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10948511U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1921624648.0
申请日:2019-09-27
Applicant: 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常州威通矿山装备有限公司 ,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E21B1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液压智能竖井伞钻,包括可伸缩式支撑柱以及设于支撑柱外部的套筒,所述套筒由回转油缸驱动能绕支撑柱轴线转动,套筒圆周方向上呈环形阵列分布有主臂,各主臂与套筒铰接,主臂的另一端铰接滑架;还设有俯仰油缸和翻转油缸等;可通过控制阀控制支撑油缸的升降和伸缩,待设备调整到合适位置时,将三个侧支撑全部打开,支撑在井筒的侧壁,用来固定伞钻,确保三个钻臂向下打孔时,设备稳定性满足工作要求。三个钻臂采用液控平动方案。通过遥控器控制钻臂的升降、俯仰、左右摆动,凿岩机的推进,旋转和冲击。(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7177897U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720845569.7
申请日:2017-07-13
Applicant: 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竖井全液压装岩机,包括吊盘及固定系统、装岩机旋转系统、液压驱动系统、装岩机操控系统和液压装岩系统,吊盘及固定系统由地面稳车集控通过吊盘悬吊钢丝绳悬吊在井筒内,装岩机旋转系统安装在吊盘及固定系统之上,液压驱动系统安装在下层吊盘上;液压装岩系统及装岩机操控系统均安装在装岩机旋转系统的主架上,各种液压系统及供电系统通过高压胶管和电缆与各系统之间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立井全液压智能装岩装备,能够实现竖井装岩的安全高效及节能环保,提高了立井施工速度,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102305101A
公开(公告)日:2012-01-04
申请号:CN201110152393.4
申请日:2011-06-08
Applicant: 中煤第七十一工程处 , 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立井井筒井底临时煤仓储运系统,包括沿立井(12)将煤矸提升至井口的吊桶(11)以及沿立井两侧上的巷道(1)将煤矸输送至巷道与立井的接口处的输料装置(4),其特征在于:在接口处的立井(12)井筒内设有用于存储煤矸的临时煤仓(5),临时煤仓(5)上具有接料口,由巷道(1)内开采出的煤矸通过输料装置(2)从接料口进入临时煤仓(5),临时煤仓(5)底部具有出料口,出料口用于将煤矸从临时煤仓内输送出,在出料口处设有一个溜槽(8),用于将由出料口输送出的煤矸输送至吊桶(11)内。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井下临时煤仓有一定的储存容量,巷道掘进工作面使用综掘机掘进,皮带输料机装矸至煤仓的机械化连续运输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230768A
公开(公告)日:2011-11-02
申请号:CN201110152401.5
申请日:2011-06-08
Applicant: 中煤第七十一工程处 , 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红粘土斜井掘进高效爆破方法,其特征在于:a.在红粘土全断面的纵向中截面处设置一对中心眼(1),在一对中心眼的外围全断面上设置三对掏槽眼(2),在三对掏槽眼(2)的外围全断面上设有一圈辅助眼(3),在红粘土全断面下部由中间向两侧横向设有一组底眼(6);b.在孔眼内装填炸药,进行一次爆破;c.然后,在红粘土全断面辅助眼的外围设置一圈以上的副辅助眼(4),在副辅助眼(4)的外围全断面上设有一圈周边眼(5),且在红粘土全断面下部底眼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组副底眼(7);d.在孔眼内装填炸药,进行二次爆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爆破参数优化后,炮眼利用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达90%以上,有的循环炮眼利用率达到100%。
-
公开(公告)号:CN103850686A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申请号:CN201410109155.9
申请日:2014-03-21
Applicant: 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E21D5/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井套壁整体液压模板,整体模板为圆筒形,所述整体模板在圆周方向上由四块相同大小的主体模板拼接构成,相邻两个主体模板之间通过脱模油缸相互连接,并在相邻两个主体模板之间的间隙设置活动模板;各所述主体模板由钢丝绳悬吊在下层盘上。本发明解决了目前两种套内壁施工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了立井套内壁施工的安全性,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施工人工费用和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立井套内壁混凝土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777186A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1210275210.2
申请日:2012-08-03
Applicant: 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E21D5/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井砌壁全液压自移式模板装置,其包括:悬吊于立井中的吊盘以及设置在吊盘上的液压站;与液压站通过管路连接的竖向油缸,设于吊盘下方的支撑结构及移动模板,支撑结构与移动模板分别和竖向油缸及其活塞杆连接;支撑结构上设有与液压站通过管路连接的第一水平油缸,其对支撑结构进行扩张或收缩,在扩张时因摩擦力固定于立井内壁上并为移动模板提供悬吊支撑;移动模板呈不封闭的圆筒形,在移动模板的开口处设有第二水平油缸,其缸体连接于开口处一侧的模板上,活塞杆连接于开口处另一侧的模板上;还包括对移动模板的开口进行封闭的封口模板。本发明解决了无稳车钢丝绳悬吊模板问题,实现了掘进与混凝土井壁支护的同步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02777186B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1210275210.2
申请日:2012-08-03
Applicant: 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E21D5/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井砌壁全液压自移式模板装置,其包括:悬吊于立井中的吊盘以及设置在吊盘上的液压站;与液压站通过管路连接的竖向油缸,设于吊盘下方的支撑结构及移动模板,支撑结构与移动模板分别和竖向油缸及其活塞杆连接;支撑结构上设有与液压站通过管路连接的第一水平油缸,其对支撑结构进行扩张或收缩,在扩张时因摩擦力固定于立井内壁上并为移动模板提供悬吊支撑;移动模板呈不封闭的圆筒形,在移动模板的开口处设有第二水平油缸,其缸体连接于开口处一侧的模板上,活塞杆连接于开口处另一侧的模板上;还包括对移动模板的开口进行封闭的封口模板。本发明解决了无稳车钢丝绳悬吊模板问题,实现了掘进与混凝土井壁支护的同步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02787808A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210305832.5
申请日:2012-08-24
Applicant: 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大直径超深立井凿井井架,由井架支脚、边节点、支杆、W型支撑、目字型天轮平台,个字型支撑、天轮平台、天轮房、大字型支撑、工作梯、大型中节点构成,所述W型支撑的上部以大型中节点与所述目字型天轮平台连接,所述W型支撑的下部以大型中节点与所述大字型支撑下部及所述支杆连接,所述大字型支撑的底端与井架支脚连接;所述目字型天轮平台上部通过个字型支撑与所述天轮平台连接,所述天轮房设于所述天轮平台的上方;所述大字型支撑的下部以边节点与边支撑连接;所述工作梯自所述大字型支撑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天轮房处。该井架是适用于净直径10-12m、深度1600m以上的大型井筒施工的凿井井架。
-
公开(公告)号:CN119333144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310911655.3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矿井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井筒临时混合改绞装载装置,包括:支撑底板,其外侧呈阵列的竖立分布有多个支撑支脚,平衡机构,其具有:活动连接于多个支撑支脚上的锁紧组件,且支撑底板上,对应多个锁紧组件还设置有连接组件,每个连接组件均和对应锁紧组件活动配合,其中,每个支撑支脚的底部还均设置有支撑组件,装料桶,其可拆卸连接于支撑底板上,本装置通过在各个支撑支脚上分别调节锁紧组件的纵向位置,进而使得多个锁紧组件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后续在放置支撑底板上,可保证其在多个锁紧组件的支撑下稳定的水平摆放,从而保证后续在向装料桶中装载矸石时,装料桶不会出现晃动或者倾斜。
-
公开(公告)号:CN119333075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310911660.4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矿产开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瓦斯抽采钻孔防喷孔装置,包括:钻采管道,其一端设置有钻采设备,且另一端延伸至矿洞内并可拆卸连接有钻头,所述矿洞内的所述钻采管道上设置有扰流组件,且其远离所述钻头的一侧还设置有密封机构,通过所述扰流组件用以缓解所述矿洞内开采料的喷孔速度,且所述密封机构用以阻流开采料,限制钻孔喷孔,通过设置于钻采管道上的多个扰流板缓解钻孔时开采料的喷涌强度,减少开采料冲击到密封机构上的强度,从而保证密封机构和矿洞内壁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开采过程中出现钻孔喷孔的现象,降低了甲烷泄漏的可能,同时保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