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362276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011163283.3
申请日:2020-10-2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东瑞减震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M7/02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子结构混合试验方法,采用全新设计思路,通过回声状态网络在线预测获得结构体的预测恢复力,并将预测恢复力反馈给数值积分程序进行求解,获得结构体在下一时刻的预测位移,然后以此作为控制目标,采用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算法对作动器进行控制,实现结构体的位移,检测获得结构体在下一时刻的实际位移,以及结构体试验子结构在下一时刻的实际恢复力,最后以此为依据实现下一轮的预测;如此整体方案设计,解决了子结构混合试验中数值子结构的恢复力预测精度问题、以及子结构位移控制的时滞问题,从而实现具有高性价比、响应快、控制精度高等特点的混合试验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2628342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524165.0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永磁铁的磁流变阻尼减振装置及其减振方法,包括隔磁套壳,所述隔磁套壳内部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柱形腔和第二柱形腔;连接法兰,其下端通过一竖杆与一横杆刚性连接,所述横杆的上端面上位于所述竖杆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根活塞杆,横杆的下端面连接一竖向布置的阻尼减振柱,所述阻尼减振柱能够伸入所述第二柱形腔中;隔磁套壳上临近所述第二柱形腔的两侧设置对称布置的两个空腔,两个空腔中布置极性相对的两个永磁铁;隔磁环,套接固定在所述阻尼减振柱的上端,所述隔磁环的导磁率大于所述隔磁套壳的导磁率。本发明通过隔磁材料和机械结构的有效结合,实现磁流变阻尼器的低能耗,低产热。
-
公开(公告)号:CN111561539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2010466848.9
申请日:2020-05-28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东瑞减震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IPC: F16F9/5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有限空间的旋转剪切式磁流变隔减振方法,基于一旋转剪切式磁流变隔减振装置,装置包括双叉主旋臂,所述双叉主旋臂的一端具有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由导磁材料制成的旋转限位套筒,另一端具有与装置连接的双叉臂;副旋臂,包括主副连接端C和装置安装端D,其中,所述主副连接端C采用导磁材料与所述双叉主旋臂一端的旋转限位套筒连接;磁流变弹性体,固定连接在双叉主旋臂一端所述旋转限位套筒内壁与副旋臂之间;磁感线圈,设置在双叉主旋臂一端所述旋转限位套筒内壁与所述磁流变弹性体之间。该方法将磁流变弹性体的横向剪切运动方式改为了旋转剪切运动方式,使装置的横向结构长度更短,更为节省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1169629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2010083803.3
申请日:2020-02-1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B64C27/08 , B64C39/02 , B64D47/00 , B60M1/28 , H02J13/00 , G01R31/08 , G01D21/02 , H04B1/3822 , G08C1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四旋翼无人机的铁路接触网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从铁路接触网检测工作的巡检项目和工作环境出发,结合当前较为成熟的模块进行组合,通过四旋翼无人机(4)的飞行,实现检测装置沿接触线的移动,并同时完成对铁路接触网相关参数的检测工作,将检测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模块(32)传送至地面的移动数据接收控制台(2),实现集接触网导高和拉出值测量、接触网发热故障诊断、接触悬挂状态检测等多种检测功能,以此来完成对接触网的检测工作,并且不论是检测装置的结构设计,还是相应的功能实现,均体现了设计的合理性和操作的智能化,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有效提高了针对接触网主要状态参数进行检测和维修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899443A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910302582.1
申请日:2019-04-15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减振装置,包括减振平台、缸筒以及底座;还包括设置在缸筒上部的减振部和设置在缸筒下部的电磁感应部;减振部和电磁感应部具有一定的间距;其中,减振部由多块相互平行设置的夹层钢板和磁流变弹性体组成,相邻夹层钢板之间以及夹层钢板与缸筒内侧壁之间均填充有磁流变弹性体;电磁感应部为缠绕有线圈的铁芯;还包括电流控制器以及设置在减振平台上的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与电流控制器连接,电流控制器一端通过导线与线圈连接,电流控制器另一端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连接;其中,减振平台和底座均采用不导磁材料制备而成;夹层钢板和缸筒均采用高磁导率、低剩磁材料制备而成。
-
公开(公告)号:CN109668704A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811609323.5
申请日:2018-12-2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1M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式混合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其中,一种分离式混合试验系统包括OpenSees数值子结构模块、MATLAB计算模块、ARM嵌入式控制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作动器加载系统和试验子结构模块。另外,还公开了一种分离式混合试验系统的试验方法。本发明将OpenSees、MATLAB和ARM嵌入式控制器相结合,实现了OpenSees与MATLAB之间的实时双向通信和MATLAB与ARM嵌入式控制器之间的实时双向通信的功能,解决了整体结构中OpenSees数值子结构模块数值仿真试验与试验子结构模块实物试验协同工作的问题,可实现减震结构的混合动力模拟地震试验。本发明还具有试验系统占地面积小、成本低、试验精度高、试验程序易于移植、试验系统易于控制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114152A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811146330.6
申请日:2018-09-2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流变减震装置的控制系统,由充电控制模块和电流控制模块组成;充电控制模块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模糊控制器、Buck-boost电路和充电电池,模糊控制器由信号采集模块、模糊控制芯片以及驱动电路组成;Buck-boost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太阳能电池板,Buck-boost电路的负载端与充电电池的正负极连接,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太阳能电池板的电压和电流,模糊控制芯片输出的PWM波通过驱动电路驱动Buck-boost电路中的MOSEFT开关管并控制其开关占空比,使Buck-boost电路产生稳定的电压输出给充电电池;电流控制模块包括位移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电流控制芯片和外围电路模块,位移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位移信号和加速度信号通过AD转换模块传输给电流控制芯片,电流控制芯片对位移信号和加速度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PWM波,然后通过外围电路模块将PWM波转换成电流信号输出给磁流变减震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8827570A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633094.4
申请日:2018-06-2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1M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实验装置,由主控制器、激励装置、振动装置以及采集装置组成;其中,激励装置包括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振动装置包括振动台座和位于振动台座上的振动台,伺服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振动台传动连接;采集装置含有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振动台上;激励装置和采集装置均与主控制器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实验装置的实验方法。本发明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实验装置具有控制性能好、场地适应性强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005336A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510432121.8
申请日:2015-07-22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5D23/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粘弹性减振器性能试验的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由铁镍合金钢板围合成的箱体,所述铁镍合金钢板包含内外两层铁镍合金钢板,所述内外两层铁镍合金钢板之间填充有绝热材料,所述箱体内的前后壁上均贴有硅橡胶加热板,所述箱体左右两侧嵌有半导体制冷器,所述箱体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通孔结构,还包括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置于所述箱体的上方,所述温度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硅橡胶加热板和半导体制冷器电路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硅橡胶加热板和半导体制冷器均与外部供电电源端连接。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能够实时测量和调节箱体内的温度,从而使放置在箱体内待测的粘弹性减振器的温度始终保持在检测所需的温度范围内。
-
公开(公告)号:CN119646762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68186.2
申请日:2024-12-18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6F18/27 , G06F18/214 , G06F18/213 , G06N3/0464 , G06N3/0442 , G06N3/045 , G06N3/08 , G06N5/01 , G06N20/20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管道剩余强度预测方法及系统,构建CNN‑BiLSTM‑Adaboost模型,所述CNN‑BiLSTM‑Adaboost模型包括根据腐蚀管道的参数数据提取腐蚀管道特征的CNN特征提取模块、利用双向LSTM传播机制获得腐蚀管道特征时间序列的BiLSTM时间序列模块、用于迭代过程中调整样本权重生成一个强预测器的Adaboost优化模块;预测时,通过训练好的CNN‑BiLSTM‑Adaboost模型进行管道剩余强度的预测。本发明不仅预测精度高,而且适应性广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