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889899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311673310.5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一种高温液态金属多相流体多物理场参数电导探针测量系统,包括多个电导探针、温度采集单元、电路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电导探针以二维阵列分布在待测试本体内的液态金属多相流场,电导探针二维阵列具有相同的横向间距和竖向间距,温度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液态金属多相流场中的温度;电路采集模块的正极连接电导探针,电路采集模块的负极连接待测试本体;电路采集模块正极向电导探针提供激励电压,电路采集模块向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输出不同的电信号值,数据处理模块根据电信号值区分三相流体在待测试本体的空间分布;数据处理模块基于横向间距或竖向间距与相邻两根电导探针输出电信号产生阶跃的时间间隔计算相界面的演化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665929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811323.8
申请日:2023-07-04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反应性补偿功能的快堆组件,其包括金属外套管、位于金属外套管内的反应性补偿区域、位于金属外套管外的燃料棒区域;反应性补偿区域内设有慢化剂结构和可燃毒物结构;燃料棒区域内设有沿金属外套管径向方向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多层燃料棒层。本发明提供的快堆组件中,通过慢化剂结构和可燃毒物结构联合布置,确保可燃毒物材料足够的中子吸收能力,实现剩余反应性的有效吸收;采用该具备反应性补偿功能的快堆组件为基本单元构建具备反应性补偿功能的小堆堆芯,有效减少控制棒组件数量,取消了堆芯内部的控制棒组件,实现了反应性有效补偿,同时提升了堆芯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739278B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0301445.8
申请日:2022-03-2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1B7/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棒束通道内棒束表面液膜二维厚度场测量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通过标定实验装置获取第一电流信号测量值,通过构造的敏感标定体的体积与第一电流信号测量值的非线性关系,生成非线性曲线关系图;通过实际测量装置中构造的环形金属丝阵列传感器,控制测量获取棒束通道内的第二电流信号测量值;利用环形金属丝阵列传感器的形状特点以及非线性曲线关系图,迭代计算获取第二电流信号估算值,当第二电流信号测量值与第二电流信号估计值之间的误差值低于相对误差阈值时,输出所对应的棒束通道内壁液膜厚度值。本发明通过棒束通道内产生的瞬时电流信号,利用标定计算以及不断迭代计算以减少标定计算的误差,从而获得一段时间内,棒束通道特定发展位置处棒束表面轴向和周向液膜厚度的演化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5910394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452948.1
申请日:2022-11-21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棒束流道内格架滑移装置,至少包括四个强磁铁、支撑块、控制杆、销钉,以及若干棒束、格架和流道壁,支撑块为圆柱形并在中间预留嵌入强磁铁的空间;强磁铁嵌入支撑块中并保持强磁铁和支撑块的上下表面平整;若干棒束的数量为N*N,N大于等于二,棒束采用亚克力管组成,亚克力管的管内径大于支撑块的圆柱直径,亚克力管的管外径小于格架的圆环内径;支撑块上端加工有内螺纹,控制杆下端加工有外螺纹,控制杆和支撑块采用螺纹连接;支撑块在控制杆的驱动下沿着棒束轴向上下滑动;棒束套设在格架的圆环中,棒束利用格架固定位置;在流道壁预留小孔,格架相应位置预留内螺纹孔,当控制杆上下移动时带动格架移动到预定位置时,采用销钉将格架固定在流道壁上。
-
公开(公告)号:CN115683448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404806.8
申请日:2022-11-10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态金属流动压力、压差的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包括:液态金属回路(9)、第一阀门(1)、引压管(4)、储液管(5)、第二阀门(2)、第三阀门(3)、注油管(6)、弯管(7)以及压力变送器(8);所述液态金属回路(9)与所述第一阀门(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阀门(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引压管(4)与所述储液罐(5)连接;所述储液罐(5)与所述第二阀门(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阀门(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阀门(3)的一端连接以及通过所述弯管(7)与所述压力变送器(8)连接;所述第三阀门(3)的另一端与所述注油管(6)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14910514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668950.6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量液态金属两相流气泡特征的一体化探针及测量方法,包括:陶瓷一体基、钨电极针以及导线;陶瓷一体基包括陶瓷一体基外壳,陶瓷一体基外壳内设置有两条开槽通道,任一开槽通道内均放置有导线和钨电极针;导线的一端和钨电极针的尾部连接,导线的另一端延伸至陶瓷一体基外壳外,钨电极针的针尖设置于陶瓷一体基外壳外。测量液态金属两相流气泡特征的测量装置包括信号接收装置、连通电极以及一体化探针。本发明通过一体化测量探针与连通电极共同构成连通电路,通过测量气泡穿过钨电极针的时间间隔,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气泡速度、气泡弦长和含气率,有助于满足高温且腐蚀性强的液态金属两相流气泡的实时测量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242000B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011141070.0
申请日:2020-10-2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T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丝网探针的气液两相流场特征重构方法,其利用MATLAB程序,首先通过标定获得空泡份额矩阵,对空泡份额矩阵进行三维表面重构获得流场的可视化结构图,从而对流型进行识别。通过对空泡份额矩阵进行剖分、截取和投影,获得流场的流动截面图以及投影图。基于流型识别的结果,对环状流和气柱流两种流型,利用求导法测量气柱直径或液膜厚度。对于泡状流和弹状流两种流型使用相关性算法计算气泡速度,使用活动轮廓算法对气泡或气弹进行识别,并对识别后的气泡进行诸如质心、体积和位置的物理参数的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4512250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10114233.9
申请日:2022-01-30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21C1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棒束流道子通道空泡分布测量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流道框;棒束组件,棒束组件设于流道框内,棒束组件包括多个棒束元件,多个棒束元件之间围成一定间隙的流道为子通道;其中,多个棒束元件中的其中一个棒束元件为移动棒,其余为固定棒;第一驱动模块,第一驱动模块用于驱动移动棒绕其自身中心轴线旋转和/或沿其自身轴线方向上下运动;空泡份额分布检测模块,空泡份额分布检测模块安装于移动棒上,空泡份额分布检测模块用于测量子通道内气液两相流中空泡份额分布;第二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用于驱动空泡份额分布检测模块沿移动棒的径向方向运动。本发明实现了对子通道内空泡份额分布的精确测量,对于反应堆安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492244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123521.0
申请日:2022-02-10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17/13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棒束子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空泡份额分布快速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对流道横截面划分网格,将流道横截面离散成若干网格区域,根据流道平均轴向流速 、预设的空泡份额分布α1和总粘性μT,利用数值求解方法,得到液相的轴向速度分布u:步骤2:根据液相的轴向速度分布u和预设的空泡份额分布α1,计算湍动能分布TKE;步骤3:根据液相速度分布u、湍动能分布TKE,计算气泡径向不同界面力;步骤4:根据不同界面力相互平衡,确定空泡份额分布α2;步骤5:判断α2和α1之间的差异是否超过阈值ε,若未超过,输出α2,完成计算;若超过,则对α1进行修正:并返回步骤1重新计算,直到迭代收敛。
-
公开(公告)号:CN114388156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210031902.6
申请日:2022-01-1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21C17/017 , G01L19/06 , G01L1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量水介质旁通管系流致声共振的冷态试验系统,包括:主管道系统和旁通系统,且所述主管道系统和所述旁通系统连通;主管道系统包括依次通过连接管路连接形成回路的泵、缓冲罐以及流量计;所述旁通系统包括旁通管路和动压测量系统,所述旁通管路的一端与位于所述流量计与所述泵之间的所述连接管路连通,另一端封闭;所述动压测量系统用于测量所述旁通管路。本发明通过在动压测量系统内设置信号放大器,有助于提高水介质下所测信号强度,从而有助于提高测量数据的有效性。本发明通过主管道系统和旁通系统的配合使用,有助于降低泵的周期压力振荡输入,有助于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从而有助于提高试验系统测量数据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