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558195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518997.5
申请日:2023-11-15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风洞快速均匀降雪的降雪模拟装置,属于降雪模拟技术领域。包括下料框,所述下料框的底部设置有下料部,下料部控制下料框内雪颗粒模拟物的单位时间内的下料量和是否下料,下料部包括纵向下料组件和横向下料组件;本发明通过同步联动机构的设置,当导向架上升时,其带动第二连接块一起上升,并在第二连杆部件的联动作用下,使除了与第二安装框固定的横向承载板不动外,剩余的横向承载板同步在第二安装框内移动,使得横向承载板之间的间隙跟随纵向承载板之间的间隙同步扩大或缩小,从而能够调节下料部下料眼的大小,控制其单位时间内下料量,其降雪量大小调整范围能够满足需求,适用性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405977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664552.2
申请日:2021-06-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雨雪荷载耦合模拟的试验装置。本发明涉及建筑模型新型多因素联合降雪全过程模拟试验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淋雨系统、供水系统、控制系统、吹雪系统和振动降雪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控制供水系统向淋雨系统供水,吹雪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直接生成雪颗粒,振动降雪系统通过振动播撒装置,将雪播撒在试验段内,用以模拟天空降雪。本发明充分考虑了由降雨所导致的屋面冰雪荷载的演变过程。为大跨空间结构屋面积雪堆积‑消融‑结晶‑堆积演变全过程模拟研究的问题提供重要了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6053006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613731.2
申请日:2016-07-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M9/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户外风致雪飘移的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放置所需模型构件至指定角度;(2)在试验段顺风向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台气象站,在远离所述试验段的开阔场地设置至少一台气象站,并将积雪置于振动装置中;(3)按照实验要求,选择筛网的孔径、设置风机的风速和振动装置的振动频率,开启风机装置和振动装置,模拟降雪环境;(4)试验结束后,利用测量工具进行积雪分布测量;(5)整理数据,并采用自主开发程序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绘制积雪分布等值线图。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省去了空气制冷环节,试验运行成本低,可进行多次重复性试验;试验段为敞开式,不存在风洞中阻塞率的限制,使得模型构件缩尺比上限变大。
-
公开(公告)号:CN114112282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111384739.3
申请日:2021-11-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M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风雪模拟的大尺度低温可控大气边界层试验系统及方法,包括大气边界层风洞、驻室和制冷系统,大气边界层风洞包括首尾相互连通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在上流道内布置动力段,在下流道内依次布置稳定段、收缩段和试验段,回流型风洞的拐角处均为过渡段,在动力段内设有风扇,在稳定段内设有空气换热器;驻室由隔板分隔为贮存雪颗粒的储藏间和设有雪颗粒振动播撒装置的操作间,储藏间位于稳定段上部,在储藏间内设有冷风机,操作间位于试验段上部,雪颗粒振动播撒装置播撒雪颗粒均匀落入试验段;制冷系统为驻室内的冷风机和大气边界层风洞的空气换热器输出载冷剂进行换热。本发明通过系统各部分配合使用实现自然降雪过程的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7491268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518991.8
申请日:2023-11-15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1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角度定向移动式模拟太阳辐射的试验装置,包括固定座、环形轨道、水平调节座、弧形轨道、弧形调节座、驱动齿轮、限位轮、灯组和遮光部;固定座上固定有环形轨道,在环形轨道的中心点上设置有台座;弧形轨道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有水平调节座,两个水平调节座分布在环形轨道的相对点上,环形轨道的内侧设置有弧形状齿条,弧形调节座上分布有驱动齿轮和限位轮,其中驱动齿轮与弧形状齿条适配啮合,驱动齿轮的转轴上设置有驱动电机,弧形调节座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板,灯组固定在安装板上,遮光部固定在安装板上,并处于灯组的外侧。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为太阳辐射研究提供了功能全面、使用便利的研究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06053006B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610613731.2
申请日:2016-07-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M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户外风致雪飘移的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放置所需模型构件至指定角度;(2)在试验段顺风向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台气象站,在远离所述试验段的开阔场地设置至少一台气象站,并将积雪置于振动装置中;(3)按照实验要求,选择筛网的孔径、设置风机的风速和振动装置的振动频率,开启风机装置和振动装置,模拟降雪环境;(4)试验结束后,利用测量工具进行积雪分布测量;(5)整理数据,并采用自主开发程序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绘制积雪分布等值线图。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省去了空气制冷环节,试验运行成本低,可进行多次重复性试验;试验段为敞开式,不存在风洞中阻塞率的限制,使得模型构件缩尺比上限变大。
-
公开(公告)号:CN101275928B
公开(公告)日:2011-03-23
申请号:CN200810064193.1
申请日:2008-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密封电子装置多余物微粒的自动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系统组成包括:声音传感器(1),转台(2),曲柄摇杆机构(3),IO&DA板卡(4),变频器(5),三相电机(6),声音信号调理电路(7),实时数据采集卡(8)和上位机处理器(9);声音传感器贴附在被测件外壁上,声音传感器(1)通过信号线与声音信号调理电路(7)连接;声音信号调理电路(7)连接实时数据采集卡(8);实时数据采集卡(8)连接上位机处理器(9),上位机处理器(9)通过IO&DA板卡(4)与变频器(5)的控制端连接;变频器(5)连接三相电机(6),三相电机(6)通过曲柄摇杆机构(3)驱动转台(2)。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传统PIND检测方法检测精度不高,客观性不强,不能实现自动检测自动判别,且只能对多余物微粒的有无做出判断,无法对多余物的材质特征做出判断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4740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915101.5
申请日:2024-07-09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05B9/04 , G01W1/14 , G01D21/00 , G01D21/02 , G01D11/00 , G01D11/30 , B05B14/00 , B05B12/08 , B05B12/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降雨装置,属于模拟降雨技术领域。一种模拟降雨装置,包括喷头组件,所述喷头组件包括喷管和管道,所述喷管和管道通过连接套相连通,且管道与喷淋管连通,喷管底部开口且顶部闭合;所述喷管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塞,密封塞底部从上至下向内收缩,所述密封塞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密封塞的一端延伸出喷管,所述连接杆的外部固定套设有活塞二;本发明通过设置喷淋机构可以模拟出真实降雨情景,水压小时喷头的喷孔小,水压大时喷孔变大,进而模拟出不同的降雨量,并且仅需要控制水泵一的功率即可实现,相比于现有技术,该装置不再需要设置多个执行器对喷头组件单独调节和控制,大幅缩减了制造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405977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110664552.2
申请日:2021-06-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雨雪荷载耦合模拟的试验装置。本发明涉及建筑模型新型多因素联合降雪全过程模拟试验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淋雨系统、供水系统、控制系统、吹雪系统和振动降雪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控制供水系统向淋雨系统供水,吹雪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直接生成雪颗粒,振动降雪系统通过振动播撒装置,将雪播撒在试验段内,用以模拟天空降雪。本发明充分考虑了由降雨所导致的屋面冰雪荷载的演变过程。为大跨空间结构屋面积雪堆积‑消融‑结晶‑堆积演变全过程模拟研究的问题提供重要了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3405761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679288.X
申请日:2021-06-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M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室外低温环境的风洞预冷装置,属于建筑雪荷载领域。风洞预冷装置安装在风洞的过渡段,其中,风洞预冷装置包括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均连通风洞内部与外界空气。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利用室外低温环境的风洞预冷装置,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寒冷地区冬季的室外低温环境,对风洞进行预冷,其成本相比于现有其它类似设备的预冷方式成本大大减低,经初步测算,每次试验可降低用电量约1200Kw·h。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