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794657A
公开(公告)日:2010-08-04
申请号:CN201010104393.2
申请日:2010-01-2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1/02 , C25D3/16 , C25D7/001 , H01F41/026 , H01F41/26 , H02K1/276 , H02K15/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稀土类永磁体。提供了对于汽车用内部永磁体型电动机最优化的稀土类永磁体,其能够提高抗腐蚀性、抗磨损性和抗冲击性。通过在R-Fe-B系永磁体(22)的表面上形成厚度为15μm以上、30μm以下并且形状为柱状晶体结构的电镀Ni涂膜(21),构成稀土类永磁体(16),其中R是稀土元素。电镀Ni涂膜(21)具有维氏硬度为300以上、600以下的高硬度区域以及维氏硬度为150以上、300以下的低硬度区域。在如下状态下使用稀土类永磁体(16):稀土类永磁体(16)插入到汽车用IPM型电动机的转子轭中的槽中。
-
公开(公告)号:CN112821649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011162520.4
申请日:2020-10-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久保田诚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蠕变变形及由振动引起的紧固构件的松动并提高了固定保持力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1)具备:定子(2);具有与定子(2)对置的对置面(31)的壳体(3);以及将定子(2)与壳体(3)固定的固定构件(4),固定构件(4)具有埋设于壳体(3)的埋设构件(5)和向埋设构件(5)固定定子(2)的紧固构件(6),埋设构件(5)具有与定子(2)抵接的支承面(55),埋设构件(5)中的至少支承面(55)由具有规定以上的衰减能力的金属材料形成,支承面(55)位于比壳体(3)的对置面(31)靠定子(2)侧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493339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280019773.3
申请日:2012-04-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久保田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15/02 , B23P11/00 , H02K1/18 , H02K1/187 , H02K1/28 , H02K15/0012 , H02K15/024 , Y10T29/49009 , Y10T29/49012 , Y10T29/49075 , Y10T29/49078 , Y10T29/53161
Abstract: 在压入固定结构中,当将由层叠钢板构成的转子轭部(12)的压入面(12a)压入转子轴(13)的被压入面(13a)时,交替形成有沿着大致压入方向延伸的第一凸部(15)及第一凹部(16)的转子轭部(12)的压入面(12a)的所述第一凸部(15)与交替形成有沿着和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部(17)及第二凹部(18)的转子轴(13)的被压入面(13a)的所述第二凸部(17)边接触,边伴随着塑性变形而嵌合。在完成压入的状态下,转子轴(13)的第二凸部(17)的塑性变形量比转子轭部(12)的第一凸部(15)的塑性变形量大,因此能减小转子轭部(12)的残留应力而将磁特性的降低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通过使两者啮合,除了压入面彼此的摩擦力以外,还施加了塑性啮合产生的剪切力,因此能够进行不能相对移动地牢固地固定。
-
公开(公告)号:CN112821649B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011162520.4
申请日:2020-10-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久保田诚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蠕变变形及由振动引起的紧固构件的松动并提高了固定保持力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1)具备:定子(2);具有与定子(2)对置的对置面(31)的壳体(3);以及将定子(2)与壳体(3)固定的固定构件(4),固定构件(4)具有埋设于壳体(3)的埋设构件(5)和向埋设构件(5)固定定子(2)的紧固构件(6),埋设构件(5)具有与定子(2)抵接的支承面(55),埋设构件(5)中的至少支承面(55)由具有规定以上的衰减能力的金属材料形成,支承面(55)位于比壳体(3)的对置面(31)靠定子(2)侧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493339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280019773.3
申请日:2012-04-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久保田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15/02 , B23P11/00 , H02K1/18 , H02K1/187 , H02K1/28 , H02K15/0012 , H02K15/024 , Y10T29/49009 , Y10T29/49012 , Y10T29/49075 , Y10T29/49078 , Y10T29/53161
Abstract: 在压入固定结构中,当将由层叠钢板构成的转子轭部(12)的压入面(12a)压入转子轴(13)的被压入面(13a)时,交替形成有沿着大致压入方向延伸的第一凸部(15)及第一凹部(16)的转子轭部(12)的压入面(12a)的所述第一凸部(15)与交替形成有沿着和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部(17)及第二凹部(18)的转子轴(13)的被压入面(13a)的所述第二凸部(17)边接触,边伴随着塑性变形而嵌合。在完成压入的状态下,转子轴(13)的第二凸部(17)的塑性变形量比转子轭部(12)的第一凸部(15)的塑性变形量大,因此能减小转子轭部(12)的残留应力而将磁特性的降低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通过使两者啮合,除了压入面彼此的摩擦力以外,还施加了塑性啮合产生的剪切力,因此能够进行不能相对移动地牢固地固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