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174487B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510465364.1
申请日:2015-07-31
Applicant: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水解酸化反应器及工艺,反应器包括:反应筒体,该反应筒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污泥填料层、填料生物膜层和出水区;布水系统,包括位于反应筒体内顶部的至少一个点对点布水器和均匀分布于反应筒体内底部的若干布水点,各布水点均通过布水软管连接至点对点布水器;微生物投加系统,位于反应筒体外且与所述点对点布水器连接;污水进水管,连接至点对点布水器;排泥管,设置于反应筒体内的底部。本发明将高效专性微生物菌剂、点对点布水系统与泥膜共生系统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复合水解酸化池污水处理方法与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7089772A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710401161.5
申请日:2017-05-31
Applicant: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IPC: C02F9/14 , C02F10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9/00 , C02F1/488 , C02F1/52 , C02F1/5281 , C02F3/302 , C02F2001/007 , C02F2101/105 , C02F2101/16 , C02F2103/007 , C02F230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位脱氮除磷河道修复的装置及方法,包括顺次设置的高负荷生物脱氮组件、混凝剂反应组件、磁加载强化反应组件、沉淀池和磁粉分离组件;高负荷生物脱氮组件包括顺次设置的脱氮缺氧池和脱氮好氧池;所述混凝剂反应组件包括混凝剂反应池和加药组件;磁加载强化反应组件包括磁加载强化反应池和磁粉投加组件,所述磁加载强化反应池的进水口与混凝剂反应池的吹水口相连、出水口连接所述沉淀池进水口。本发明克服河道天然形成的缺陷,利用岸边合适位置放置修复装置,是一种河道因地制宜的修复方法,高效处理河水,节省占地,节约投资,运行操作简单,处理高效,处理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5174487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510465364.1
申请日:2015-07-31
Applicant: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水解酸化反应器及工艺,反应器包括:反应筒体,该反应筒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污泥填料层、填料生物膜层和出水区;布水系统,包括位于反应筒体内顶部的至少一个点对点布水器和均匀分布于反应筒体内底部的若干布水点,各布水点均通过布水软管连接至点对点布水器;微生物投加系统,位于反应筒体外且与所述点对点布水器连接;污水进水管,连接至点对点布水器;排泥管,设置于反应筒体内的底部。本发明将高效专性微生物菌剂、点对点布水系统与泥膜共生系统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复合水解酸化池污水处理方法与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2897913B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210335360.8
申请日:2012-09-12
Applicant: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旁路生物反应器进行污泥减量的系统和工艺,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无氧池、缺氧池、给氧池和沉降池,所述沉降池的排泥管与无氧池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管,还包括一旁路生物反应器,所述旁路生物反应器内分隔为相互连通的调整池和搅拌反应池;所述调节池通过污泥减量管与所述沉降池的排泥管连通,所述调节池通过管路连通第一给氧装置;所述搅拌反应池通过混合液回流管与所述无氧池、缺氧池、给氧池中的至少一者连通,所述搅拌混合池内设有搅拌装置。本发明将沉降池排除的污泥在旁路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反应,然后循环至生化池中,达到减量的目的,从源头上控制污泥的排出量。
-
公开(公告)号:CN102432142B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110414371.0
申请日:2011-12-13
Applicant: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212 , Y02W10/3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生活污水厌氧处理装置及其方法。标准式化粪池与格栅井相连,格栅井上端与隔油沉淀池上端相通,隔油沉淀池上部设有隔油斜管,隔油沉淀池下部与过滤池下相通,过滤池上部设有石英砂过滤层,过滤池上端与集水池上部相通,集水池底部通过太阳能深井泵与保安过滤器一端相连,保安过滤器另一端与放置在序批式厌氧生物膜反应器上端的太阳能集热器一端相连,反应器内设有三相分离器、分离区、污泥沉降区、厌氧生物膜反应区、厌氧生物膜填料承托层、污泥区、进水布水器、污泥排放口,太阳能集热器另一端与进水布水器相连。本发明主要处理农村生活废水,设备高径比大,占地面积小,反应时间短,无需外加动力,管理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11137989A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2010127911.6
申请日:2020-02-28
Applicant: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IPC: C02F3/34 , C02F3/32 , C02F1/28 , C02F101/16 , C02F103/08 , C02F103/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水养殖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系统和工艺,利用生态的理念,通过将植物、微生物、生物质基质与传统的物理(增氧)化学(过滤吸附)法相结合,对围塘海产养殖废水进行多级循环处理,使养殖废水达到了深度净化处理,减少了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污染风险。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海产养殖废水处理的技术难题,提出的生态处理方法和水循环理念,并配合智慧控制系统,更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178305A
公开(公告)日:2018-06-19
申请号:CN201810142057.3
申请日:2018-02-11
Applicant: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多元化处理高浓度化工废水的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化工废水经均质后由提升设施至酸化池中,酸化池出水送入充氧气提循环池中,充氧气提循环池处理后出水送入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泥水分离,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出水送入排放口后纳管排放。所述均质池接纳各类预处理化工废水进行均质均量;酸化池内投加酸化菌种进行废水的酸化处理,提高化工废水的可生化性;充氧气提循环池内的气提循环过程能使废水中的生物多元化和提高废水中的生物浓度,从而提高废水的有机物去除率;所述膜生物反应器集二沉池和澄清池于一体的设施,可大大降低基建设施建设费用和大大减少占地面积。
-
公开(公告)号:CN104163497A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410186520.6
申请日:2014-05-05
Applicant: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IPC: C02F3/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溶氧磁生化处理系统及工艺,包括依次连接的贫氧池、富氧池和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内分隔为泥水分离区和出水区,所述出水区连接出水管,所述贫氧池连接进水管,所述富氧池底部设置曝气装置,该曝气装置外接风机;还包括:磁鼓分离器,该磁鼓分离器的入口通过剩余污泥管连接至所述泥水分离区底部,出口通过磁性物质回流管连接至所述贫氧池;内回流泵,该内回流泵的入口连接富氧池末端,出口连接贫氧池前端。本发明实在原有生化处理系统的基础上糅合了磁载体、磁分离以及低溶氧亚硝化先进技术,提高废水的脱氮除磷效果的同时也提高废水的出水水质。
-
公开(公告)号:CN103087945B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210563108.2
申请日:2012-12-21
Applicant: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IPC: C12N1/20 , C02F3/34 , C12R1/01 , C12R1/385 , C02F103/16 , C02F10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重金属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保藏号为CGMCC No.6820的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cus)和保藏号为CGMCC No.6821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活化后分别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液体培养,得菌液A和菌液B;(2)将菌液A和菌液B混合后接种至固体发酵培养基上,28~38℃通风搅拌发酵24~48小时,真空干燥后得耐重金属微生物制剂。本发明的微生物菌剂不仅可去除部分重金属离子,还可以去除大部分有机污染物。
-
公开(公告)号:CN102897913A
公开(公告)日:2013-01-30
申请号:CN201210335360.8
申请日:2012-09-12
Applicant: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旁路生物反应器进行污泥减量的系统和工艺,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无氧池、缺氧池、给氧池和沉降池,所述沉降池的排泥管与无氧池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管,还包括一旁路生物反应器,所述旁路生物反应器内分隔为相互连通的调整池和搅拌反应池;所述调节池通过污泥减量管与所述沉降池的排泥管连通,所述调节池通过管路连通第一给氧装置;所述搅拌反应池通过混合液回流管与所述无氧池、缺氧池、给氧池中的至少一者连通,所述搅拌混合池内设有搅拌装置。本发明将沉降池排除的污泥在旁路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反应,然后循环至生化池中,达到减量的目的,从源头上控制污泥的排出量。
-
-
-
-
-
-
-
-
-