

    申请日:2010-04-21

    Inventor: 横田匡史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仅通过将显示面板和背光源进行拼装就能够作为电视接收装置等最终产品来提供,确保大的有效显示区域,并且在背光源上拼装显示面板时具有优异的作业性。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LED(52);LED基板(51),其上安装LED(52);液晶面板(11),其利用LED(52)的光进行显示;第1机箱(Ca),其中装配液晶面板(11);第2机箱(Cb),其中装配LED基板(51);以及反射片(60),其能够反射来自LED(52)的光,第1机箱(Ca)和第2机箱(Cb)相互卡合,该第1机箱(Ca)和第2机箱(Cb)作为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观的外箱,反射片(60)以由LED基板(51)支撑的状态配置于第2机箱(Cb)的内面。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803826A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1080026861.7

    申请日:2010-05-17

    Inventor: 横田匡史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实现低成本化和抑制耗电并且抑制灯影像的产生的照明装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2)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点状光源(80);以及底座(14),其收纳上述点状光源(80),具有用于出射上述点状光源(80)的光的开口部(14b);以及光学部件(15(15a)),其与上述点状光源(80)相对,以覆盖上述开口部(14b)的形式配置;上述点状光源(80)配置成具有其配置间隔相对密的光源高密度区域(LH)和配置间隔相对稀疏的光源低密度区域(LL),在上述光学部件(15(15a))中至少与上述光源低密度区域(LL)重叠的部位形成有反射来自上述点状光源(80)的光的光反射部(50)。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688649B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0880021564.6

    申请日:2008-03-24

    Abstract: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并列配置的多个线状光源(17)和配设在上述线状光源(17)的与光射出侧相反的一侧的光反射部件(40),上述线状光源(17)的排列具有其排列间隔相对较窄的窄间隔部分(17A)和相对较宽的宽间隔部分(17B),上述光反射部件(40)在上述线状光源(17)的正下方具备开口部(50),上述窄间隔部分(17A)中的上述开口部(50)的开口率大于上述宽间隔部分(17B)中的上述开口部(50)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该开口部(50)相对于上述光反射部件(40)整体的形成比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