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673431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964395.6
申请日:2023-08-02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棒材到紧固件的生产方法,涉及钢铁冶金生产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连铸工艺获得钢坯;利用加热炉对钢坯进行加热处理;高压水去除坯料表面氧化铁皮;钢坯通过粗轧和精轧后轧成圆棒;第一飞剪倍尺分段;利用减定径机组对棒材进行减径轧制;第二飞剪倍尺分段;穿水冷却;冷床;固溶处理改善组织与加工性能;酸洗去除棒材表面氧化铁皮;冷拉变形工艺得到丝材;丝材漏磁探伤检测;矫直与定尺切断;退火消除残余应力;粗磨和精磨改善表面质量;冷镦成型;搓螺纹;热处理改善紧固件力学性能;表面防锈处理;包装。本发明实现了大规模、低成本、低碳化、高集成下由棒材到紧固件的全流程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5430712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211066033.7
申请日:2022-09-01
Applicant: 燕山大学 ,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表面温降补偿的棒材轧制生产工艺,包括连铸、保温输送、加热、除磷、表面控温下连轧、冷却、剪切以及打捆收集。通过在轧机间增设感应加热装置,控制连轧过程中整体温度的均匀性,改善高温轧制工艺下棒材表面热加工性能,取消粗轧、中轧、精轧区分,采用连轧机组紧密连接,短流程、近终形工艺布置,缩短工艺流程,通过轧制变形与道次间感应加热结合方式,实现棒材轧制过程,整体形成均匀温度场,轧制后空冷,确保微观组织均匀转变为铁素体加珠光体组织。生产棒材产品具有良好表面质量,且产线具有短生产流程、高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特点,符合钢铁冶金行业绿色发展方向。
-
公开(公告)号:CN117150733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0992165.0
申请日:2023-08-08
Applicant: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燕山大学
IPC: G06F30/20 , G16C60/00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种动态再结晶机制耦合的热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方法,包括:S1,获取单道次热变形过程中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基于所述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构建粘弹塑性热变形阶段的初始本构模型;S2,获取单道次热变形过程中,在不同变形条件下金属材料的平均晶粒尺寸变化情况;基于所述金属材料的平均晶粒尺寸变化情况,对所述初始本构模型进行修正,得到目标本构模型。本发明中,热变形本构模型的构建考虑了不同变形条件下多种动态再结晶机制同时发生的情况,与实际加工情况相符,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基于本发明所构建的本构模型,适用范围广且需要的数据量较少,适于工业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913440B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186363.4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燕山大学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IPC: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建立变形参数动态变化下多道次热变形本构模型的方法,涉及金属材料塑性成形过程技术领域,本方法适用于构建不同变形温度、不同应变速率、不同变形程度和不同保温时间的工程实际变形条件下,变形参数动态变化情况下的多道次热变形材料本构模型,解决了现有通用基于稳态恒定变形参数搭建的模型难以准确预测变形参数动态变化条件下多道次热变形应力应变关系的问题。本发明以归一化位错密度、再结晶体积分数和晶粒尺寸为状态变量,耦合热变形、道次间隙过程,实现多道次热变形过程微观组织和宏观流变行为的并联预测,与工程实际加工情况相符。
-
公开(公告)号:CN116586425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421981.6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B21B1/16 , B21B15/00 , B21B37/56 , B21B37/74 , B21B45/00 , B21B45/08 , B21B45/02 , C21D1/30 , C21D9/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棒材短流程轧制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利用加热炉对方坯进行加热;S2、高压水除鳞;S3、利用轧制一区完成八道次轧制;S4、第一飞剪进行倍尺分段;S5、利用轧制二区进行四道次轧制;S6、第二飞剪进行倍尺分段;S7、利用KOCKS轧机对棒材进行减径轧制;S8、第三飞剪;S9、穿水冷却;S10、冷却;S11、对棒材进行剪定尺;S12、精整及退火;S13、漏磁探伤检测。本发明能够满足棒材形状尺寸要求和探伤检测要求的产品,实现节约场地面积情况下的棒材加热‑控轧控冷‑探伤检测一体化,本发明能够减少传统棒材轧制道次,实现小场地、低功耗、定制化、绿色化、低碳化的棒材短流程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8113967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286756.0
申请日:2024-03-13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6F17/10 , B22D11/124 , B22D1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带式连铸机冷却区喷嘴数量的计算方法,首先对结晶器铸轮侧、钢带侧、机器侧、操作侧进行冷却区划分;其次,分别计算每个喷淋冷却区长度;最后考虑喷嘴的安装高度和安装角度,确定单个喷嘴的有效喷淋长度,根据轮带式结晶器冷却区长度,计算取整,确定每个冷却区所需喷嘴的数量。本发明充分考虑轮带式结晶器形状的特殊性,根据不同侧面的冷却长度的差异,给出了喷嘴的安装数量的计算方法,该方法计算合理且简单,保证了铸坯的冷却均匀性,降低了铸坯产生裂纹的可能性,提高铸坯的热加工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05211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410394893.6
申请日:2024-04-02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19/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耦合磨损的热轧工作辊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具体步骤包括:根据轧制现场的物理模型和材料的高温属性,建立二维热力耦合有限元轧制模型;基于建立的二维热力耦合有限元轧制模型,进行二维轧制有限元模拟;根据二维轧制有限元模拟,计算应力应变温度场的参数,建立轧辊的疲劳损伤模型;基于轧辊的疲劳损伤模型,建立耦合磨损的疲劳损伤模型。本发明综合考虑了工作辊材料的高温属性和磨损影响,进行耦合磨损的热轧工作辊疲劳损伤计算,完成了热轧工作辊工作寿命的预测,给轧制现场的轧辊使用和维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轧制产线的工作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6571564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860850.8
申请日:2023-07-14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带宏微观形性一体化控制柔性轧制方法,属于钢铁冶金领域,本发明通过对传统柔性轧制生产工艺路径与装备布局方式流程再造,充分发挥双蓄热式均热炉、可逆粗轧机组、感应加热装置、喷管冷却装置的物理冶金特征和装备潜能,确保柔性轧制生产过程轧辊中边部温度、板带宽厚方向温度均匀一致,实现板带宏观板形微观组织精细化控制,确保柔性轧制不停机高效生产基础上,提升成品综合性能,解决传统柔性轧制高度牺牲产品质量追求近终形制造带来的问题,充分利用最新工艺装备发挥各工序特性,实现全流程板带形性一体化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8080566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523996.8
申请日:2024-04-29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带连铸连轧产线的重构方法,涉及钢铁冶金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现有的无头连铸连轧产线,融合在线换辊和磨辊协调机制,实现了精轧机组不停机在线换辊生产变厚度板带以及磨损轧辊在线修磨;通过在粗轧前引入边部加热器,在精轧前引入横纵磁感应加热器,提高了轧制过程中板带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优化了无头连铸连轧板带的表面质量,增加了工序的灵活协调和可控性,提高了板带生产的柔性调节能力,拓宽了产品厚度覆盖范围,提高了装备‑工艺‑产品之间的柔性适配度,确保了生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本发明在促进产线提质增效,实现降耗节能、优化产线配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7920784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00673.8
申请日:2024-01-25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B21C37/02 ,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12 , C21D8/02 , C21D1/28 , C21D1/18 , C21D1/26 , C21D1/42 , B21B1/46 , B21B3/00 , B21B37/28
Abstract: 本发明开发一种动态错位异步轧制生产Fe‑Mn‑Al‑C系轻质钢方法,本发明实现了轻质钢差厚板力学性能梯度分布,通过对轻质钢差厚板不同区域板带进行预备热处理工艺,包括板带感应加热至奥氏体再结晶区、奥氏体未再结晶区以及保持室温状态,并在传统变厚度轧制工艺中使用动态错位异步轧制工艺,通过设置恒错位角和上轧辊、下轧辊异速控制板带变形,轧后再进行淬火、回火以及退火工艺进行差厚板组织性能调控。本发明能够实现有限压下量提升板带心部变形渗透性与整体变形均匀性,解决了高强、高韧、难变形Fe‑Mn‑Al‑C系轻质钢在轧制时心部变形不充分、不均匀难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