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气机后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调节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817703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210299844.1

    申请日:2012-08-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压气机后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调节系统,包括:压气机、涡轮、发动机、连接管、容积腔、移动体、贯穿管和弹性部件,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容积腔上壁面相连通,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容积腔右壁面、发动机进气管相连通,贯穿管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移动体可以在容积腔内左右移动;在低速工况,移动体右侧压力较低,移动体向右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不能相连通,发动机进气量相对增大,功率上升;在高速工况,移动体右侧压力较高,移动体向左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相连通,发动机进气量相对减小,各缸爆压降低。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系统。

    涡轮前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机械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817701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210299862.X

    申请日:2012-08-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涡轮前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机械装置,包括:压气机、涡轮、发动机、连接管、容积腔、移动体、贯穿管和弹性部件,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下壁面相连通,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容积腔右壁面、发动机排气管相连通,贯穿管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移动体可以在容积腔内左右移动;在低速工况,移动体右侧压力较低,移动体向右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不能相连通,发动机进气量相对增大,功率上升;在高速工况,移动体右侧压力较高,移动体向左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相连通,发动机进气量相对减小,各缸爆压降低。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系统。

    旋转式排气支管缩口率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470366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310370953.2

    申请日:2013-08-22

    Inventor: 冒晓建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旋转式排气支管缩口率控制装置,包括容积腔、弹性部件、旋转体、隔板、旋转轴、旋转板和链条,容积腔的纵截面为圆环状,固定体、旋转体的纵截面均为圆弧状,排气管为等截面圆管,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均布置在固定体内,第二贯穿管的上壁面通过弹性部件隔板连接在一起。当发动机进气管压力较高时,旋转体带动旋转板逆时针旋转,排气支管缩口率相对较大,发动机泵气损失较小;当发动机进气管压力较低时,旋转体带动旋转板顺时针旋转,排气支管缩口率相对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涡轮前可用能较多。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

    气动式多轴同步旋转系统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470365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310370951.3

    申请日:2013-08-22

    Inventor: 冒晓建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气动式多轴同步旋转系统,包括容积腔、弹性部件、旋转体、隔板、旋转轴、旋转板和链条,容积腔的纵截面为圆环状,固定体、旋转体的纵截面均为圆弧状,排气管为等截面圆管,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均布置在固定体内,固定体的右壁面通过弹性部件与固定板连接在一起。当发动机进气管压力较高时,旋转体带动旋转板逆时针旋转,排气支管缩口率相对较大,发动机泵气损失较小;当发动机进气管压力较低时,旋转体带动旋转板顺时针旋转,排气支管缩口率相对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涡轮前可用能较多。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

    压气机和涡轮同机构调节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720582B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210189733.5

    申请日:2012-06-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压气机和涡轮同机构调节系统,包括:压气机、涡轮、发动机、连接管、容积腔、移动体、贯穿管和弹性部件,第一贯穿管和第二贯穿管均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面,移动体的左壁面通过弹性部件与容积腔左壁面相连接。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移动体可以在容积腔内左右移动;在低速工况,移动体左侧压力较低,移动体向左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相连通,压气机的进气量相对增大,压气机不发生喘震;在高速工况,移动体左侧压力较高,移动体向右移动,第五连接管和第六连接管相连通,发动机的进气量相对减小,各缸爆压降低。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系统。

    旋转体上带有流通孔的旋转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470364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310370940.5

    申请日:2013-08-22

    Inventor: 冒晓建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旋转体上带有流通孔的旋转系统,包括容积腔、弹性部件、旋转体、隔板、旋转轴、旋转板和链条,容积腔的纵截面为圆环状,固定体、旋转体的纵截面均为圆弧状,排气管为等截面圆管,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均布置在固定体内,第二贯穿管的上壁面通过弹性部件隔板连接在一起。当发动机进气管压力较高时,旋转体带动旋转板逆时针旋转,排气支管缩口率相对较大,发动机泵气损失较小;当发动机进气管压力较低时,旋转体带动旋转板顺时针旋转,排气支管缩口率相对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涡轮前可用能较多。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

    双贯穿管式容积腔结构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78274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10159763.1

    申请日:2012-05-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双贯穿管式容积腔结构,包括:压气机、涡轮、发动机、连接管、容积腔、移动体、贯穿管和弹性部件,第一贯穿管和第二贯穿管均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面,移动体的左壁面通过弹性部件与容积腔左壁面相连接。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移动体可以在容积腔内左右移动;在低速工况,移动体左侧压力较低,移动体向左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相连通,压气机的进气量相对增大,压气机不发生喘震;在高速工况,移动体左侧压力较高,移动体向右移动,第五连接管和第六连接管相连通,发动机的进气量相对减小,各缸爆压降低。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系统。

    无级变速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0423963C

    公开(公告)日:2008-10-08

    申请号:CN200610029878.3

    申请日:2006-08-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6/442 Y02T10/6234

    Abstract: 一种汽车技术领域的无级变速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本发明包括发动机、发动机曲轴输出端、第一电机、离合器输入端、离合器、第二电机输入端、第二电机、传动轴、差速减速器、第一半轴、第二半轴、第一电机高压电路、第一电机驱动控制装置、第二电机高压电路、第二电机驱动控制装置、储能装置、储能装置高压电路。第一电机转子轴与发动机曲轴输出端相连接,并通过离合器与第二电机转子轴相连接,第二电机转子轴通过传动轴、差速减速器、半轴直接与车轮相连接,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均与储能装置电连接。本发明具有无级变速、低系统成本、低开发成本、低维修成本等特点,使整车油耗、排放、动力性、驾驶平顺性等达到综合最优。

    串并联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0406289C

    公开(公告)日:2008-07-30

    申请号:CN200610027400.7

    申请日:2006-06-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623 Y02T10/6243 Y02T10/84

    Abstract: 一种汽车技术领域的串并联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本发明其特点在于双电机双离合器混动结构,次电机主要用于快速起动发动机,主电机与次电机任何时刻均可按电动模式或发电模式工作。次电机与发动机输出端连接,次电机与主电机之间设置了次离合器,变速箱与主电机之间设置了主离合器。该混合动力总成沿用了现有内燃机汽车的发动机与变速箱技术及其机械结构,结构简单、布置紧凑、制造成本低,与现有内燃机汽车具有良好技术继承性,降低了系统成本,极大地优化了发动机、主电机、次电机运行效率和再生制动能量回馈效率,显著降低整车油耗和有害排放,并保持良好的动力性与驾驶平顺性。

    双电机三离合器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911704A

    公开(公告)日:2007-02-14

    申请号:CN200610029877.9

    申请日:2006-08-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77 Y02T10/84

    Abstract: 一种汽车技术领域的串并联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本发明包括:发动机、辅助离合器、主电机、主离合器、变速箱、皮带轮离合器、皮带轮电机、发动机前端皮带轮系、发动机附件系统、动力电池、辅助电池、电机驱动控制器、高压电安全控制器、动力电池管理器、直流变换器、整车控制器、发动机控制器、第一半轴、第二半轴。皮带轮电机带动皮带轮通过一个离合器与发动机相连,并独立驱动发动机附件系统。主电机通过一个辅助离合器与发动机相连、并通过一个主离合器与变速箱的输入轴相连。本发明结构简单、布置紧凑、制造成本低,优化了发动机、主电机、皮带轮电机运行效率和再生制动能量回馈效率,整车油耗和有害排放,并保持良好的动力性与驾驶平顺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