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824675A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426115.5
申请日:2018-05-07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E04B2/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公开了一种剪力墙及其制作方法,其中剪力墙包括:设置在墙体的左右两侧的边框柱;边框柱沿墙体的延伸方向深入位于墙体底部的基础内;四根高强纵筋分别沿墙体的延伸方向设置在边框柱的四个顶角处,且构成第一钢筋笼;至少四根弱粘结超高强纵筋沿墙体的延伸方向设置在边框柱内,且构成第二钢筋笼;第二钢筋笼嵌于第一钢筋笼内;至少两个弱粘结超高强钢筋暗支撑相交设置在两个边框柱之间的区域内,且弱粘结超高强钢筋暗支撑深入所述基础内。本发明提供的剪力墙在具有较好的抗震性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好的恢复性;且该剪力墙施工工艺简单,可广泛应用于抗震减灾结构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6499089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10952796.X
申请日:2016-11-03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底部加强型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制作方法,属于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的剪力墙适用于抗震设防地区的多层及高层建筑,墙底两角部采用预制的阶梯形钢板箱对称布置,外侧钢板长度从下到上依次减小,呈阶梯形变化。伸入钢筋的一侧采用钢板条焊接在两对侧钢板上,将整体有效拉结。此剪力墙施工较为简便,能有效防止边框柱的纵筋过早屈曲,增强高强钢与高强混凝土的有效粘结,相比于传统做法,其塑性铰区域发展更加充分,可有效改善高强混凝土剪力墙的延性,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880822B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210512102.6
申请日:2022-05-11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G06F3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空间流线设计评价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待评价的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空间流线设计对象对应的换乘体验指标参数;所述换乘体验指标参数包括平均换乘距离指标参数、平均换乘时间指标参数、换乘路径平均客流密度指标参数、路径顺畅度平均指标参数及行走舒适度平均指标参数;确定换乘体验指标参数对应的指标权重系数;基于换乘体验指标参数及对应的所述指标权重系数,确定不同轨道交通线路间的乘客换乘体验需求度;基于乘客换乘体验需求度,确定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空间流线设计对象的水平评价结果。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有效评价综合交通枢纽各轨道交通线路间的流线设计水平,提高了流线设计水平评价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06337512B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610953341.X
申请日:2016-11-03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底部加强型钢管混凝土边框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制作方法,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的剪力墙适用于抗震设防地区的多层及高层建筑,剪力墙材料选用高强混凝土及纤维增强混凝土;墙体底部塑性铰域设有双钢板,双钢板间采用短钢筋有效拉结;仅在未包双钢板的墙体上部布置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本发明与普通现浇钢筋混凝土带框剪力墙相比,抗震性能较好,强度刚度均有提高,施工也较为方便,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抗侧力构件形式,适于在抗震设防地区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208363359U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820668490.6
申请日:2018-05-07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E04B2/6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公开了一种剪力墙,包括:设置在墙体的左右两侧的边框柱;边框柱沿墙体的延伸方向深入位于墙体底部的基础内;四根高强纵筋分别沿墙体的延伸方向设置在边框柱的四个顶角处,且构成第一钢筋笼;至少四根弱粘结超高强纵筋沿墙体的延伸方向设置在边框柱内,且构成第二钢筋笼;第二钢筋笼嵌于第一钢筋笼内;至少两个弱粘结超高强钢筋暗支撑相交设置在两个边框柱之间的区域内,且弱粘结超高强钢筋暗支撑深入所述基础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力墙在具有较好的抗震性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好的恢复性;且该剪力墙施工工艺简单,可广泛应用于抗震减灾结构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8363422U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820694081.3
申请日:2018-05-10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损伤可控的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该叠合柱包括钢管和钢筋笼,所述钢管设置在所述钢筋笼内,且二者之间的空间内浇筑第一混凝土锚固,所述钢筋笼由锚固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内的纵筋和箍筋连接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筋包括第一纵筋和第二纵筋,所述第一纵筋的强度低于所述第二纵筋的强度,且所述第二纵筋为外表面具有弱粘结特性的钢筋。本实用新型的损伤可控的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能够提供二次刚度,控制残余位移,实现损伤的可控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8792625U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820632893.5
申请日:2018-04-28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E04C3/3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强再生混凝土叠合柱,该叠合柱包括钢管、浇筑在所述钢管内的第一高强再生混凝土和浇筑在所述钢管外的第二高强再生混凝土,还包括:拉结钢筋;所述拉结钢筋穿过所述钢管并被所述钢管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锚固在所述第一高强再生混凝土内,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锚固在所述第二高强再生混凝土内。本实用新型的高强再生混凝土叠合柱能够有效地将钢管内外的混凝土连接形成整体,使钢管外围的混凝土和钢管内的混凝土在共同抵抗水平地震作用时协同互补,提高叠合柱的抗震能力和震后可修复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