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539458A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811271507.5
申请日:2018-10-29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1/30 , F24F11/52 , F24F11/64 , F24F110/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缺氟检测方法、检测装置及空调,空调缺氟检测方法包括:步骤1、根据当前环境参数和当前连接管尺寸参数,从预先制定的环境参数、连接管尺寸参数及正常空调电气参数的对应关系表中,获取对应的正常空调电气参数;步骤2、检测当前空调电气参数,判断当前空调电气参数是否小于或等于正常空调电气参数,若是,则空调缺氟。本发明能准确检测空调是否缺氟。
-
公开(公告)号:CN107917548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710950812.6
申请日:2017-10-13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13/00 , F25B43/00 , F25B49/02 , F25B2313/02741 , F25B2400/01 , F25B2500/31 , F25B2700/21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热泵系统,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四通换向阀、气液分离器和用于对气液分离器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四通换向阀具有热泵系统制冷运行时的第一状态和热泵系统制热运行时的第二状态,控制方法包括:在压缩机开启后,在四通换向阀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之前,根据室外换热器中的冷媒的状态参数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加热装置对气液分离器中的冷媒加热促进冷媒气化,从压缩机出气口进入到四通换向阀中的冷媒均为气态,四通换向阀中不再积聚液态冷媒,避免制热开机四通换向阀换向时出现液击现象,防止四通换向阀因液击损坏。
-
公开(公告)号:CN107178880A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申请号:CN201710533381.3
申请日:2017-07-03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空调的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在空调以单风机模式运行的情况下,调节运行在单风机模式下的风机的运行频率,根据频率的调节结果判断空调的系统高压是否处于目标高压范围内,在系统高压处于目标高压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运行在单风机模式下的风机以调节后的运行频率运行。本发明解决了由于双风机切换为单风机时,系统高压波动大而导致空调系统的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323337B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1811308541.5
申请日:2018-11-05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0087 , F24F1/0003 , F24F6/12 , F24F13/02 , F25B6/04 , F25B41/20 , F25B4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湿系统及空调器,加湿系统包括制冷回路、加湿水路以及送风风道,制冷回路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加湿水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供水部、增压泵和喷雾器,还包括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连接在供水部与增压泵之间,且第二冷凝器还连接在压缩机与第一冷凝器之间或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端。本发明中由于从压缩机出来的高温冷媒会先通过第二冷凝器,冷媒在通过第二冷凝器时,水会与高温冷媒进行换热,使得水的温度升高,升温后的水再通过喷雾器喷入送风风道中形成水雾,水雾在送风风道中与空气混合,由于升温后的水的温度比空气温度高很多,这样水雾中的水珠会很快的蒸发到空气中提高空气湿度,从而提高加湿效率以及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9764479A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811512080.3
申请日:2018-12-11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1/46 , F24F11/64 , F24F11/65 , F24F11/70 , F24F110/10 , F24F11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泵型恒温恒湿机组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恒温恒湿机。其中,该方法包括:检测热泵型恒温恒湿机组的辅助电加热是否达到额定功率,以及热泵型恒温恒湿机组的工作环境温度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在检测到辅助电加热达到额定功率且工作环境温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热泵型恒温恒湿机组进入热泵制热模式。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恒温恒湿机组在制热模式下能耗高的问题,降低了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08518736A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810297561.0
申请日:2018-04-04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00 , F24F13/30 , F25B41/06 , F24F11/89 , F24F11/64 , F24F3/14 , F24F110/10 , F24F11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恒温恒湿内机、恒温恒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恒温恒湿内机,包括:风机;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且所述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在所述恒温恒湿内机的冷媒压缩循环中并联设置;第一电子膨胀阀,设置在所述恒温恒湿内机的冷媒压缩循环中并且与所述第一蒸发器串联设置,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蒸发器内的冷媒流量。本发明通过将两个蒸发器并联设置,其中,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关,由第二蒸发器除湿,避免了压缩机升频导致制冷能力增加,有效避免大功率电辅热开启不节能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07166830A
公开(公告)日:2017-09-15
申请号:CN201710338129.7
申请日:2017-05-15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5B49/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9/022 , F25B2700/211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压缩机排气温度检测结构和空调装置。该压缩机排气温度检测结构包括:排气管和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排气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其中,所述第一管段相对于所述第二管段以非零的第一夹角倾斜地设置,所述第三管段相对于所述第二管段以非零的第二夹角倾斜地设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三管段上。本发明中的排气管具有两个弯折段,因此,在将现有技术中的竖直的直管段改进为上述具有非零的第二夹角的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后,同理受制于离心力的影响,第三管段的外侧会分布较多的冷媒,此时温度检测装置能准确反映压缩机排气的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764479B
公开(公告)日:2020-06-05
申请号:CN201811512080.3
申请日:2018-12-11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1/46 , F24F11/64 , F24F11/65 , F24F11/70 , F24F110/10 , F24F11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泵型恒温恒湿机组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恒温恒湿机。其中,该方法包括:检测热泵型恒温恒湿机组的辅助电加热是否达到额定功率,以及热泵型恒温恒湿机组的工作环境温度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在检测到辅助电加热达到额定功率且工作环境温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热泵型恒温恒湿机组进入热泵制热模式。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恒温恒湿机组在制热模式下能耗高的问题,降低了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08482058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187984.7
申请日:2018-03-07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H1/00 , B60H1/32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空调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和一换热器,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蒸发器,用于电池降温,第二路经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蒸发器,用于乘客降温,制冷剂在第一和第二蒸发器换热后在所述换热器中继续换热,并在换热器出口处混合,之后经管路返回压缩机。本发明将车用空调电池冷却系统与车用空调系统结合,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不存在凝露问题,同时,有效地防止了压缩机高压过高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421072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10637086.2
申请日:2017-07-31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防高温控制方法,其中,空调器中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室外机换热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之间设有连通支路,连通支路上设有通断阀,控制部件能够在空调器制热时进入防高温模式后,在判断出室外机换热器的换热管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接通通断阀,以使压缩机排气口的气态冷媒通过连通支路流动至室外机换热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处。此种空调器能够在防高温期间可能出现误化霜之前,直接将高压侧的高压气态冷媒流通到低压侧,快速降低排气压力,以降低室内机换热器的换热管温度,起到防高温作用;而且还能通过高压气态冷媒对低压侧的液态冷媒加热,将压缩机吸气口的冷媒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防止由于低压过低而产生误化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