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柴油副产品甘油的精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76525C

    公开(公告)日:2008-03-26

    申请号:CN200610037293.6

    申请日:2006-08-25

    Applicant: 暨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13 Y02P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柴油副产品甘油的精制方法如下:粗甘油首先蒸发回收甲醇,再用磷酸中和碱性催化剂至偏酸性;所得中和液经过离心分离,得到三层,上层为粗脂肪酸,中层为半成品甘油,下层为磷酸盐;蒸掉半成品甘油中的水分后,添加乙醇进行结晶进一步去除磷酸盐,最后进行分子蒸馏,得到医药级甘油成品。本发明工艺简单,能耗低,所制得的甘油成品纯度高,品质好。

    制备低杂质含量、澄清透明的食品级卵磷脂的方法及产品

    公开(公告)号:CN1948317A

    公开(公告)日:2007-04-18

    申请号:CN200510086600.5

    申请日:2005-10-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nventor: 汪勇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制备低杂质含量、澄清透明的食品级卵磷脂的方法,尤其是一种利用无机陶瓷膜分离制备低杂质含量、澄清透明的食品级卵磷脂的方法。属于食品添加剂的分离提纯领域。本发明分离制备低杂质含量、澄清透明的食品级卵磷脂的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饲料级大豆卵磷脂,加入重量体积比为3-7倍的工业己烷溶解,配成溶液,用0.1-1.2μm的无机膜在40-55℃、过滤压力为0.1-0.4MPa下过滤,浓缩至总体积的1/10-1/7,得到的滤过液经过蒸发得到本发明产品卵磷脂。本发明产品的大豆卵磷脂可以达到食品级要求,可用做乳化剂、润湿剂、防溅剂和脱膜剂。可以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中。

    甘蔗叶抗氧化物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814695A

    公开(公告)日:2006-08-09

    申请号:CN200610032882.5

    申请日:2006-01-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叶抗氧化物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该甘蔗叶抗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乙醇~水提取;浓缩、回收溶剂;干燥。本发明还公开了甘蔗叶抗氧化物在制备食品、药物及化工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提取方法成本低、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本发明甘蔗叶抗氧化物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化妆品及化工行业,对于提高蔗农收入、加快广大产糖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株植物乳植杆菌及其在亚麻木酚素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179389B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111432651.4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株植物乳植杆菌及其在亚麻木酚素生物转化中的应用,属于食品微生物技术领域。该菌名称为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FCC5,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973。该植物乳植杆菌FCC5来源于传统发酵豆制品、体外实验显示胃肠液中存活率高,安全无溶血性,在食品中应用前景良好;还具有使亚麻木酚素SDG脱糖苷、脱甲基、脱羟基的转化功能,获得SDG代谢混合物,从而提高SDG的生物利用度。该FCC5的全细胞催化转化SDG的转化效率高,反应体系简单,全细胞转化产物是木酚素和活益生菌混合物具有活益生菌和木酚素双重功效,且组成安全简单可直接添加到食品中。

    一种评价塑性脂肪的可塑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89465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210422591.6

    申请日:2022-04-2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轻工油脂领域,公开了一种通过测定塑性脂肪中甘油三酯组成变化来评价塑性脂肪的可塑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混合油脂中添加酶催化剂,设定反应温度后进行酯交换改性;监控体系中的中熔点甘油三酯及高熔点甘油三酯的含量,计算高熔点甘油三酯总量占中熔点和高熔点甘油三酯含量总和的百分比,通过数值变化率,同时反映得到塑性脂肪的稠度、粘性以及可塑性变化。并通过结晶特性进行验证。该方法能在测试甘油酯组成的时候,就能计算预测可塑性,不需要再去测定它的结晶特性,操作更简便。而且也为塑性脂肪的基料油的选择,复配和改性制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引。

    一种基于大豆11S球蛋白单凝聚制备油脂微胶囊分散液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77942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211474690.5

    申请日:2022-11-2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大豆11S球蛋白单凝聚制备油脂微胶囊分散液的方法。该方法以大豆蛋白中的11S球蛋白作为微胶囊的壁材,在一定离子强度条件下,诱导大豆11S球蛋白发生单凝聚,使其润湿油滴,形成核‑壳结构,进一步通过脂质体稳定凝聚体界面得到微胶囊分散液。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凝聚体对油滴界面润湿的性质,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高压均质以及高速剪切,不需要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与有机试剂,涉及的生产工艺操作简单、容易控制以及对设备要求低。而且本发明可以对微胶囊的囊壁的厚度和核‑壳结构进行有效控制,并用脂质体包被凝聚相,克服了传统凝聚法常出现的油滴聚集以及囊壁不均的瓶颈。

    一种环糊精-多酚-油脂分子自组装三元颗粒稳定的高抗氧化皮克林乳液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243367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009290.1

    申请日:2023-08-1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食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环糊精‑多酚‑油脂分子自组装三元颗粒稳定的高抗氧化皮克林乳液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高抗氧化皮克林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环糊精的水分散液作为水相,与油相、多酚同时混合,搅拌混匀即获得所述的环糊精‑多酚‑油脂分子自组装三元颗粒稳定的高抗氧化皮克林乳液。其中搅拌混匀指在搅拌速率为250‑500rpm,10‑40℃条件下搅拌1‑6h。采用本发明方法获得的环糊精‑多酚‑油脂分子自组装三元颗粒稳定的高抗氧化皮克林乳液具有制备简单、氧化稳定性强、无毒无害、生物相容性好等特性,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日用化学品等领域。

    一种含山苍子核仁油的油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13736558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110836451.9

    申请日:2021-07-2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山苍子核仁油的油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山苍子核仁油进行分提,得到山苍子核仁油硬脂和山苍子核仁油软酯;将山苍子核仁油硬脂与山苍子核仁油软酯复配得到油脂A;将10‑15重量份油脂A与85‑90重量份棕榈油混合,向混合物中添加酶催化剂,设定反应温度后进行酯交换改性,改性完成后除去酶制剂。本发明所制得的油脂组合物熔点适宜体温,疏水性降低而“肤感”增强,折光率降低,粘度铺展性增强,生育酚含量损失小,氧化稳定性得到保留,自由基清除能力增强;该油脂组合物无需精炼脱酸即可作为化妆品基础油。

    一种甘油二酯的制备方法
    10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287034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157340.4

    申请日:2023-02-22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轻工油脂领域,公开了一种甘油二酯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对固定化酶载体进行预处理,将游离的脂肪酶与甘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将固定化载体加入脂肪酶与甘油的混合溶液中,通过吸附的方法进行固定化,从而制备出既具有催化特性又可以作为反应底物的固定化酶,得到的固定化酶可用于填充床反应器连续化生产制备甘油二酯。相较于传统酶法催化甘油解反应制备甘油二酯,本发明得到的固定化酶不仅具有催化作用,而且固定化酶上吸附了足够的甘油可用作底物进行甘油解反应,提高了反应效率。不仅解决了游离酶难以回收和重复利用性差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生产中甘油粘度较大,很难进行连续化生产的问题。

    一种基于大豆11S球蛋白单凝聚制备油脂微胶囊分散液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77942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474690.5

    申请日:2022-11-23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大豆11S球蛋白单凝聚制备油脂微胶囊分散液的方法。该方法以大豆蛋白中的11S球蛋白作为微胶囊的壁材,在一定离子强度条件下,诱导大豆11S球蛋白发生单凝聚,使其润湿油滴,形成核‑壳结构,进一步通过脂质体稳定凝聚体界面得到微胶囊分散液。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凝聚体对油滴界面润湿的性质,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高压均质以及高速剪切,不需要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与有机试剂,涉及的生产工艺操作简单、容易控制以及对设备要求低。而且本发明可以对微胶囊的囊壁的厚度和核‑壳结构进行有效控制,并用脂质体包被凝聚相,克服了传统凝聚法常出现的油滴聚集以及囊壁不均的瓶颈。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