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674196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410067519.5
申请日:2024-01-17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 H02J3/24 , H02J3/38 , G06F30/20 , G06F113/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电机组非线性虚拟轴系耦合参数的设计方法及系统,属于新能源高渗透的新型电力系统功率振荡抑制和频率支撑技术领域,包括:基于构网型双馈风电机组与同步发电机的小扰动方程,获取构网型双馈风电机组的非线性虚拟轴系立方刚度,进而建立构网型双馈风电机组与同步发电机组间的两自由度非线性虚拟轴系耦合模型,并通过捕捉振荡能量由同步机单向转移至风电机组时的极大值点,获取最优的非线性虚拟轴系立方刚度;本发明通过获取最优的非线性虚拟轴系立方刚度,进而充分发挥了风电机组的功率和频率支撑潜力,可显著提升风电机组抑制功率振荡和支撑系统频率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411778A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211223552.X
申请日:2022-10-08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双馈风电场的多联轴协调优化功率振荡抑制方法,主要包括:构建风电场内多机虚拟多联轴耦合下的系统动态模型以及设计一致性响应虚拟同步机多机虚拟联轴控制器;输入发电机、线路的网络拓扑参数;通过同步机功角振幅公式,计算系统振荡评价指标;判断所计算评价指标是否为最小值,如果是,对虚拟刚度、阻尼和惯量参数进行拟合;将拟合后的参数输入至虚拟多联轴控制器中生成新的功率变化量;基于功率变化量形成新的功率信号,经过虚拟同步机环节,更新双馈风电机组的功角,进而调节风机功率,响应系统的功率波动。本发明利用多机一致性响应和多联轴协调优化可激发风电场抑振整体效应,提升其对系统功率振荡及频率的支撑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333130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1012776.6
申请日:2022-08-23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 H02J3/32 , H02J3/00 , H02J3/28 , H02J3/38 , H02J7/00 , H02J3/24 , H02J3/46 , H02M3/04 , H02M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含有电动汽车虚拟储能的直流微网的优化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根据电价策略,引导转移电动汽车充放电需求的特征曲线,构建电动汽车虚拟储能模型,用于模拟电动汽车的虚拟储能系统的负荷平移效果;基于电动汽车虚拟储能模型,通过将源荷储资源集成到协同运行优化中,根据粒子群算法求解日内经济性最优调度策略,建立含电动汽车虚拟储能的直流微网的微网能量管理模型;基于微网能量管理模型,根据模型中的最优虚拟电容值的引入,生成直流微网的最优储能配置与功率分配的优化控制策略;本发明提出的含电动汽车虚拟储能的源荷储优化控制策略,使供、需两侧资源得以整合,提升了系统调控的互动灵活性,显著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4928073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111587963.2
申请日:2021-12-23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虚拟同步抑振带宽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变速风电机组并网的电机参数;根据所述电机参数计算刚度初始值;根据所述刚度初始值,引入轴系立方刚度,建立所述变速风电机组并网的非线性联轴运动模型;根据所述刚度初始值采用最优带宽理论,计算控制器非线性虚拟刚度;根据所述非线性虚拟刚度确定所述变速风电机组的非线性虚拟联轴控制器。可有效拓展风机虚拟同步抑振带宽,避免谐振风险,提升抑制功率振荡和频率变化的并网主动支撑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904852B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910315893.1
申请日:2019-04-19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主动负荷的直流电网虚拟储能控制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储能元件功率变化量;步骤2:判断储能元件功率变化量是否等于0,如果是,储能元件正常工作,转步骤9,否,转步骤3;步骤3:判断功率变化量是否大于零,如果是,转向步骤4,否,转向步骤6;步骤4:判断储能元件的荷电状态是否大于70%,如果是,转向步骤7,否,转步骤5;步骤5:储能元件继续充电,转步骤9;步骤6:判断储能元件荷电状态是否小于30%,如果是,转步骤7,否,转步骤8;步骤7:投入主动负荷虚拟储能;步骤8:储能元件继续放电;步骤9:结束。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主动负荷的直流电网虚拟储能控制方法,增强系统应对功率波动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786400A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2010776582.8
申请日:2020-08-05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混合储能的电力系统暂态能量转移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附加暂态能量转移控制器的电力系统,进行小扰动分析,得到系统特征方程,并定义功角衰减速度;将系统功角振荡周期划分为功角偏移和功角恢复两个阶段;判断功角偏移阶段的衰减速度是否减小,是,继续判断功角恢复阶段的衰减速度是否增大,是,继续判断附加暂态能量转移控制器后系统暂态能量是否减少,是,暂态能量转移控制器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结束。本发明提供的含混合储能的电力系统暂态能量转移控制方法,通过在系统中附加暂态能量转移控制器,能够减小系统加速能量的积累,增大减速能量的转化,转移同步发电机承受的暂态能量,从而显著提高系统暂态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0460098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799947.6
申请日:2019-08-28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 H02J3/38 , H02P9/10 , H02P101/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虚拟质量块的风力机双质块轴系稳定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监测风力发电机的角速度;判断风电机组的轴系部分是否出现扰动;根据风力机运行转速的大小判断风电机组是否处于最大功率运行区域,对应设置风力机的桨距角:判断风力发电机的角速度是否进入允许波动范围。本发明提供的基于虚拟质量块的风力机双质块轴系稳定控制方法,通过调节风力发电机的桨距角改变其输出的机械功率,能够减小两质块模型风电机组在动态过程中形成的不平衡功率,提高风电机组轴系柔性连接部件的耐受干扰能力,保证风电机组在系统扰动及大幅度功率调节过程中的轴系振荡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0048453A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910327355.4
申请日:2019-04-23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虚拟暂态能量的风电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建立四机两区互联电网系统;步骤2:将四机两区互联电网系统等效为两台等值发电机,并根据互联电网联络线上有功功率的传输方向,划分区域1和区域2;步骤3:判断换流器的并网点处电网频率是否超出波动范围,是,转步骤4,否,转步骤3;步骤4:检测等值发电机SG1、SG2转子功角δ1和δ2;步骤5:根据风电机组并网点所接入的电气位置,判断风电机组是否接入区域1;步骤7:设置区域1中并网换流器功率控制环节的有功增量,转10;步骤8:确定区域2虚拟暂态能量;步骤9:设置区域2中有功增量。本发明提供的暂态稳定控制方法,提高系统暂态功角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230021B
公开(公告)日:2018-12-04
申请号:CN201610673490.0
申请日:2016-08-16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可控惯性风电的区域互联电网的暂态功角稳定控制方法,包括判断含可控惯性风电的两区域互联电网的功角是否发生振荡步骤,如果没有发生振荡,继续监测,如果有振荡,判断送电侧发电机组GS的等值有功功率输出与功率设定区间的位置关系,若大于该区间,输出HSvir=HSvir_max,HRvir=0;若小于该区间,输出HSvir=0,增大HRvir至惯量设定范围;若位于该区间内,则无需调节。与传统暂态功角稳定控制相比,本发明能够根据发电机的有功输出状态以及互联电网功角首摆方向,采用相应的惯性调节方法,使其有效解决风电场并网及系统故障引起的发电机群间功角振荡问题,改善电网暂态稳定水平。互联电网借助风电场改变其所在子区域系统的惯量大小,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048511B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申请号:CN201510362411.X
申请日:2015-06-26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7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可控惯性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系统的惯性综合控制方法,包括判断并网点的电网频率是否发生变化步骤,如果没有变化,继续监测,如果有变化,判断可控惯性风力发电机组并网点的位置,如果在送电端,调节有功增量ΔPf为:否则,调节有功增量ΔPf为:与传统惯性控制相比,本发明能够根据风电场所处区域的地理位置,采用相应的惯性调节方法,使其同时具备了参与电网频率调节和增加系统阻尼两种控制功能,消除了传统虚拟惯性控制在调频时引入负阻尼的不利影响。互联电网可借助风电场灵活改变其所在子区域系统的惯量大小,增强惯性支撑和阻尼功率振荡的能力,提高系统的动态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