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349471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11142394.5
申请日:2022-09-20
Applicant: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IPC: A01K61/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蚬的高产量人工繁育方法,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繁育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繁育场所准备,选取合适的区域建造河蚬繁育大棚,内含两个4m*4m*1m的集水池(集水池为连通状态),集水池内布设一台适配的水泵,两台微型曝气装置,若干规格为4m*1m*0.3m(长*宽*高)的繁育池,内含规格为100目的尼龙材质拦网,及配套DN75流水管和回流管,流水渠等。本发明可大规模繁育河蚬,繁育过程可控、产量高、易于管理、成本低,次年即可产出大量成熟子代,有效提高人工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并且可以极大解决河蚬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同时对稳定水生态系统以及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608182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275797.5
申请日:2023-03-21
Applicant: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2F3/32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湖泊水生态修复的贝类净化系统,包括在水域内设置的连接桩体结构以及设在连接桩体结构之间的贝类净化结构,所述的桩体结构为设在水域内设置的木桩体,所述的贝类净化结构包括在两个木桩体之间设置的固定尼龙绳体、设在每个固定尼龙绳体上的牵引绳体、设在牵引绳体上的多个净化网体结构以及设在牵引绳体下端的下方设置多孔混凝土生态球。本发明构建由螺、蚌、鱼、草、菌、藻组成的完整的立体微生态体系,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高效联合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具有高效吸收降解污染物质的能力。特别适合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水体。
-
公开(公告)号:CN114815933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633712.1
申请日:2022-06-07
Applicant: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5D23/30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适用于淡水贝类人工培育的恒温系统,包括在养殖区域内设置的水温控制系统、水循环系统及稚蚌培育系统,水温控制系统包括电加热控制设施和蓄水池,电加热控制设施内置有热敏电阻,用于控制水温,水循环系统设置有蓄水池、提升泵、补水泵以及水位控制器,水位控制器可用于控制补水泵和提升泵的启动和关闭,稚蚌培育系统中每个稚蚌培育池末端设置有水质净化单元,该淡水贝类苗种恒温培育系统可以满足各种淡水贝类培育过程中对水温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响应机制,特别是冬季及早春阶段,能够有效提升稚蚌的存活率,减少建设成本。其次本稚蚌培育系统,对循环过程中的水体具有净化作用,可实现系统内部水体的重复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616734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609178.8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IPC: A01K61/5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顶珠蚌的人工繁育方法,具体包括:亲蚌的选育、选育寄主鱼、采集钩介幼虫、寄生感染、感染后寄主鱼的培育、脱苗后稚蚌的培育6个步骤;其中,将所述钩介幼虫按1000~1500只/条的比例感染所述寄主鱼;将感染后的寄主鱼放入流水育苗池中进行饲养;投喂饲料养殖至幼虫完全脱落,获得稚蚌;并进一步将稚蚌置于溶氧充足的环境下,进行流水培育,获得幼蚌。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有助于解决市场上圆顶珠蚌供不应求以及自然界中圆顶珠蚌繁殖率低的问题,同时填补了圆顶珠蚌的人工繁育方法研究的空缺。用人工繁育技术介入蚌的繁殖,可大大提高蚌的繁殖率,利于解决蚌类在自然水体中濒危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616733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499606.6
申请日:2020-12-18
Applicant: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IPC: A01K61/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扭蚌的人工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包括亲蚌筛选和流水驯化、寄主鱼的选择和强化培养、检查钩介幼虫发育情况、集钩介幼虫、钩介幼虫的寄生、寄主鱼的饲养和钩介幼虫脱苗、稚蚌的培育管理、网箱吊养、后期维护管理。本发明科学、易于管护、繁殖率高、成本低、过程可控,维护成本低,便于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攻克了自然界中扭蚌繁殖率极低的问题,这项发明对于扭蚌科学研究以及扭蚌种质资源增殖放流都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2243937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270361.X
申请日:2020-11-13
Applicant: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蚌稚蚌脱苗、苗种精培育装置以及制作方法,包括装置寄主鱼暂养系统、稚蚌脱苗和收集系统、苗种精准培育系统、温控系统、进水系统和出水系统;所述寄主鱼暂养系统包括寄主鱼暂养殖箱体,寄主鱼暂养殖箱箱体支撑架,设在寄主鱼暂养殖箱体内部的寄主鱼暂养殖隔离网。本发明创新性地将寄主鱼养殖、稚蚌脱苗和收集、苗种培育有机结合又相互独立。将钩介幼虫在寄主鱼体上变态发育至稚蚌脱落前的培育过程单独移入寄主鱼暂养箱中进行,同时在寄主鱼暂养箱中设置隔离网,将寄主鱼与箱底隔开,与传统的直接将寄主鱼放入水泥或砖块培育池中进行苗种培育相比,首先可降低鱼体与池壁摩擦或碰撞受伤感染以及搅动池底污染水质致死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2093912A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2010999457.3
申请日:2020-09-22
Applicant: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2F3/32 , C02F9/14 , C02F101/16 , C02F10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所述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其中,所述生产型湿地包括蚌类、鱼类、螺类、植物的养殖或种植;所述生产型湿地的面积为S面积=A/(180~220)*1亩,A为收集区域人口。本发明所提供的生态修复系统是一种适用于农村地区的,能够因地制宜的,能够产业化的,实现“低投入、少维护、有产出”的污水处理新工艺。
-
公开(公告)号:CN108217839A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810207130.0
申请日:2018-03-14
Applicant: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1/42 , B01J39/14 , B01J41/08 , B01J49/06 , B01J49/07 , C02F2001/422 , C02F2001/425 , C02F2101/105 , C02F2101/16 , C02F2301/08 , C05B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氮磷污水处理回收的方法的处理技术,操作步骤分别为:原材料预处理、装填处理容器、氮磷污水处理、原材料再生回收、再生液回收及氮磷肥料加工,可以有效吸附污水中的氮磷,即使是低浓度的氮磷也可以选择性吸附富集,不含氮磷的盐溶液可以再次循环利用对饱和后的固定床进行再生,极大减少了离子交换技术再生药品的消耗,此技术工艺不仅高效选择性吸附处理氮磷污水,在通过对氮磷的回收利用做成有价值的高纯度肥料的同时实现了再生液的循环可持续利用,操作简单,可以根据水量通过调节材料的用量来适用于大中小型不同应用,基础建设简单,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及再生液,以及回收氮磷生产的肥料都极大降低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60574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848571.0
申请日:2024-12-16
Applicant: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IPC: A01K80/00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便携组装式橄榄蛏蚌的采集装置,包括手持推压结构、插入体腔结构,插入体腔结构包括底部插入段结构、中部延长段结构、上端连接结构,底部插入段结构包括底部插入收集腔、第一卡柱件,中部延长段结构包括变径对接套腔体、第一卡接止动槽以及第二卡柱件,上端连接结构包括上端连接体、设在上端连接体下部外面的第二卡接止动槽以及设在上端连接体上部外面的第三卡柱件。该装置可灵活拆卸,根据环境情况灵活调整装置长度,方便携带;设备顶部配置电动推进装置,把手内设有转动开关,旋转时,装置向下推进采集,装置底部设置脚蹬,方便稳定采集,采集完成后,电动推进装置推出泥土,方便快捷的取出橄榄蛏蚌。
-
公开(公告)号:CN112243937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011270361.X
申请日:2020-11-13
Applicant: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蚌稚蚌脱苗、苗种精培育装置以及制作方法,包括装置寄主鱼暂养系统、稚蚌脱苗和收集系统、苗种精准培育系统、温控系统、进水系统和出水系统;所述寄主鱼暂养系统包括寄主鱼暂养殖箱体,寄主鱼暂养殖箱箱体支撑架,设在寄主鱼暂养殖箱体内部的寄主鱼暂养殖隔离网。本发明创新性地将寄主鱼养殖、稚蚌脱苗和收集、苗种培育有机结合又相互独立。将钩介幼虫在寄主鱼体上变态发育至稚蚌脱落前的培育过程单独移入寄主鱼暂养箱中进行,同时在寄主鱼暂养箱中设置隔离网,将寄主鱼与箱底隔开,与传统的直接将寄主鱼放入水泥或砖块培育池中进行苗种培育相比,首先可降低鱼体与池壁摩擦或碰撞受伤感染以及搅动池底污染水质致死的风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