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机构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00920A

    公开(公告)日:2009-04-01

    申请号:CN200780008957.9

    申请日:2007-0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3484

    Abstract: 一种阻尼机构,可抑制装设在飞轮装配体上的阻尼机构在高转速区域内的返回故障并提高振动衰减性能。阻尼机构(4)包括:第一飞轮(2);以可相对于第一飞轮(2)相对旋转的形态配置的中间旋转体(44);以可相对于中间旋转体(44)相对旋转的形态配置的第二飞轮(3);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第一飞轮(2)和中间旋转体(44)的多个第一螺旋弹簧(41)的第一阻尼器(8);以及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中间旋转体(44)和第二飞轮(3)、在比第一阻尼器(8)的最小动作扭矩小的扭矩下开始动作的第二阻尼器(9)。第一螺旋弹簧(41)以在旋转方向上被预先压缩的状态收容在中间旋转体(44)的支撑部(45)之间。

    转矩波动吸收装置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025205A

    公开(公告)日:2007-08-29

    申请号:CN200710079293.7

    申请日:2007-0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包括固定于飞轮(F)的盘体(25)、固定于变速器(T)的盘毂(21)、第一和第二侧板(22A,22B)、减振部件(24)以及第一和第二控制板(33A,33B),第一和第二控制板由止动销(34)铆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该转矩波动吸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滞后作用机构,包括低摩擦部件(35A,35B),并产生较小滞后作用力;第二滞后作用机构,包括高摩擦部件(32A,32B),并产生较大滞后作用力。盘毂包括凸缘部分(21A),该凸缘部分具有其中插入止动销的通孔。由在通孔与盘毂之间形成的间隙,限定控制板与盘毂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当相对旋转角度限定在间隙范围内时,第一滞后作用机构起作用。

    减振盘组件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603654A

    公开(公告)日:2005-04-06

    申请号:CN200410083340.1

    申请日:2004-09-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7 F16F1/128

    Abstract: 一个减振盘组件包括驱动盘,它可旋转地连接到驱动动力源,还包括从动盘,它连接到从动侧并可相对驱动盘旋转,还包括减振机构,它被调整用来吸收驱动盘和从动盘之间因相互之间相对旋转而产生的碰撞。该减振机构位于从动盘上,包括螺旋弹簧和位于螺旋弹簧内的扭转减振器。扭转减振器包括至少一个导向部位,该导向部位相对螺旋弹簧内侧有预定的间隙,还包括缓冲件部位,该缓冲件部位在导向部位内侧与至少一个导向部位成为一体。

    转矩波动吸收装置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025205B

    公开(公告)日:2011-05-11

    申请号:CN200710079293.7

    申请日:2007-0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包括固定于飞轮(F)的盘体(25)、固定于变速器(T)的盘毂(21)、第一和第二侧板(22A,22B)、减振部件(24)以及第一和第二控制板(33A,33B),第一和第二控制板由止动销(34)铆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该转矩波动吸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滞后作用机构,包括低摩擦部件(35A,35B),并产生较小滞后作用力;第二滞后作用机构,包括高摩擦部件(32A,32B),并产生较大滞后作用力。盘毂包括凸缘部分(21A),该凸缘部分具有其中插入止动销的通孔。由在通孔与止动销之间形成的间隙,限定控制板与盘毂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当相对旋转角度限定在间隙范围内时,第一滞后作用机构起作用。

    扭矩波动吸收器
    1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678816B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210068961.7

    申请日:2012-03-15

    Inventor: 关根务 江端胜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97

    Abstract: 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阻尼部(2),以其弹性吸收输出轴(5)与输入轴(30)之间的扭矩波动;以及限幅部(4),布置在从阻尼部(2)到输入轴(30)的动力传输路径上,限幅部(4)构造成,当输出轴(5)与输入轴(30)之间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等于或超过定义为在阻尼部(2)处吸收的预定扭矩时,限幅部(4)滑转。阻尼部(2)包括:中板(15),其向限幅部(4)传输旋转动力;侧板(11、12),其从输出轴(5)接收旋转动力输入;以及弹性件(16),其吸收由中板(15)与侧板(11、12)之间的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在相对于阻尼部(2)位于径向靠外侧的周边部分,侧板(11、12)直接或间接连接至与输出轴(5)相连接的飞轮(7)。

    阻尼机构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400920B

    公开(公告)日:2012-01-04

    申请号:CN200780008957.9

    申请日:2007-0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3484

    Abstract: 一种阻尼机构,可抑制装设在飞轮装配体上的阻尼机构在高转速区域内的返回故障并提高振动衰减性能。阻尼机构(4)包括:第一飞轮(2);以可相对于第一飞轮(2)相对旋转的形态配置的中间旋转体(44);以可相对于中间旋转体(44)相对旋转的形态配置的第二飞轮(3);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第一飞轮(2)和中间旋转体(44)的多个第一螺旋弹簧(41)的第一阻尼器(8);以及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中间旋转体(44)和第二飞轮(3)、在比第一阻尼器(8)的最小动作扭矩小的扭矩下开始动作的第二阻尼器(9)。第一螺旋弹簧(41)以在旋转方向上被预先压缩的状态收容在中间旋转体(44)的支撑部(45)之间。

    减振盘组件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08881C

    公开(公告)日:2008-08-06

    申请号:CN200410083340.1

    申请日:2004-09-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7 F16F1/128

    Abstract: 一个减振盘组件包括驱动盘,它可旋转地连接到驱动动力源,还包括从动盘,它连接到从动侧并可相对驱动盘旋转,还包括减振机构,它被调整用来吸收驱动盘和从动盘之间因相互之间相对旋转而产生的碰撞。该减振机构位于从动盘上,包括螺旋弹簧和位于螺旋弹簧内的扭转减振器。扭转减振器包括至少一个导向部位,该导向部位相对螺旋弹簧内侧有预定的间隙,还包括缓冲件部位,该缓冲件部位在导向部位内侧与至少一个导向部位成为一体。

    转矩波动吸收装置
    1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828429Y

    公开(公告)日:2006-10-18

    申请号:CN200420104944.5

    申请日:2004-10-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97

    Abstract: 一种转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与变速器输入轴相连接的阻尼机构。阻尼机构具有固定在圆盘的两个表面上的近似环形形状的摩擦部件,所述圆盘设置在外圆周部分上。转矩波动吸收装置还包括用来从驱动动力源传送驱动力的飞轮、与飞轮一起旋转并且与摩擦部件的第一表面相邻接的第一板、与摩擦部件的第二表面相邻接的第二板、将第二板偏压向摩擦部件的锥形盘簧、与第一板一起旋转并且支撑锥形盘簧的支撑部件、将第一板固定在支撑部件上的多个固定部件。第一板包括增强部分,该增强部分在相对于所述摩擦部件径向向内定位的内圆周部分处加强所述第一板的刚度。

    阻尼器装置
    1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664293U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520182616.5

    申请日:2015-03-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3484 F16F15/139

    Abstract: 一种阻尼器装置(1、1A、1B、1C、1D、1E、1F、1G、1H)包括:第一旋转构件(4);第二旋转构件(5);第一弹性部(7、7A),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并通过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第三旋转构件(6、6A);第二弹性部(8,8A),插设在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并通过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以及动态吸振器(9),包括锚固构件(91、91A)和第三弹性部(92),该第三弹性部插设在锚固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且通过锚固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至少该第三弹性部在该旋转轴线的径向上位于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内侧。

    扭矩波动减小装置
    2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627744U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320554994.2

    申请日:2013-09-06

    Abstract: 一种扭矩波动减小装置(3),包括:第一主阻尼器(3a),被设置在驱动源(1)与传动装置(7)之间的动力传送路径上,且减小驱动源与传动装置之间产生的波动扭矩;第二主阻尼器(3b),被设置在相对于第一主阻尼器的传动装置侧以与第一主阻尼器串联,且减小波动扭矩,第二主阻尼器的振动阻尼性能不同于第一主阻尼器的振动阻尼性能;动态阻尼器(3c、3d),被设置在第一主阻尼器与第二主阻尼器之间,且利用惯性本体(34d、35、45c)和弹力限制驱动系统在动力传送路径上的特定的共振点的振动;腔室(53),容纳第一主阻尼器和第二主阻尼器以及动态阻尼器;以及粘性介质(54),被部分的腔室包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