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环境下的涡轮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539160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525946.0

    申请日:2022-12-0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环境下的涡轮系统,其外壳具有容置空间;透平和第一干气密封设置于容置空间,透平包括透平本体和叶轮,透平本体中形成有介质腔,叶轮安装于介质腔并将介质腔分隔为介质入口区和介质出口区;第一干气密封位于透平形成有介质入口区的一侧,第一干气密封中形成第一低温腔室,第一干气密封和透平之间形成调节腔室以及与调节腔室连通的第一工质流道、第二工质流道和第三工质流道,第一工质流道与介质入口区连通,第二工质流道与介质出口区连通,第三工质流道与第一低温腔室连通;流量调节阀设置于第二工质流道,从而可以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对调节腔室中的压力的调节,进而通过该压力来平衡涡轮系统受到的轴向推力。

    清洗系统
    9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523792A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211222476.0

    申请日:2022-10-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清洗系统,包括:混合腔,包括混合物出口、固体物料入口、流体入口和隔板,固体物料入口用于与固体物料源连通,流体入口用于与流体液源连通,隔板设置于混合腔内并将混合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混合物出口和固体物料入口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隔板用于阻挡固体物料进入第二腔室,流体入口与第二腔室连通;清洗管路,用于连通混合物出口和第一通道的进液口;连接管路,用于连通清洗管路和第二通道的出气口。本申请结构简单、去污能力强、环保性好,可以同时进行化学和物理除污,并且可以实现气液固三相清洗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一种换热部件、换热芯体和换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218710B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1092882.X

    申请日:2022-09-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部件、换热芯体和换热装置。换热部件应用于微通道紧凑式换热器,换热部件包括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腔室,所述腔室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分布的:换热区和流量分配区;换热区包括至少一条第一流道;流量分配区包括至少一条第二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一流道的入口连接,第二流道的第二方向的尺寸d2大于第一流道的第二方向的尺寸d1,使一个第二流道能够匹配多个第一流道,至少一条第二流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阻流体,阻流体可以起到扰流的作用,为经过第二流道进入第一流道的换热介质增加在第二方向上的速度,使换热介质经过第二流道后能均匀分配到多个第一流道内,达到在换热装置内部均匀分配换热介质的目的,提高换热部件的换热性能。

    压气机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450950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389826.2

    申请日:2022-11-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压气机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压气机包括转轮、端盖、平衡构件和转轴,端盖包括迎风侧和背风侧;端盖与背风侧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气流通道;平衡构件与转轮的背风侧连接且与端盖间隔设置,形成于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包括多个第一子通道和多个第二子通道,沿垂直气流流动方向,第一子通道的最大截面面积小于第二子通道的最大截面面积;转轮、平衡构件设于转轴外侧;端盖与转轴间隔设置,以形成与第二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三气流通道。本申请的压气机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能降低转轮两侧的压差,降低转轮产生的轴向推力,有利于压气机的安全稳定运行。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气机以及同轴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450949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389743.3

    申请日:2022-11-0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压气机以及同轴发电系统,超临界二氧化碳压气机包括转轴、定子、转轮、平衡部件和密封部件。定子环绕转轴设置,定子与转轴围合形成容纳腔,定子在转轴的径向上朝向转轴的一侧具有凹槽。转轮设置于容纳腔并连接于转轴,转轮将容纳腔分隔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平衡部件设置于第二流道并环绕转轴设置,平衡部件至少部分伸入凹槽内。密封部件包括第一密封件以和第二密封件,第一密封件与定子连接,第二密封件与平衡部件连接,第二流道中的气流经过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降压后流出,以使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作用在转轮上的推力经平衡部件平衡。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在减小对转轮临界转速影响的基础上,平衡轴向推力。

    一种流体加热器的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5342529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0988234.6

    申请日:2022-08-1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流体加热器的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该方法通过获取流体加热器在第一加热功率下的第一进口流量、第一进口压力、第一出口压力、第一进口温度和第一出口温度,计算得到流体加热器的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多个不同位置的壁温。根据流体加热器的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多个不同位置的壁温以及壁温限值,控制流体加热器的加热功率。如此,本申请能够通过计算得到流体加热器的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多个不同位置的壁温。能够及时有效的追踪传热恶化点,并自动对流体加热器的加热功率进行调整,避免出现由于传热恶化导致设备烧毁的情况,提高了流体加热器运行的安全性。

    换热装置及布雷顿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325717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1257726.4

    申请日:2022-10-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及布雷顿循环系统,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和管箱,换热芯体包括相邻分布的热侧区和冷侧区,热侧区包括沿第一方向堆叠连接的多个热侧换热板,冷侧区包括沿第一方向堆叠连接的多个冷侧换热板,热侧换热板和冷侧换热板均设置有工质流道,热侧换热板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热侧回热段和热侧冷却段,冷侧换热板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冷侧回热段和冷侧冷却段;管箱包括相互连通的管件和汇流箱,管件用于输入或输出工质,汇流箱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于换热芯体的工质进出口处,汇流箱用于分配或汇集进出口处的工质。通过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有效减少换热装置管箱部分体积,提高布雷顿循环系统的紧凑度。

    一种换热部件、换热芯体和换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218710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1092882.X

    申请日:2022-09-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部件、换热芯体和换热装置。换热部件应用于微通道紧凑式换热器,换热部件包括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腔室,所述腔室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分布的:换热区和流量分配区;换热区包括至少一条第一流道;流量分配区包括至少一条第二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一流道的入口连接,第二流道的第二方向的尺寸d2大于第一流道的第二方向的尺寸d1,使一个第二流道能够匹配多个第一流道,至少一条第二流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阻流体,阻流体可以起到扰流的作用,为经过第二流道进入第一流道的换热介质增加在第二方向上的速度,使换热介质经过第二流道后能均匀分配到多个第一流道内,达到在换热装置内部均匀分配换热介质的目的,提高换热部件的换热性能。

    换热器
    9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218707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1092657.6

    申请日:2022-09-08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通过在储热本体上开设流道侧流通孔来连通第一引导通道和储热腔,同时,在储热本体中形成有用于存储备用工质的工质存储腔和与该工质存储腔连通的储热侧流通孔,从而在第一引导通道中的高温工质发生失温的情况时,通过转动件带动储热本体转动,从而使位于换热本体上的流道侧流通孔和位于储热本体上的储热侧流通孔对应连通,从而使位于工质存储腔中的备用工质流入第一引导通道中,对该第一引导通道中的工质进行加热的同时推动该工质流出第一引导通道中,从而避免出现第一引导通道中的高温工质由于温度降低而发生凝固,造成流道堵塞的情况。

    换热部件
    10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183611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1092777.6

    申请日:2022-09-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部件,包括呈环状的本体,本体包括多个换热区,多个换热区沿本体的周向分布,本体包括位于换热区并具有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流道,环状本体更好的适应异形空间,多个换热部沿本体的周向分布,降低了换热部件在异形空间内的空间损失,多个换热部件沿轴向层叠设置,沿本体的轴向方向贯通设置的流道会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可以自行控制长度的连通流道,这种连通流道可以适应在换热部件轴向方向上不同尺寸空间的换热要求,提高了换热部件对不同空间的兼容性,增强了换热部件在异形空间的换热效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