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753059B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1880097985.0

    申请日:2018-09-27

    Inventor: 村上晋三

    Abstract: 具备折弯部(FD)并具备用于将端子部(T)与显示区域(DA)中的布线电连接的连接布线(CL)的显示装置(2)在所述折弯部中,以沿着与边框区域(NA)的缘部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在无机绝缘膜以及膜层(10)的各自中设置有无机绝缘膜第一狭缝(SA)以及膜层第一狭缝(10A)。另外,所述显示装置在相邻的多根所述连接布线之间具备:与所述无机绝缘膜第一狭缝相交的无机绝缘膜第二狭缝(SB),或者,与所述膜层第一狭缝相交的膜层第二狭缝(10B)。

    安装基板及显示面板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716421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780056429.4

    申请日:2017-09-07

    Abstract: 阵列基板(11b)至少具备:玻璃基板(GS),其安装有驱动器(12);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6),其配置在玻璃基板(GS)的安装区域(DMA)并为与驱动器(12)连接的端子部;第一端子结构部(31);栅极绝缘膜(16),其在与第一端子结构部(31)重叠的位置开口形成第一接触孔(34);第二端子结构部(32),其以至少与第一接触孔(34)及其开口边缘重叠的形式配置;第一层间绝缘膜(19),其与第二端子结构部(32)重叠且在与第一接触孔(34)不重叠的位置开口形成第二接触孔(35);以及第三端子结构部(33),其以至少与第二接触孔(35)及其开口边缘重叠的形式配置。

    光拾取装置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881298B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210224137.6

    申请日:2012-06-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0903 G11B7/0906 G11B7/1353 G11B2007/0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聚焦衍射区域(21)所包含的细分区域由与光源(12)所能射出的光的类型相对应的聚焦细分区域构成,对应于不同光的类型的聚焦细分区域在与平行分割线(27)正交的方向上彼此相邻配置。跟踪衍射区域(36)所包含的细分区域由与光源(12)所能射出的光的类型相对应的跟踪细分区域构成,对应于不同光的类型的跟踪细分区域在与平行分割线(27)正交的方向上彼此相邻配置。

    光拾取装置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727930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0910208035.3

    申请日:2009-10-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0948 G11B7/0903 G11B7/131 G11B7/135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小型化、可以生成稳定的推挽信号的光拾取装置。光拾取装置(10)包括:光源(12);物镜(13);衍射元件(17);受光元件(16);以及控制驱动部(14)。向衍射元件(17)入射光学记录介质(11)反射的光。向受光元件(16)入射经衍射元件(17)进行了衍射的光束,受光元件(16)中形成有多个受光区域(20)。受光区域(20)输出与入射光束的光通量对应的输出信号。控制驱动部(14)通过计算多个受光区域(20)输出的输出信号的差异,求出推挽信号,并基于推挽信号对物镜(13)进行控制驱动。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753059A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1880097985.0

    申请日:2018-09-27

    Inventor: 村上晋三

    Abstract: 具备折弯部(FD)并具备用于将端子部(T)与显示区域(DA)中的布线电连接的连接布线(CL)的显示装置(2)在所述折弯部中,以沿着与边框区域(NA)的缘部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在无机绝缘膜以及膜层(10)的各自中设置有无机绝缘膜第一狭缝(SA)以及膜层第一狭缝(10A)。另外,所述显示装置在相邻的多根所述连接布线之间具备:与所述无机绝缘膜第一狭缝相交的无机绝缘膜第二狭缝(SB),或者,与所述膜层第一狭缝相交的膜层第二狭缝(10B)。

    安装基板及显示面板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716421B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1780056429.4

    申请日:2017-09-07

    Abstract: 阵列基板(11b)至少具备:玻璃基板(GS),其安装有驱动器(12);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6),其配置在玻璃基板(GS)的安装区域(DMA)并为与驱动器(12)连接的端子部;第一端子结构部(31);栅极绝缘膜(16),其在与第一端子结构部(31)重叠的位置开口形成第一接触孔(34);第二端子结构部(32),其以至少与第一接触孔(34)及其开口边缘重叠的形式配置;第一层间绝缘膜(19),其与第二端子结构部(32)重叠且在与第一接触孔(34)不重叠的位置开口形成第二接触孔(35);以及第三端子结构部(33),其以至少与第二接触孔(35)及其开口边缘重叠的形式配置。

    光拾取装置和光分割体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271700B

    公开(公告)日:2011-02-09

    申请号:CN200810087205.2

    申请日:2008-03-19

    Inventor: 村上晋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和光分割体,能抑制由来自与聚光记录层不同的非聚光记录层的反射光而引起的恶劣影响。在各TES受光部(72a、72b),把中介受光元件(84a、84b)与第一副光束受光元件(81a、81b)邻接配置。中介受光元件(84a、84b)从把来自聚光记录层(41a)的主光束的反射光聚光的位置、和把来自聚光记录层41a的各副光束的反射光聚光的位置这两者离开,配置为与第一副光束受光元件(81a、81b),接受来自非聚光记录层(41b)的主光束的反射光。校正部(56)根据中介受光元件(84a、84b)的受光结果(S84a、S84b)校正第一副光束受光元件(81a、81b)的受光结果(S81a、S81b)。

    拾光器
    1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42364C

    公开(公告)日:2008-12-10

    申请号:CN200610125673.5

    申请日:2006-08-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0903 G11B7/0916 G11B7/1353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拾光器(50),包含将从光源(2)出射后被记录媒体(8)反射的光分成多束并使其射落到受光部(7)的全息元件(51)。全息元件(51)上形成具有划分用于FES检测的光的聚焦用划分部(53)和划分用于TES的光的纹道跟踪用划分部(54)的全息图案(52)。将纹道跟踪用划分部(54)形成在除夹在通过物镜(6)处在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入射到全息元件(51)的反射光的光轴(55)在全息元件(51)上画成对X方向平行的第1虚拟直线(56)与在全息元件(51)上画成对第1虚拟直线(56)平行并且仅隔开距离(d)的第2虚拟直线(57)之间的区域(58)以外的区域。

    光拾取装置和光分割体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71700A

    公开(公告)日:2008-09-24

    申请号:CN200810087205.2

    申请日:2008-03-19

    Inventor: 村上晋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和光分割体,能抑制由来自与聚光记录层不同的非聚光记录层的反射光而引起的恶劣影响。在各TES受光部(72a、72b),把中介受光元件(84a、84b)与第一副光束受光元件(81a、81b)邻接配置。中介受光元件(84a、84b)从把来自聚光记录层(41a)的主光束的反射光聚光的位置、和把来自聚光记录层41a的各副光束的反射光聚光的位置这两者离开,配置为与第一副光束受光元件(81a、81b),接受来自非聚光记录层(41b)的主光束的反射光。校正部(56)根据中介受光元件(84a、84b)的受光结果(S84a、S84b)校正第一副光束受光元件(81a、81b)的受光结果(S81a、S81b)。

    光拾取装置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56788A

    公开(公告)日:2008-09-03

    申请号:CN200810082011.3

    申请日:2008-02-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拾取装置。在光源(43)和光盘(42)间的光路中设置衍射部(46)。衍射部(46)使来自光盘(42)的记录层(41)的反射光向受光部(45)衍射。衍射部(46)包括具有第一衍射效率的第一衍射区域和具有比第一衍射效率低的第二衍射效率的第二衍射区域。第一衍射区域具有FES衍射部(70)及第一~第四TES衍射部(71~74)。第二衍射区域具有第五及第六TES衍射部(81、82)。来自非聚光记录层(41b)的一级衍射光入射到第五及第六TES衍射部(81、82),由这些第五及第六TES衍射部(81、82)使其向受光部(45)衍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