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079937B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080068831.2

    申请日:2010-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 B62D21/152 B62D25/14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将包括偏移碰撞和斜向碰撞在内的前面碰撞或后面碰撞的载荷吸收、分散并传递到车身底部的车身下部结构。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车身底部(12),其上直立设置有车厢前壁下部(24)、下后部(26),所述车厢前壁下部(24)和所述下后部(26)从地板部(22)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起直立设置;悬架梁(50),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以面接触于车厢前壁下部(24)的前表面的状态而被结合在车身底部(12)上;前EA部件(16),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被结合在悬架梁(50)的前壁(50F)上。

    车身下部结构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079937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080068831.2

    申请日:2010-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 B62D21/152 B62D25/14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将包括偏移碰撞和斜向碰撞在内的前面碰撞或后面碰撞的载荷吸收、分散并传递到车身底部的车身下部结构。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车身底部(12),其上直立设置有车厢前壁下部(24)、下后部(26),所述车厢前壁下部(24)和所述下后部(26)从地板部(22)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起直立设置;悬架梁(50),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以面接触于车厢前壁下部(24)的前表面的状态而被结合在车身底部(12)上;前EA部件(16),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被结合在悬架梁(50)的前壁(50F)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